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特质自我控制的神经机制

发布时间:2017-01-31 19:19

1 研究背景

对自我控制的研究分布于社会学、经济学、犯罪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控制的起因、影响因素以及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的探讨。心理学对自我控制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结构 (Freud,1920)。其中本我遵循道德的要求行事。而自我则遵循现实原则,主要任务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人,能够很好地调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但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实证依据。最早使用实验的方法来探讨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来自于对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研究。Mischel 和 Ebbesen(1970)用实验室观察的方法来考察儿童的即时满足(马上得到较少的甜食)和延迟满足(忍耐一段时间后得到更多的甜食)的表现情况,以此来评估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发展水平。随后,更多研究者通过多种实验范式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自我控制的特点、功能和发生机制。

......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


2.1 问题的提出

持特质取向观点的研究者将自我控制定义为个体一贯表现出来的解决自我冲突的个性倾向性,,这些冲突由冲动、欲望或渴求引发的行动倾向和个人的长期目标、道德感或社会期望等上级标准之间的矛盾而产生 (Hofmann, Friese, & Strack,2009)。尽管自我控制涉及到多个领域,但本研究认为,自我控制包含两个紧密联系的核心过程:认知控制和情绪调节。首先,自我冲突的监控与解决,需要认知控制网络参与:鉴别当前状况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差距,控制注意朝向,抑制不合理的思想与信念,做出最优的行为决策。其次,与目标无关信息的干扰,会引起情绪波动,情绪调节网络的作用在于缓解抵制诱惑、忍受痛苦等过程引起的消极情绪,进理性决策的形成。这两个过程的实现,并不一定要求意识参与,有时是习惯的、自动化的。

特质自我控制的神经机制


2.2 本研究的方案.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从研究内容上来讲,首次从人格特质的角度来研究特质自我控制的神经机制。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从状态的角度来探讨自我控制的神经机制,从这一角度无法研究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稳定行为倾向性的神经机制问题。2.从研究方法上来讲,首次从多模态神经成像的角度来探究特质自我控制的神经机制。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分别从结构形态、静息态和任务态多角度来了解特质自我控制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另外,还结合了经典心理测量学、认知科学与行为实验等多交叉技术,从不同方面考察高、低特质自我控制个体之间的差异。3.从应用价值来讲,首次揭示了特质自我控制个体差异的神经机制,这对我们理解特质自我控制的本质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校教育中有关问题青少年的辅导和干预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对探讨相关精神障碍、有效提升自我控制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研究一 特质自我控制的神经机制—来自多模态的证据.......... 21

3.1 实验 1 特质自我控制与大脑结构的关系:来自 VBM 的证据................ 21 
3.2 实验 2 特质自我控制与大脑功能的关系:来自 ALFF 与 RSFC 的证据 ................. 28 
4 研究二 特质自我控制个体差异的神经机制:基于认知控制领域................. 41
4.1 实验 3 高、低自我控制者主动性与反应性控制网络的差异................ 41 
4.2 实验 4 高、低自我控制者注意网络效率的差异....... 52 
5 研究三 特质自我控制个体差异的神经机制:基于情绪调节领域...... 59
5.1 实验 5 高、低情绪调节能力者的静息态大脑活动差异.................... 59 
5.2 实验 6 高、低特质自我控制者情绪调节神经网络的差异........ 70

5 研究三 特质自我控制个体差异的神经机制:基于情绪调节领域.

5.1 实验 5 高、低情绪调节能力者的静息态大脑活动差异

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情绪调节和情绪智力背后的神经基础。根据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可以在情绪产生的五个阶段通过下列方式对情绪进行调节:对情景的选择、对情景的修改、调节注意、改变认知和调节反应(Gross, 1998)。因此,情绪调节可能涉及到多个脑区的参与,如情绪信息加工网络(emotion processing network)和执行控制网络(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的核心节点。 Leppänen 和 Nelson(2009)认为负责加工来自面孔的情绪信息的神经系统包括杏仁核、眶额叶、梭状回和后颞上沟。除此之外,研究发现,突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里面的前脑岛和前扣带回在情绪加工中有显著激活 (Taylor,Seminowicz, & Davis, 2009)。最近的一项综述研究发现,对情绪的体验和感知过程涉及到许多广泛分布的神经网络,如突显网络、执行控制网络和默认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Lindquist & Barrett, 2012; Lindquist, Wager, Kober, Bliss-Moreau, &Barrett, 2012)。

5.2 实验 6 高、低特质自我控制者情绪调节神经网络的差异

实验 5 表明不同情绪调节能力的个体大脑自发神经活动强度(ALFF)存在差异,情绪调节能力越高,认知控制和默认网络的一些脑区的自发神经活动越强,而加工消极情绪信息的脑区的自发活动越弱。大脑自发活动体现了与自我有关的记忆加工和习惯化的行为模式,因此高情绪调节者在一般情况下有多个控制区域参与对外界信息的控制加工,而情绪活动水平较低,较少体验到情绪的波动。而情绪调节能力低的个体在这些加工消极情绪的脑区自发活动更强,有可能暗示了他们对消极情绪刺激更为敏感,也容易产生更强的消极情绪体验。在实验 3 中我们发现,高自我控制个体比低自我控制个体更倾向于使用主动性控制策略。那么,高自我控制个体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调节消极情绪的?在具体应对消极情绪时,是否会采取一种主动性的或者自动化的情绪调节模式呢?高自我控制个体是否更善于调消极情绪?情绪敏感性是否也更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验 6 通过任务 fMRI,采用经典的情绪调节范式来探讨高低自我控制个体在实际调节消极情绪时存在哪些差异。根据已有文献以及前述研究的结果,我们假设:在应对具体的情绪时,高自我控制个体可能会倾向于采取自主化的调节方式,但在情绪调节效果上,可能并不一定比低自我控制个体有更好的表现。由于调节消极情绪是情绪调节的主要方面,因此本研究只考察高低自我控制个体在调节消极情绪时的差异。
.....


6 总讨论与结论


自我控制是个体实现个人目标、提高社会适应性的必要条件。自我控制是社会学、经济学、犯罪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热门课题。心理学对自我控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状态自我控制的过程及其神经机制的探讨上,专门探讨特质自我控制的本质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见。特质自我控制是个体一贯表现出来的解决自我冲突的个性倾向性,它体现了个体解决自我冲突的能力和效率。特质自我控制的个体间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很少有研究来专门探讨特质自我控制的个体差异及其背后的神经基础。因此,本研究首先使用结构 MRI和静息态 fMRI 的方法探讨特质自我控制的大脑结构基础和静息状态下的神经活动特点(研究一)。鉴于自我控制的核心过程包含认知控制和情绪调节,研究二和研究三分别从这两方面探讨高、低自我控制个体在自我冲突信息加工和情绪调节的过程及其神经机制方面的个体差异。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39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39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0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