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新型城镇化与度门市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06 07:35

第 1 章 引言

财政支出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动力来源,对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政支出结构是各项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配置情况,决定了公共资源的配置和流向。因此,按照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然要求提高财政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保障城镇中的所有常住人口都能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不同的标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财政支出结构应以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为标准进行调整优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调整优化厦门市的财政支出结构,提出调整优化厦门市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建议是本文的最终研究目的。鉴于上述背景情况分析,本文认为,开展新型城镇化与厦门市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十分必要,对进一步推动厦门市乃至全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 2 章 新型城镇化内涵、指标及其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要求


2.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改由以前片面地追求城镇硬件建设为以全面提升人的生产、生活和自身素质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本质区别体现为由传统片面追求城镇硬件建设的“物”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的转变,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28]“新”体现的是城镇中所的常住人口在城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分配过程中享有同等的权利、机会和待遇。曾经的二元户籍制度下人口被划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在现实生活中本城镇的非农业人口因为户籍优势默认地可以优先享受到城镇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和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29]。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中涌入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他们在城镇居住长达 6 月以上,更多甚至大半辈子。他们有的是因为城镇化进程被迫进城谋生的失地农民,有的是从外地转移到本地长久居住在此的常住居民,他们与城镇非农户籍的市民衣食住行一样在城镇,但享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却有着天囊之别。比如,厦门市子女的上学问题,由于公立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极为有限,厦门市教育部门给出明确规定“片区招生对象必须符合‘两一致’[30],即适龄儿童与父母双方或者父母一方户口一致,实际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一致(指适龄儿童及其家长户口所在地的住房是实际住所)”。这一规定直接将本城镇非农户籍以外的常住居民子女拒之门外,造成这些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与城镇非农人口子女在教育资源分配上不均等。因此,新型城镇化最为迫切的就是改善这类人群在长久居住的城镇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公共产品、服务,要求加快建立、推进涵盖城镇所有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2 新型城镇化的衡量指标

我国目前测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方法主要有五种:人口比重法指标、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调整系数法、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法和现代城市化指标体系法等[31],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人口比重法指标,它包括两种:一种是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 另一率。

第 3 章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及优化的理论分析..............11

3.1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11

3.2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12

第 4 章 新型城镇化与厦门市财政支出结构状况分析.........14

4.1 厦门市城镇化与财政支出结构的简单统计分析——主要分析......... 14

4.2 厦门市新型城镇化与财政支出结构的实证分析——辅助分析............. 23

第 5 章 按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厦门市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31

5.1 重新审视新时期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标准——新型城镇化...... 31
5.2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比重............ 31
5.3 建立全方位的社保体系,提高财政社保和就业支出比重........ 32
5.4 适度降低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提高支出效率........ 33
5.5 划清政府与市场职责,降低财政基础设施投资支出比重....... 34

第 4 章 新型城镇化与厦门市财政支出结构状况分析


4.1 厦门市城镇化与财政支出结构的简单统计分析——主要分析

表 4-1 数据显示:第一,厦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以较快速度增长,截至 2014 年末,两类城镇化率已达到 80%以上。但细致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厦门市的高城镇化率基本是在一两年内实现的,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例,2009 年为 62.31%,2010 年就达到 87.62%,一年间增长量达到 25%以上。这得益于 2010 年初厦门市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战略的正式启动[46],标志着厦门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大格局拉开序幕。随着建设重心转向岛外,土地城镇化一夜间的迅猛实现,也促进了大量岛外曾经的农村人口转移成为了城镇人口。但从 2010 年到 2014 年的五年间,厦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增长都不到 2%。第二,厦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新型城镇化率Ⅰ和新型城镇化率Ⅱ差距极为明显,,后两类城镇化率基本只有前两类城镇化率的一半。并且,厦门市新型城镇化率Ⅰ2005 年以来的十年间只增长了 23.36%,而新型城镇化率Ⅱ不但没有增长还在下降,而厦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了 34.5%。这从数量上表明厦门市的城镇化离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表明厦门市传统的高城镇化指标掩盖了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事实。给人们一种在厦门市这样的发达的、已经高度城镇化的地区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没有多大意义的错觉。而新型城镇化率指标将这种错觉展露无遗。

新型城镇化与度门市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


4.2 厦门市新型城镇化与财政支出结构的实证分析——辅助分析

选取 2000-2014 年厦门市的相关数据。厦门市新型城镇化率的数据,其中户籍城镇人口数来自于历年《福建统计年鉴》中地市县国民经济指标下的非农业人口数据,常住总人口数由于《福建统计年鉴》中不全,故取自于 2001-2015 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财政支出结构方面,采用各项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表示。重点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与城镇常住人口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保和就业以及医疗卫生这几项支出。2007 年起我国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7 年这几项支出数据来源于《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00-2006 年的这几项支出数据分别由《福建财政年鉴》中的行政管理费、教育事业费、卫生经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计算整理得出,具体计算如下:
......


第 5 章 按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厦门市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5.1 重新审视新时期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标准——新型城镇化

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标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全面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厦门市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标准应该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否有利于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辖区内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保、教育、住房保障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依旧隐形存在的情况下,城镇常住人口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已在生活、工作中融入城镇,但在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权中与本城镇非农户籍人口差距悬殊,这样的城镇化是不健康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最为迫切的就是改善这类人群的在长久居住的城镇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要求加快建立、推进涵盖城镇所有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财政支出有义务也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财政支出结构就应该按照新型城镇化对财政支出的要求进行优化。


5.2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比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厦门市原有人口对教育的需求会增加,而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的随迁子女进入厦门市,这部分人群对财政教育支出投入量的需求会引发跳跃式的增长。这就要求厦门市财政教育支出不仅应有额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应提高。首先,提高财政对幼儿、义务及高中教育支出比重。政府应对幼儿、义务及高中教育分别设置城乡统一的相适应的的教育标准,有专门的机构对标准进行考核。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起步已经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我国的幼儿教育资源分配却极为不平等,优质的公办幼儿园数量紧缺,而民办幼儿园又得不到政府补助,集中体现出我国财政幼儿教育支出效率的低下。随着城镇化深入,政府应有计划地将财政教育经费向通过考核的民办幼儿园倾斜,促进这些幼儿园办学质量的提升,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能获得同样优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伴随学生时间最长,属于准公共品,由政府支付。优化财政义务教育支出最核心的就是解决义务教育不均等的问题,通过制定统一的办学和教育经费投入最低标准,构建相对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解决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高中教育的学费一向是极大的负担,导致一部分学生因此辍学。因此,高中教育的财政支出应有所增加,在教育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也应有所提高,通过在中央和省政府建立高中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保证高中教育经费充足,缩小教育资源差异。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社会资本引入机制,放开私人资本进入公共领域的限制,鼓励私人资金参与公共教育投资,缓解财政高中教育支出的负担[49]。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40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0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9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