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日报》媒介生态研究
一、《营商日报》综述
(一)《营商日报》的性质定位——商会报纸
《营商日报》是东北地区民族商会报纸的代表,是东北地区十分少见的经营时间长达三十余年的国人报刊,在东北近现代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东北近代国人报刊和行业性报刊的典型样本。
从 1899 年 8 月东北地区第一份近代报刊诞生到 1907 年 11 月 6 日《营商日报》创刊,东北大约创刊报纸三十余种,但并没有正式的商会报纸出现,其中创办于 1907 年 2 月 28日的《东三省日报》本是“奉天商务总会”会长赵国亭所办,但并非是“奉天商务总会”的机关报。根据《东北新闻史(一八九九——一九四九)》对赵国亭的记载:“此人原是一个市井无赖,在日俄战争中趁机发了国难财,花钱捐了个候补道员,就任首任商务会长。他将报馆装扮似官署,门悬黑红木棍,报人也着官服头戴红顶官帽。......因仿官报阅者甚少。”由此可知,赵国亭时期的《东三省日报》某种程度上是隶属于赵的个人报纸,更类似于是赵所掌管下的官报,而非以促进商业发展,维护商人利益为宗旨的商会报纸。《营商日报》的创刊正好弥补了东三省商会报纸的空白,真正地担负起了商会报纸的社会责任,它三十余年笔耕不辍也正是用实际行动树立了自己东三省商会报纸代表的社会地位。
《营商日报》创办于 1907 年 11 月 6 日,是一份以“促进本埠商业的振兴发达”为宗旨的报纸。它创办于近代东北的门户地区——营口,创办人为“营口商务总会”总理潘达球及协理李恒春、叶应增、陈章达、高继松五人。该报成立之初是由五位创办人集股经营,自负盈亏,并不是以“营口商务总会”的机关报的面貌示人。但由于其创办人均为当时“营口商务总会”的主要领导,并且该报的宗旨与“商务总会”相同,均求替商人发声,为商人代言,并代表商人团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促进本地区商业繁盛。有了这一层关系,《营商日报》从创办那天起,就与“营口商务总会”有着剪不断的牵连。准确地说这份由“营口商务总会”主要领导创办,由“商务总会”主要领导负责经营管理的报纸,尽管创办初期的运转经费不是由“商务总会”承担,但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一份“商会报纸”。1921 年,“营口商务总会”正式承担了《营商日报》的办报经费,并公开将其作为自己的机关报继续出版,这才给一直充当“商务总会”机关报的《营商日报》正了名。
..........................
(二)对《营商日报》创刊日期的更正和终刊时间的说明
1.对创刊日期的更正
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第四章“民报勃兴时期”中记载了当时国内民报中“比较知名者”,《营商日报》是其中一份,但是并没有说明报纸发行的时间段;对于创刊日期,《营口通史》中记载“中文报纸主要有营口商务总会于 1908 年创办的《营商日报》,日发行 2000 份”;但是《营口市志》却记载:《营商日报》“1907 年 9 月创刊”,两份地方文献的记录彼此矛盾;与此同时《东北新闻史(一八九九——一九四九)》中记录创刊时间亦为 1908 年。针对这两个版本,笔者查阅了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丁进军先生编选整理的档案资料——《晚清创办报纸史料(二)》(载自《历史档案》,2000 年第 03 期),档案显示:宣统二年八月十七日(1910 年 9 月 20 日),东三省总督锡良在给民政部的文件——《东三省总督锡良为呈送营口厅各报馆调查表请予存案事致民政部咨文》的附件《营口厅报馆一览表》中明确记载,《营商日报》发行日期是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初一日,即 1907 年 11月 6 日。
2.对终刊时间的说明
《营口市志》中记载,营口地区“‘七﹒七’事变后在日伪当局操纵下,伪满政权成立‘弘报处’,加强新闻审查,实行新闻专制,中文报纸只剩下《营口新报》”;同时后文又记载“《营商日报》出版 30 余年”,以 1907 年创刊推算,《营口市志》的意思是说《营商日报》的终刊时间为 1937 年。但《营口通史》中却记载“《营商日报》1938 年尚在出版”,这尽管在实际上并没有精确地阐明它的终刊日期,但已经将《营商日报》的停刊时间从《营口市志》的 1937 年延长了至少一年。此外,一些论文成果对于其终刊日期多含糊带过或将错就错。笔者查阅了“营口市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广电局”的官方网站,在“史话逸闻”板块刊登了一篇名为《营口西大街商业沿革》的文章,文章的第 117 条注释引用了 1939年 3 月 4 日《营商日报》的新闻,内容为。“<为处理永兴公司财产开股东临时总会,由王季梁氏报告买卖经过,组织整理委员会推定役员>。役员名单:委员长李子初,副委员长邢海清,常务委员戴玉衡,同王季梁、谢景荪、孙寿山、监察高吉先”。此外,同一板块的《三江会馆》一文再次引用《营商日报》的新闻——“1939 年 5 月 28 日《营商日报》载:《平安影院尾上经理经营有方》”,这两则新闻的引用否定了《营口市志》和《营口通史》的记载,推迟了《营商日报》的终刊时间,充分证明《营商日报》在 1939 年 5 月 28日尚在出版,关于其确切的终刊日期,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
二、《营商日报》的媒介外生态研究
(一)地理环境因子
《营商日报》诞生在近代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营口。在地理上,占据了当时东北地区众多近代报刊所不具有的“营养生态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自然地理位置——依河傍海,天然良港
营口坐落于渤海海域辽东湾东北岸,地处东经 121°59′00″至 123°02′00″与北纬 39°55′12″至 40°56′00″之间的位置,它背靠辽河入海口,面依渤海海域,一身兼融河海两港。作为内河港,营口港水深海阔,少有泥沙淤积,河北岸是浅滩,河南岸由于历史上受辽河水的冲刷,形成了东西长达十公里的陡坎,这个陡坎成了营口港的天然码头。
营口在明代时就已经是航运重镇,当时的营口称梁房口,明初朱元璋为统一全国攻打辽东时就利用梁房口发达的水陆交通网,向辽东运送军粮军需,同时设众多屯兵城堡和防守关隘严守梁房口。乾隆年间,营口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和东北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广阔的交易市场吸引了大批来自广州、福建、山西、上海等地的客商落户营埠。至晚清民国年间来营口投资设厂的商人有:营口东永茂油坊创办人潘达球(广东南海人);元茂盛栈房创办人李明显(山东人);厚发合银炉创办人苏秀山(河北人);义泰德油坊创办人许荫阶(山西人)等。依河傍海的天然地理优势带来的便捷的海河运输网使营口从清朝时就发挥着沟通南北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开发东北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作用。“据道光十八年(1838 年)统计:‘停泊没沟营的商船已达八百五十九艘,......各省商贩以沙工船运销于江浙闽广等处,,其利甚大。借此营生者不下数万人。’”
自然天成、水陆兼具的发达交通网,使营口内通东北腹地,外联五洲大洋,站稳了近代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天然良港的脚跟。
......................
(二)社会生态因子
媒介的健康发展,新闻信息的顺利、有效传播是在社会的整体大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环境如一个巨大的玻璃鱼缸,媒介是生存于其中的小鱼;社会环境存放、养护媒介;媒介散发自己的能量作用于社会,使社会富有弹性,充满灵动。营口作为东北地区门户,近代文明的最初入口,自然最先受到东北社会剧烈变动的冲击,在《营商日报》生存的三十余年里,历经了东北社会的五次巨大政治变动,营口地区商品经济由繁盛转凋敝;思想氛围由相对自由转独裁专制;社会文化由繁荣转萧条;社会结构由多元化转复杂化。三十余年间东北的整体社会动态尤其是营口地区的社会形态给营商日报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考验,也提供了丰富素材,创造了空前的机遇。对于这份东北地区最成功的商会报刊,我们将以其所处的政治环境及新闻政策、经济环境、社会思想文化氛围和社会结构四方面为切入点,深入透析其社会生态因子。
1.政治环境与新闻政策
(1)《营商日报》诞生的政治生态溯源
1904 年,由于沙俄对“满洲”的独占严重地阻碍了日本“大陆政策”的推行,于是1904 年 2 月 9 日,两国在中国东北爆发了罪恶的争夺战。清政府表示中立,并在东北划定交战区供两国作战。在经历过以“二零三高地争夺战”为主的八次主要战役和四次会战及一场围城战后,日俄战争于 1905 年 9 月 5 日以沙俄战败与日本签订《朴茨茅斯条约》而告终。由于战争的主战场位于中国东北,东北境内战火四起、百姓苦不堪言;战争经过地区民难度日,社会几近瘫痪。战后据清政府统计,中国百姓伤亡约两万人,财产损失折合白银约六千九百万两。这场不义之战给营口带来了一场浩劫,《营口通史》载,经“营口红十字会医院”治疗的百姓有 2.6 万人。《满洲开发四十年史》载:“战役中(指日俄战争),日本军的军需品几乎是经营口供给的。”这种“经营口供给”并非是单纯的中转运输,也包括对营口地区百姓的疯狂洗劫,“侵略者到处劫掠,沙俄抢去东盛和库存大豆 2.2 万多石和大批木材,价值 20 万两白银;日本海军将其‘协生轮’炸沉,损失 7 万多两”。
日本在日俄战争伊始占领营口(1904 年 7 月 25 日),这是继 1895 年 3 月 7 日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侵占营口后的第二次占领。占领当日,日军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发布“满密发字第 619 号命令”,在营口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统治机构——日本营口军政署,它控制了营口地区的行政、外交、司法、税务、教育、卫生等各项事务。日本军政署又增设了一个由 7 个派遣所,2 个分遣所及监狱、置留场(看守所)等部门构成的 398 人的庞大警察机构。日本军政署成立当日即布告百姓“凡进入日军兵站一带者,即开枪射击,打死勿论”[10]。此外规定,营口市民凡拒绝使用“军用手票”(即日本军币)者、备有枪支刀剑者、鸣放鞭炮者、不纳税者、不缴鼠者、夜间出行无灯笼者,在市郊种植高棵植物者一律予以处罚。
.........................
三、《营商日报》的媒介内生态研究.................... 35
(一)《营商日报》的业务特色........35
1.报道内容..........35
2.版面编辑...........38
四、《营商日报》媒介生态研究的意义............... 44
(一)《营商日报》的社会功用和学术价值............44
1.《营商日报》的社会功用...................44
2.《营商日报》的学术价值................45
四、《营商日报》媒介生态研究的意义
(一)《营商日报》的社会功用和学术价值
1.《营商日报》的社会功用
《营商日报》是近代东北地区创办最早、经营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国人商会报刊,对《营商日报》的媒介生态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给薄弱的东北新闻史研究和新闻史个案研究加入一项新内容,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这份行业性报纸在当时社会所发挥过的重要社会功用。
《营商日报》的社会功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实体功能。
《营商日报》作为“营口商务总会”的机关报,其商会报纸的性质定位和东北地区商会报纸代表的身份共同决定了它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比同时期的其他报纸更为直接、紧密。《营商日报》社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产业部门,是营口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东北地区产业系统的有机组成,它在营口乃至东北近现代史上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功能。从宏观层面分析,《营商日报》社作为经济实体,“通过媒介商品的生产与交换,直接发挥生产剩余价值的经济作用;二是通过广告,在其他的商品生产部门中间接创造剩余价值的作用”;作为产业部门,《营商日报》社“参与了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在经济基础的部分有了它的位置”。在微观层面上看,《营商日报》报纸的广泛发行、经营业务的拓展,尤其是其作为东北商会报纸的代表对于营口乃至东北地区商业信息的传播在经济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社会环境监视功能。
《营商日报》的环境监视功能主要是指其对社会政治局势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监视。作为一份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政权更迭频繁、政局极度动荡的民族商会报刊,清末至抗战胜利前的国难期与东北近现代史的特殊性的共同作用使得《营商日报》比关内其他报纸所遭遇的媒介生态更为严重失衡,特殊的生存年代和社会背景使得《营商日报》对政治形势和社会变动情况尤其敏感,本文提及的《营商日报》在 1913 年对大批俄人涌入营埠区的政治动机的报道和 1929 年对蒋冯失和、两军激战的及时报道与持续关注给受众提供了了解当时国内政治局势和区域性国际关系的有力平台,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充分体现了《营商日报》的社会环境监视功能。
.........................
结语
对于报纸的个案研究是一个涵盖面广、角度多元、涉及诸多研究方法的课题,本文主要探究的是东北地区商会报纸的代表——《营商日报》的媒介生态,企图对《营商日报》媒介生态的全方位考察,来对比当今媒介的现实处境,从而为未来健康、绿色媒介生态的有序、合理建构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范本。
东北近代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近代报刊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短命”,在其近代上诞生的 1000 余种报刊中,“即办即停”现象屡见不鲜;历史的特殊性又使得众多报纸档案失存,众多报刊存在只知其名、不晓详情,也无从晓详情的客观现实。但是《营商日报》却战胜了东北近代报刊发展多短命的主流趋势,从 1907 年创刊至少发行至 1939 年,成为东北地区经营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民族商会报纸的成功典范。三十余年间《营商日报》在病态的媒介生态中坚守自己国人报刊的立场与商会报纸的使命,不仅为东北人民提供了一个交流商业信息的平台,也为东北人民客观、真实地再现了近代东北乃至全国的总体政治变动和社会面貌,在那个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信息传播滞后、百姓购买力低的时代,《营商日报》做到了“持一报而知三界事”的信息快速、有效传播。以历史反观现实,《营商日报》的成功经验或许能给当今媒介的发展提供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40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0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