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炎喷雾剂佐治小儿疱疹性咽峡炎80例疗效观察
本病起病急,表现高热、咽痛、流涎、厌食等,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处可见直径2~4mm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病程7天左右。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时期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好发于夏秋季节,以5~8月发病高峰,婴幼儿多见。自2015年1月—12月期间笔者采用口腔炎喷雾剂辅佐治疗本院门诊疱疹性口腔炎患儿80例,可明显改善患儿症状体征,缩短疗程,减轻患儿病痛,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治疗者共1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最小6个月,年龄最大5岁8个月,就诊时体温37.4℃~39.2℃,平均(38.1±1.21)℃,发病时间0.5~1.6天,平均(1.2±0.4)天。对照组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最小6个月,年龄最大6岁,就诊时体温37.7℃~39.8℃,平均(38.2±1.27)℃,发病时间0.6~1.5天,平均(1.1±0.5)天。两组患儿均发病48小时内就诊,两组资料在年龄、病程、病情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关于“口疮(风热乘脾)”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科学》中“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诊断标准。病程不超过48 h,年龄在6个月以上者可纳入观察。
1.3排除标准
①严重细菌感染者;②合并有下呼吸道感染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者;④有手、足、肛周局部病变者;⑤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4治疗方法
治疗组及对照组均给予蒲地兰消炎口服液(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30095,规格10ml/支)口服,用量为:①1岁以下患儿每次1/3支,每日3次;②1~3岁患儿每次1/2支,每日3次;③3岁以上患儿每次1支,每日3次;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轻度升高者酌情加用抗生素口服。治疗组同时给予口腔炎喷雾剂(黑龙江天龙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44198,规格25ml/瓶)挤喷患处,每日3~4次,每次1~2喷。对照组仅单纯口服药物治疗。两组均治疗5天为一个疗程。
1.5疗效评定
参照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自拟。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体温降至正常,咽痛、拒食症状消失,咽峡疱疹消失;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好转,体温降为低热,咽痛及拒食减轻,咽峡部疱疹部分吸收;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仍持续发热、咽痛、进食吞咽困难、咽部充血、咽峡部疱疹无减轻或进一步增多。
1.6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级资料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等检验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后两组退热时间比较,P=0.17,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疱疹消退时间比较,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疱疹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就诊的160例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给予蒲地兰消炎口服液口服,同时予口腔炎喷雾剂喷患处;对照组80例仅给予口服蒲地兰消炎口服液治疗。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退热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疱疹消退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口腔炎喷雾剂佐治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明显缩短疱疹消退时间,减轻患儿病痛,提高临床疗效。
2.3典型病例
郑某某,男,3岁,体重16kg,因“发热、流涎1天”于2015年4月28日就诊。患儿体温热峰39.5℃,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发热反复,流涎,进食减少,无咳嗽等不适,精神状态可,查体咽部充血,咽腭弓及上颚处散见白色疱疹,周边见红晕,手、足、肛周未见疱疹,心肺未查及异常,腹软,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8.7×10 9/L,中性粒细胞比例55.3%,淋巴细胞比例38.7%,C反应蛋白8mg/L。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治疗给予蒲地兰消炎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每日3次,口腔炎喷雾剂喷口腔疱疹处,每日4次,每次2喷。治疗3天后复诊:已不发热,流涎减轻,咽腭弓及上颚处疱疹明显减少,嘱继续目前治疗方案,2日后再次复诊,口腔疱疹完全消失,不流涎,正常进食。
3讨论
本病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为基本治则。疱疹性咽峡炎是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好发于夏秋季节,通过肠道、口腔或呼吸道进入机体,病变主要在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本病起病急,常影响患儿进食。
目前治疗疱疹性咽峡炎,若未合并细菌感染并无特效药,主要是对症治疗。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在肺脾。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空疏,表卫不固,冷暖不能自调,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脾主肌肉,开窍于口,外感邪气从口鼻而入,邪犯肺卫,郁于肌表则见发热,与内蕴素热相合,循经上扰则上搏咽喉口腔,热灼肉腐,而见疱疹或溃疡。
蒲地兰消炎口服液主要成分为蒲公英、板蓝根、苦地丁、黄芩,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咽,具有广谱抗病毒、抗炎、消炎退热等功效,适于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且疗效肯定。
口腔炎喷雾剂主要成分为蜂房、皂角刺、忍冬藤、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功效,主要用于口腔炎、口腔溃疡。其中蜂房甘、平,归胃经,具有攻毒杀虫、祛风止痛之效;皂角刺味辛性温,具有消肿排脓,祛风杀虫功效;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要药;忍冬藤清热解毒、疏风散热,并具通经络之功,可除经络之风热止痛。中医学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用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而,口腔炎喷雾剂外用可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促进口腔疱疹愈合,与蒲地兰消炎口服液合用,佐治疱疹性咽峡炎可明显缩短疱疹消退时间,减轻患儿病痛,提高临床疗效,且外用药物使用方便,利于患儿配合,受到家长认可,利于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246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6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