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节拍拉动式精益生产的研究——以四方公司为案例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制造业不仅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其科研能为与综合国为的具体体现。近几年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影响,发达国家纷纷实施鼓励实体经济回归的"再工业化"战略,例如德国之前提出的"工业4.0"战略计划、美国之前提出的"制造业回流"等战略,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重塑制造行业中相对比较优势的企业来占领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当然如此一来将会进一步加大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抢夺全球市场的难度。另外,纵观国内外的客户,其对于生产的产品及相关的服务产生的个性化要求、精准化需求、多元化诉求,也越来越对一国之内制造企业的资源配置、研发生产能力及市场响应速度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较优质资源,国有企业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其不仅承担着提升一国产业及行业的国际竞争为的历史使命,而且也展示着国家经济形象,并反映了一国行业的发展潜力。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国内经济逐渐迈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国经济中的主要支撑力量,为促进推动一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家凭借发展高端的装备制造型斤业为主要支点,采取相关措施,屡次推进部署核电、髙铁及基建等相对比较优势的企业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助推使得我国由"制造大国"不断向"制造强国"持续迈进。虽然从近些年的发展整体来看,世界经济目前处于相对比较低迷的状态,但随着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发展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国家政策的支持,轨道交通制造业发展迅速且比较明显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世界铁路行业咨询公司德国SCI报告预测,未来将有3.4%的年均增长率,以现有的数据来推测:至2018年,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将至少突破1900亿欧元的总产值。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推行精益生产是制造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提升核也竞争力是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以精益生产相关理论及其延伸的相关模型为基础,辅以各种工具和具体操作方法作为基础铺垫,在对标四方公司现状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的主要生产过程和相关实践经验,在整合与具体分析企业实行精益生产具体操作的过程,进而有效实行企业导入,对于制造型企业生产理论的不断完善、促进精益理论的创新与完善、改进企业生产模式等,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作为目前中国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重要代表之一,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备受关注,四方公司越来越成为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铁外交"重要战略的"重要名片"。本文从系统管理的角度探究企业全面实施精益生产的方法与途径,对于公司优化生产组织方式,提升生产管理水准,形成可输出、可移植、可覆盖的精益生产体系,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另外,通过对先进精益生产方式进行研究并推广应用,也为行业内相关其他企业生产模式的推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不断促进及推动轨道交通整体的制造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
第2章相关文献综述
2.1精益生产相关理论
2.1.1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又称丰田生产方式,使得丰田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逆势而上、迅速壮大,并使日本汽车工业在国际市场上赶超了美国。所谓"精益生产",主要要义在"精",其代表着精确、精良、精美,体现了产品的完美程度等;主要目的在"益",其代表了企业的最终落脚点与出发点,即利益、效益等。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精益生产的目标被描述为"在适当的时间使适当的东西到达适当的地点,同时使浪费最小化和适应变化"。其思想核也是追求消灭包括库存在内的一切"浪费",并围绕此目标发展了一系列具体方法,逐渐来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
美国学者从较深层面阐述了对精益生产的理解,指出精益生产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消除研发和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浪费,它更是对企业传统生产理念、现场管理及员工工作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一次深刻、彻底的变革。朱祖平指出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彻底杜绝浪费",浪费形式包括返修、生产过剰、存货堆积、多余作业步骤、无目的动作和产品搬运、供需等待时间,为落实这一基本思想产生了质量管理、多功能小组、丰田文化建设等特色组织体系。
2.1.2精盜管理
随着精益生产方式的盛行,在企业生产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日益显著,精益生产的思想、理念也被逐渐延伸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国内学者赵向农于2004年提出精益生产的思想精髓和操作方式延展到企业其他环节,是企业服务管理的新思路。精益服务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是一套与企业环境、文化及管理方法高度融合的管理体系,由目标体系设计、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设计、服务提供系统设计三部分组成。周碧华于2005年提出: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制造企业越来越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展现的重要因素,因此考核评价体系也越来越成为专家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其构建的主要体系包括:技术质量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织管理能力及精益生产能力五大指标。马智宏、王治华认为企业实现精益生产首先要考虑和培养的是精益思想,最关键的事梳理精益意识,在确立精益目标的前提下,掌握精益原理和原则,建立精益組织,采用精益技术,对于有效整合企业内部流程、提升管理有效性、提升顾客满意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
2.2拉动式生产
2.2.1福特生产方式与丰田生产方式
日本学者大野耐一于2006年在其著作《丰田生产方式》中提出,运用逆向思维方法观察日本丰田管理模式,即通过采取倒序观察的方法,其也是流水作业,但其在过程中的零部件却不需要仓库,这是丰田准时化生产即使需要的零部件。日本学者田安宏教授提出,丰田生产方式自前工序的"拉动方式"是革命性的,下一装配工序到前一工序领取必须的零部件和数量。
拉动式生产是一种适时,适量,适品的生产方式,其生产的本质就在于创造出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生产系统,使得企业从经济性及适应性等方面,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目标和整体利润,不仅如此,此生产系统本身具备一定的、內在的、动态的、自我调整与完善机制。
.........................
第3章四方公司精益生产的实施与分析.............20
3.1四方公司简介...........20
3.2实施精益生产是四方公司发展的需求..............20
第4章构建基于节拍拉动式的精益生产体系..............35
4.1丰田公司精益生产体系...............35
4.2精益生产工具应用分析.................36
第5章精益生产的持续实施..............41
5.1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措施...............41
5.2建立节拍拉动式精益生产的评价体系.............45
第5章精益生产的持续实施
5.1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措施
节拍拉动式精益生产模式从系统提升的角度改善企业的管理体质,对于全面深入的实施精益生产管理效果显著,目前四方股份股份公司精益生产工作仍持续开展,以精益为主线的制造系统单元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制造效益上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精益生产已经成为企业制造管理环节的主题。但是,精益生产的实践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和问题。
节拍拉动式精益生产的实施由于是从系统全面的角度大为实施企业管理体质的革新,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精益生产实施基础,需要企业从高层决策对生产组织的形式和管理内容进行根本性的改善,投入的精力和关联的业务和部门较多,为了保障实施效果和适用性应该从下几方面考虑。
(1)系统全面实施精益生产会带来对细节的关注不够
从大系统的角度全面性的开展精益生产,必然会面临局部的细节不能一下到位,需要一个过程逐步改善和完善,系统目标可以有效的保障。在精益生产工具应用和标准方面,需要在持续实施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相对于开展示范线或局部改善等方法,在细节表现上会有不足,但随着精益生产持续的实施,整体效果必然会全面呈现,相对于示范线的拓展,总体效果并不受影响。
(2)节拍拉动式精益生产适合离散型大规模制造企业
针对流程型制造企业,本身就是按照严格的节拍化进行生产,在生产线设计和日常管理方面已经按照节拍组织生产。而对于离散型大规模制造企业,如飞机、造船、工程机械等中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组织的离散性表现突出,生产组织难度大,按照节拍化组织生产可以大大提升制造效率和管理水平。
....................
第5章结论及展望
6.1本文结论
(2)本论文以精益生产理论为基础,结合企业实践的实际,创新性的提出系统化实施精益生产的方法,以建立精益生产沮织模型为核心,具体化的提出精益生产评价的方法和内容,对中国企业乃至精益生产理论体系的促进提升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2)通过对节拍拉动式生产的研究,以四方公司为案例,系统化分析和提出节拍拉动式生产模式的建立过程,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实践性的实施研究,实际效果表明是可行有效的,特别是结合系统化的实施提出了系统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指导大型制造型企业全面系统的开展精益生产工作。
(3)节拍化拉动式精益生产从系统的角度,以精益思想为核心,结合日本、美国和中国企业对精益生产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以拉动式生产为基础,以精益工具的应用为手段,最终实现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企业生产制造全过程的改善,系统提升生产制造的质量、效率和效益,提高各层级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导入先进的精益生产的理念,建立精益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313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1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