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野下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研究
绪论
一、研究缘起
现在的青少年在遇到挫折时特别容易退缩、陷入颓废,在邪恶面前表现懦弱、放弃抗争,个体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识非常淡漠。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对室友投毒,杀害老师亲人等伤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事件也是不断发生,这类问题已经成为青少年教育中的悲剧,应当引起教育的重视。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要把生命教育放在语文教育里。悲剧性作品就具有这些功能:在悲剧性作品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悲剧人物面对苦难时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他们善良、正义、勇敢、坚韧等等优秀品格,但是这些都在悲剧中被毁灭,这些美好的正面的东西被毁灭不免让人感伤同情,学生在这类作品的阅读中进一步理性思考,能够加深对作品以及社会中类似的悲剧的理解,这就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产生特有的影响。然而当前语文教师讲解各类悲剧性作品时却很少关注到其中的生命内涵,讲授文章时基本就是先介绍与作家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然后划分文章结构,接着赏析文章重点段落和语句,最后总结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课堂模式非常僵化,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对情感的关注不多,往往只是轻轻带过并不深入探究。对于悲剧性的小说和戏剧,教师在讲解和分析时一般也只是针对其中的人物、情节、环境,至于作品可以看出怎样的人性,反映了怎样的现实问题,有怎样的生命教育意义,一般都很少涉及。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知识技能被过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被忽略,有个性的生命被统一化处理,学习成了对各种在考试中有用的语文知识与技巧的简单生硬接受,原本活泼的生命,一点点变沉寂,日渐麻木,越来越感知不到世界的美好,鲜活的个体生命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得不到自由舒展,变得就像学习的机器。因此,教师如何教授语文悲剧性作品,应用何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使学生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值得深入研究。
.........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让学生发觉和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及意义。生命不仅是生物性的存在,它最本质的价值存在于人们实践的过程当中,在于用发现的美的眼睛看到生命本真的价值所在并进行挖掘和释放。人生难免有失败和挫折,然而生命的涵养和升华在于愈挫愈勇的生命意识和苦难中崛起的悲剧精神,让学生直面惨淡的人生,勇敢面对挫折、失败和毁灭等等人生悲剧。在传递美好观念意识的同时,也能从侧面认识现实人生,使高中生更好的认识美好和邪恶,从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实现生命价值。
........
第一章 高中语文与生命教育
1.1 生命教育的概念
目前,生命教育研究者们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但其核心观点却是一致的。王北生、赵云红认为:“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①王学风认为:“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②张锐、尚琪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包括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以至敬畏生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并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③彭爱波指出:“我国台湾教育理论界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价值性的活动,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最明确的内涵。生命教育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真正价值,认识真、善、美,净化心灵,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④刘济良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的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⑤纵观以上生命教育的论述可以得出: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生命教育是将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出发点的一种教育,既能从生理上让个体的生长发育得到关注,又能让个体心理上的成熟与健康得到关注,更关注个体与一切外在存在之间的关系,包括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等。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关注生命本身的现象和特征,其内涵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认对待生命,包括去认识它,体验它,珍惜它,升华它。虽然学者们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是他们都一致指出生命教育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懂得生活,从而在生活中找到意义和目标,引发对信仰的追求。本文所强调的生命教育既是指广义上的对整个人格进行培育,也包括狭义上的对生命本身的现象和特征进行分析,也就是唤醒生命存在的意识,认识生命的美好与艰难,从人格与审美角度完善生命,探究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
1.2 高中语文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与生命教育之间有着必然联系:语文学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属性就是人文性,关心生命是人文性非常重要的体现。语文及语文教学最能张扬这种生命意识,因为语文是一个生命情感丰富的世界,汇集了人对于生活的各种感受,不管是悲喜交加的情绪,壮志难酬的慨叹,离别时的感伤,还是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喜怒哀乐等等,都通过语文的语言表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就是一个生命情感的言说者,与语言文字则承载的生命情感沟通着读者。语文教学就是让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之间产生碰撞、渗透、融合。2003 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①;新课程标准重视人文教育,肯定了语文在学生的生命意识觉醒上的价值。语文与人的活动相联系,其教育实质是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体现出人文关怀。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也体现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在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中,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能够引起学生、教师在作品中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心中真善美等美好情感;另一方面,语文悲剧性作品中的情感引人深思,激发人在现实世界中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面对困境,完善自我,促进自我生命的成长和价值的实现。但是目前在语文课堂中,不少老师还是为高考而教,进行模式化训练,只关注标准答案,而忽视学生这一生命主体所拥有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情感性与思想性,没有一种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同时,课堂也缺乏生命活力,枯燥乏味,教师为训练学生解题技能而把那些蕴含深层意味的文章肢解,破坏了文章整体美感和深层思想的领悟,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是机械性的学习,而无多少兴趣。在这样功利性的教育目的指导下,语文教育中人文性难以得到体现,学生对课堂生命活力的漠视也使语文教育难以达到应有的作用。人的生命是宝贵的,青少年的生命不仅宝贵,而且美好,充满了希望与朝气,但他们在高考及各种压力下,只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在缺乏生命关怀的课堂环境中,生命活力被压抑难免,暴力、自杀或精神抑郁等往往就是其发泄的一种方式。
.........
第三章 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17
3.1 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基本教学策略.............17
3.1.1 认识悲剧困境......... 17
3.1.2 感知生命形象......... 18
3.1.3 体验悲剧痛感......... 20
3.1.4 激发生命力量......... 22
3.1.5 领会悲剧精神......... 22
3.2 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方法探究............24
3.2.1 主题学习........24
3.2.2 比较探究........24
3.2.3 编演体验........26
第三章 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
3.1 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基本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大都有深刻思想,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其内在涵义,如果能在教学时创设合适的情境形成某种感情氛围,学生则可凭借脑中大量的表象,借助情感的推动力在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与课文相符的想象过程,从而更好的感受到悲剧性作品中的境况。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讲到悲剧性作品时,播放相应影视作品中的片段、画面或者音乐,这样学生的情感在声音、画面、旁白感染下得到更好地调动,更易理解悲剧情境。如在教授《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课时如果以《梁山伯与祝英台》曲调来营造凄婉的课堂气氛,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和背景音乐来感染,学生会更容易体会到作品情境感受悲剧意味和美好情感。又如《琵琶行》由于不像戏剧和小说那样有很明显的悲剧情节,又是千年前的文章,学生阅读起来会有些困难,但是其中蕴含的情感与与当代人的并不会相差太远。那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呢?首先教师可以配合《琵琶语》这一乐曲,先让学生感受到琵琶这一乐器营造出的忧伤氛围进入到与作品描绘的情感中,同时通过教师有感情的介绍创作出两个“天涯沦落人”相遇的情境,教师深情并茂的叙述或朗读可以很好地带学生进入悲剧情境。除了从感性上去认识悲剧更应该从理性角度去分析其深层困境。在《说“戏”》中陈荒煤谈到,“不论多么复杂、尖锐的冲突,不依赖情节,就无法展开,或者说,展开的没有力量,不充分”。所以悲剧性作品教学应特别强调通过情节情境去体验悲剧困境。除此之外,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对悲剧中哲学意味的理解,分析生命与悲剧困境其内在联系,进而领悟人在困境中,依然要怀有怜悯和宽容、希望和祝福。
........
结语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人生重要时期因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这期间逐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高中学生心理状态还不稳定,思想上还不够理性,在面对挫折困难时有些学生甚至会走向极端,伤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因此很有必要。悲剧性作品生命教育意义非常丰富,高中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不少悲剧性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学生可以看到悲剧中的人物在困境中是如何面对的,有着怎样的品质、追求和精神,也可以从中看见自己,认识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获得生命上的启迪。本人立足于生命教育这个基点,重视学生悲剧中生命感知,首先对当前高中生命教育和悲剧性作品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宏观上把握。针对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缺失及学生对悲剧性作品理解困难需要教师指导的问题,从学生生命发展和阅读鉴赏需求出发,进行研究。考虑到悲剧性作品与生命教育之间的联系,总结出悲剧性作品具有唤醒生命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激扬超越精神,净化心灵情感四大生命教育意义。然后着眼于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策略方法的选择,重点探究作品中悲剧意味的生命解读与课堂教学策略,思考教师对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通过认识悲剧困境,感知生命形象,体验悲剧痛感,领会悲剧精神来协助学生顺应—同化文本的悲剧图式,最终实现对悲剧性作品的深入理解达到生命教育目的,使高中生在遇到学习生活的挫折时能以正确的心态应对,面对困境时不退缩不气馁勇于超越自我,在安逸中依然心忧天下感知其他生命的疾苦,以美的眼光认识生活的趣味,体会生命的顽强,实现生命的价值。悲剧性作品是文学中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生命教育也是一项纷繁复杂而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本人正是被悲剧性作品的光芒所吸引,怀着对生命的思考,在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方面做了一些生命教育的尝试。但是由于自己人生经历尚浅,知识、能力、精力有限,只是浅尝辄止,有一些问题在本论题中也未能深入探讨。自知论文中纰漏百出,很多地方都有待商榷和思考,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仍将继续努力求索,不断完善研究。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6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