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前瞻性战略的效应和机制研究——基于信息技术行业的实证分析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全球经济进入了信息和互联网时代,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逐渐由传统的静态竞争转变为动态性的互动模式。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在应对外部压力时难以制定出合适的措施和方案,企业遵循原有的战略选择和管理模式已经很难在市场中取得足够的竞争优势。在"互联网+"的国家意志推动下,统企业的外部环境也逐渐动态化,因此,如何应对"互联网+"的外部变化也成为传统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在这种动态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想要建立或保持原有的市场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困难。
传统的战略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合适的战略选择和市场定位来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然而,随着企业外部市场动态性的増加及消费者个性化的增强,传统的成本领先、差异化或集中战略越来越不适用于现有的市场竞争。例如,诺基亚、柯达等优秀企业在采取防御性战略后逐渐走向衰落。同时,快速发展的行业,如信息技术与软件行业,企业规模往往都比较小采用传统的战略选择难以发挥企业的灵活性和独立性,例如苹果、小米等企业。因此,探究适合在快速发展行业中企业的战略选择及适用于新创企业的战略选擇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
.....................
1.2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1.2.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探究前瞻性战略的影响效应。在战略类型理论的研究中,学者对前瞻性战略的影响效应具有较大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前瞻性战略能使企业发现市场机会而获得超额利润,并保证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企业在进行前瞻性战略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因为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需要较大资金、物力、人力的投入,而回报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他们认为前瞻性战略容易使企业过多消耗自身的资源而使企业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本研究回顾了以往前瞻性战略的文献,发现往对前瞻性战略的质疑往往是建立在成熟行业中的成熟企处,较少有研究揭示前瞻性战略在快速发展行业中的影响效应。在快速发展行业中,企业新产品开发或新市场拓展的收益会增加,成本也会相应减少,因此在快速发展行业中前瞻性战略可能更有效。本文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个结论,而且,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前瞻性战略在信息及软件企业中表现较好,能带给企业较大的收益。因此可见,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揭示前瞻性战略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第二,揭示了前瞻性战略的影响机理。以往研究在探究战略对企业结果的影响过程中,主要关注于企业战略如何通过战略行为实现最终的战略目的。在研究前瞻性战略的影响过程中,较少有研究关注前赡性战略的影响机制。与成本领先、差异化及集中等战略类型不同,前赡性战略更强调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和分析,同时需要企业提前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因此,前瞻性战略的影响机制可能与传统战略的机制存在差异。通过本文案例分析和理论回顽,本文提出战略一创新一绩效的路径,验证了前瞻性战略会通过创新投入和创新支持机制影响最终的绩效,从而完善了前瞻性战略影响机理研究。同时,揭示前瞻性战略的影响机制时,本研究还分别从组织层面和团队和个人层面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前瞻性战略在组织层面通过创新投入影响企业绩效,而在组织内团队与个体层面组织内团队与个体层面通过团队创新支持影响团队和个人绩效,延伸了前瞻性战略的中介机制研究。
......................
2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相关理论回顾
2.1.1组织战略类型理论
(1)创业问题。虽然自适应周期在所有组织中都很明显,但创业问题在新兴且快速发展的组织中(及近期度过重大危机的组织中)最为明显。在新的组织中,之前模糊的商业模式想法必须形成具体的内容:某个特定的商品或服务,目标市场或市场细分。对于正在发展的組织,创业问题并不意味着选择合适的产品、服务或市场,为这样的组织已经掌握了一系列用来解决工程及管理问题的措施,其创业问题则转变为企业的下一个战略。无论是在新的还是在快速发展的组织中,创业问题得到解决的标志是管理层认可一个特定的产品市场领域。当管理层决定投入资源以达到在该市场领域的目标时,种认可就更为明显。在许多组织中,企业解决方案的内外部承诺是通过发展与规划来寻求组织的市场、优势等形象实现的(例如,调规模、效能或者创新)。尽管我们建议工程阶段从这一点开始,但是进一步创业活动的需求显然没有消失。尽管剑业机会的发现和探索来源于基层人员,但创业职能仍然是最商管理层的职责。
(2)工程问题。工程问题涉及到创建一个用来实施管理层处理创业问题方案的体系。这个体系要求管理层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服务选择一种合适的技术(输入转换为输出的过程),同时还要求管理层塑造信息、沟通及控制系统(或修改现有体系)以确保正确操作此技术。由于组织配置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不能确保当工程问题得以解决时组织仍然保持原样。组织结构的实际形式将会在管理阶段确定,因为管理活动将协调和控制内部操纵来建立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
2.2相关文献回顾
2.2.1前瞻性战略的研究结论
防御性具有高防御性和低积极性,而前瞻性具有高积极性和低防御性。基于Segev的风险程度(风险规避的反面)等级,防御性、分析性和前瞻性的风险规避性程度分别是高、高、低。防御性会在狭窄而稳定的领域安全操作,然而,前瞻性常常冒险于从未尝试过的产品。分析性同样具有高程度的反冒险性,总是在为其发展寻找机会,但是,,只有在看到其他组织已经取得成功么后,它才会增加新产品或者服务。分析性指的是组织整体解决问题的行为,括探索问题根源的倾向及找到最可能的可选解决方案。前瞻性、分析性W及防御性战略衍商业策略属性见表2-4:
......................
3企业前瞻性战略影响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53
3.1组织层面理论模型构建................53
3.1.1组织层面模型总体描述..............53
4子研究1:企业前瞻性战略在组织层面的影响效应...............73
4.1样本与过程................73
4.2前瞻性战略的测量.................74
5子研究2:企业前瞻性战略在组织内团队与个体层面的影响效应................96
5.1研究设计.................96
5.1.1样本和过程.................96
6企业前瞻性战略有效性的案例研究
6.1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通过从案例中获取数据、知识、经验,可以以此为基础验证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步发展现有的理论。同时,案例研究也可以用于分析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现象,理清各变量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出较为清晰的理论模型。案例研究还被用于开创新研究等,其对现有概念的精炼及对新理论的发展也是学者使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主要目的。
案例研究具有两种方式,多案例研究和单案例研究,单案例研究指的是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仅选取单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多案例研究指的是在收集数据时选取多个案例。谢宇指出,单案例研究与多案例研究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研究中使用数量区别,不存在本质差异。在探究问题的存在性时,采用单案例就能够对问题进行回答。当研究目的为比较某个现象在企业间的差异时,采用多案例的方式更为合适。
本文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性的分析前瞻性战略在我国企业间的存在形式及影响过程,并验证性的分析企业前瞻性战略的影响效应。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掌握目前企业前瞻性战略的内涵的影响效应,从而为本文 构建的理论模型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
7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7.1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7.1.1组织层面分析主要结论
在组织层面分析中,文探究了前瞻性战略在组织层面的影响效应。通过对我国深市、沪市化及创业板信息科技与软件行业的121家上市企业财务数掘分析,组织层面分析方面主要有以下结论:
第一、前瞻性战略正向促进企业绩效。在组织层面分析中,本文基于战略类型理论及相关研究提出前瞻性战略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从而验证前瞻性战略在组织层面的影响效应。通过对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本文的假设得到了验证了前瞻性战略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存在滞后性。以往的研究在探究前瞻性战略对企业的影响效应时,为前瞻性战略并不一定能促使企业的绩效增长,企业实施前瞻性战略可能由于成本高、风险大、回报不确定等原因使企业的投资失败,从而降低企业的整体绩效和实力。然而,部分学者却认为采取前瞻性战略,基于对市场的预判、对消费者的分析及对自身产品和市场的研究会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应对市场的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研究的不一致性使得实践者在实施前瞻性战略时存在许多顾虑,前瞻性战略是否具有影响效应存在争议。本文的研究发现前瞻性战略正向促进企业绩效,进一步验证了前瞻性战略的影响效应。同时,通过引入滞后性的分析,本文也发现前瞻性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滞后性。由此可见,以往在研究前瞻性战略影响效应时,学者往往忽视了滞后性的问题,总的而言,前瞻性战略在组织层面上是具备影响效应的。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6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