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生物教材中模糊性及其教学
发布时间:2017-05-11 08:09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课程设置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材编者在挑选课程内容上以及对教材的编写排版方式上都进行了革新,这种改变连带着革新了原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给教师高效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生物学教材不仅要求充分展现学科的知识精华,而且要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方法。本文研究的高中生物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4 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汪忠教授主编的,该教材在内容上充分体现出《新课标》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但是,生命现象中大多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模糊的[1]。教材中有些生物学概念、原理及规律中常出现一些诸如“一般”、“主要”、“绝大多数”、“通常”等模糊词语。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就要想好这些模糊限制语对学生把握和理解知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意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学生理解的知识会有科学误差,甚至知识性错误[2]。
....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上升,人们制造机械的技术愈加复杂和精湛,札德通过对简单的机械系统和复杂的机械系统的大量观察,分析发现:当机械系统的制作越来越复杂,人类用于描述系统精确性的语言便显得越苍白无力,系统对人类的意义并没有一直增大。这表明,系统的精确性超过临界阈值,系统的有意义性可能会丧失。这便是札德提出的著名的互克性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精确性的认识态度发生了改变,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模糊理论正式被人们所接纳。以往人们对精确性的崇拜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越精确就越有意义,精确性总是伴随着有意义性[8]。然而,研究的对象越多,研究的内容越深入,学者们发现实际情况却是精确性的研究结果是以难以想象的复杂性的方法为代价的。在客观世界里,太过复杂的方法是不被接纳的,因而导致其有意义性的降低,发展到一定程度,理论上的精确性与实践中的有意义性就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情况。模糊理论是将认识的有意义性摆在首要位置的,承认人类认识中存在着客观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是模糊思维导致的,所以在人类认识中模糊思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2 相关概念界定
在客观世界中,模糊性是事物本身存在的一种固有属性,这种属性是在对事物进行划分类别时所表现出来的从属关系不明朗,或者是事物的化学性质和形态的变化不定的特性。人类对精确性的认识发生的比较早,但实际上模糊性与精确性是客观的存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之中,只是在这之前人类没有承认模糊性[15]。生物学知识有许多概念构成的,然而有些外延和内涵不确定的概念是无法明确的隶属某个集合,便会采用一些语言用于描述概念对象在正反两面之间处于亦此亦彼的形态,这些语言便是概念界定中的模糊语言,所以概念的模糊性也就是概念具有不分明的外延,不确定的内涵的一种特性。3 高中生物教材中模糊语言的调查及结果分析..........13
3.1 问卷调查对象........13
3.2 问卷设计...13
3.3 调查目的...............14
3.4 问卷结果统计软件 ........14
3.5 高中生物教材中模糊语言的调查结果分析 .........14
4 高中生物教材中模糊语言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21
4.1 模糊限制语言的分类 .........21
4.2 高中生物教材中模糊语言的体现 ......23
4.3 高中生物教材中模糊语言教学策略 ........28
4.4 教学案例 ..........30
5 结论与建议 .........39
5.1 结论 .........39
5.2 建议 .......39
4 高中生物教材中模糊语言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4.1 模糊限制语言的分类
本文以淮安区内的一所四星级高中(即笔者任教的学校)的 300 名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这三百名学生分别来自高二和高三两个年级,男女生比例为 1:1,挑选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基础和班级气氛等大致相同。另外,笔者还对淮安区内两所四星级高中和一所三星级高中的 60 位高中生物教师进行访谈调查。4.2 高中生物教材中模糊语言的体现
学生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就读年级和选修科目等基本信息。调查内容则围绕高中生对生物教材中模糊语言关注度有关问题展开,其中主要针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何看待模糊语言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辨识模糊语言、理解模糊语言的意义及其作用等方面。学生问卷主要是调查学生对于高中生物教材中模糊语言的了解及关注程度、对模糊语言的兴趣和困惑等,了解学生的想法,为高中生物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学生问卷调查的具体内容见附录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笔者通过设计学生问卷调查高中生对教科书中模糊语言的关注度,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阅读教材内容时能够注意到诸如“一般”、“大多”、“通常”、“主要”等模糊语言,但对这些模糊语言的意义缺乏深入思考,不能准确理解其意义与作用。调查结果也显示另一种情况,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提醒学生注意模糊语言并给与一定的引导,在教学中把知识语言说的过于精确肯定会造成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绝对化。笔者同时对高中生物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在访谈过程中,许多教师肯定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模糊语言的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5.2 建议
有些知识需要一针见血的指出来,,有些知识则不能完全肯定化,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或许对后续教学活动的组织更有利。另外,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巧妙的运用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对于知识接受理解程度低的学生,不能模糊化知识内容,而要用到更多的精确语言。对于接受知识能力强的学生,适当增加模糊,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理解知识的程度更深入,学习的空间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66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