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1990年代余华短篇小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1 08:11

第一章余华短篇小说创作概览

从198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作品到距离我们最近的《第七天》的问世,余华完成了从一个文学青年爱好者到成熟作家的转变。余华早期写下的短篇小说数目并不是很多,且并不为广大读者所熟知。跟很多刚起步的作家相似,当时的余华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将自己尚且不多的阅读写作经验全都运用在作品之中。余华进入公众的阅读视野,与他1990年代写的几部长篇小说,尤其是《活着》密切相关。余华本人也曾说过,相对于中短篇小说需要被杂志不停催稿,他更喜欢长篇小说。同时他也认为,在长短篇小说创作的问题上,大部分作家都是先短后中再长,最后发觉喜欢哪种体裁,就写哪一种多一些。因而,短篇小说创作是每个创作者打磨"技术"的必经阶段。对于余华而言,在长篇小说中"人的命运,背景的交换,时代的更替在作家这里会突出起来","而短篇小说表达时所接近的是结构、语言和某种程度上的理想,它可以严格控制,控制在作家完整的意图里。—个作家创作的过程,终究是在不断寻找、确定自己的风格,这其中包括语言、叙事等方方面面。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中,余华大胆尝试,将多元的创作理念融于其中。所以,尽管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不多,但也经历了比较明显的三个阶段,分别是1983-1986年,1986-1989年以及1990年以后。

余华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作品是1983年刊登在《西湖》上的短篇小说《第一宿舍》。此后他便一发不可收,先后在全国许多文学期刊发表数十篇小说。余华将这个时期称为"自我训练期",将川端康成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在余华创作的最初三年中,他一直被川端康成的作品笼罩着,几乎排斥了其他的作家。余华深深着迷于川端康成特有的细腻、物哀、阴柔的写作风格。川端康成很少直接地去描述,更喜欢用也和眼睛去看去体察,然后转化成感觉的文字。因此,被不断展示的真实都是他内化的真实,这其中被遮盖的真实即"真实的真实",则更加令人着迷。在他的影响下,余华早期的作品风格感伤唯美,,摹生动细腻,表现的多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和诗意的人生哲理。在这些早期的短篇小说中,余华追求的是一种情调,种语言的感觉。

.....................


第二章1990年代余华短篇小说的主旨


第一节先锋的回响——对存在本质的拷问

一个作家为什么而创作?面对这个创作的终极问题,不同的作家会给予不同的回答。苏童曾说,短篇小说就是成年人的童话。他觉得短篇小说是为自己而写。所以,公=他的短篇小说变成一系列有关回忆的故事。那么,余华呢?"我所有的努为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在创作理念的维度,真实"是被余华反复提到的一个词语。与"真实"相对应的是"存在"。"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哲学概念。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并非自身的理性认识,而是非理性的个人情绪体验。而在萨特之前,一位作家也曾思考过"存在",尽管他未必知道"存在主义",那便是卡夫卡。在卡夫卡的文学作品中,尽管没有提及过"存在""真实"的概念,但显而易见,这种思索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阐释。创作初期的余华在"川端康成式"的文学描摹中走到了穷途陌路,却意外遊遁了卡夫卡,这个被他称为"文学之外"的人。何为"文学之外"川端康成细腻的描写方式,是一种文学创作内部的叙事方式,而卡夫卡带给余华的却是文学之外的思考。卡夫卡引导他思索世界存在的方式与创作存在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作家、世界、文字三者沟通的桥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存在本质的拷问。

因为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0年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整体局面较80年代有较大的差异。在多元化的短篇小说创作格局里,社会现实类小说在这个时期占有较大的比重。先锋文学也受到这一转向的影响,90年代的苏童开始倾向于在短篇小说中儿童的视角来讲述一个个故事;格非逐渐淡化了先锋叙事的形式探索,从历史回归到现实,关注"如何讲故事"到关注"讲什么故事”。

...................


第二节走向日常一民间立场的回归

民间立场的概念援引自陈思和《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中对于"民间"的定义,指文学创作的一种文学形态和价值取向,一种非权力形态、非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

余1990年代的短篇小说继承其对存在本质的探索,"先锋"保持着暧昧,同他1980年代末的小说相比,主题内涵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这一方面与时代的发展相互关联,一方面也与余华创作理念的变化密不可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十几年的调整,社会逐渐摆脱了文革的政治阴影,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文化多元性的格局也得到不断发展。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早己成为文学教科书上的一页过往的历史。先锋文学也因形式和语言上的过度沉溺,弊病日益明显,丧失了创作的动力和活力。"新写实主义""一地鸡毛"式地登上了文学舞台。余华虽然没有盲目跟随世俗化写作的流派,但随着时间发展,他的创作观念有意地走向民间。余华曾将"时代"和"现实"做过区分;"我觉得现实和时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以前的作品虽然也都是今天的现实为基础,时代的成分少一些……我觉得一个人的年龄慢慢增长以后,对时代的事物越来越有兴趣和越来越敏感了,对虚幻的东西则开始慢慢丧失兴趣。

90年代,余华开始了创作上的有意转型。他尝试将自己的视域从精神、内心等抽象事物,扩展到可触可感的生活领域,在其短篇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第三章1990年代余华短篇小说的文体特征................22

第一节重复与循环............22

第二节对话叙事................27

第三节细节的膨胀.............30


第三章1990年代余华短篇小说的文体特征


第一节重复与循环

在叙事学领域,故事其实就是一种结构,故事中的各个部分以及每个部分相连接的形式都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并且在动态的自我调整中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追求叙事的成熟。小说情节之下隐藏的除了叙事的主旨,便是小说的還辑结构。而对于叙事的主旨和结构,余华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坦言,在创作之前,家对自己想在作品中传递的内容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对于作家而言,他们更可客观把握的是叙事的结构。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家可以找到自己一种水到渠成的叙述方式。而得心应手的叙述方式往往会让创作变成一种职业,失去了其表述的弹性和丰盈。余华希望通过"现代叙述中的技巧,帮助我达到写实的辉煌"。他清醒地认识到,作者不能围于叙事技巧而失去了创作的自由,他们需要做的是将叙事技巧当作情节和内容之间的桥梁,化腐朽为神奇。

.....................


结语

从总体上而言,余华的创作遵循着从短篇、中篇再到长篇的过程。1990年代,处于转型期的余华写了几部被人称道的长篇小说,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待和评价处于同时期的短篇小说就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余华1990年代的长篇小说从残酷先锋到温情民间,创作的转型极为彻底。而相对比,他这个时期的短篇小说则相对暧昧。文学创作是一种较为主观的艺术创作,所以即使余华有意识地进行转型,这种变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创作上的过渡。这些短篇小说则成为创作的"中转站",余华19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一脉相承。它们呈现了人的死亡和命运的飘忽不定,在理性社会规则之外的荒谬的生活。在这里,余华依旧保留着自己对于生存本相和深层人性的考察。虽然不再是往追求形式的极致探索,但也呈现了余华对世界一以贯之的严肃思考。它们是余华创作的缓冲地带,残留着先锋的痕迹和卡夫卡的影响。同时,在文体上,此时期的短篇小说注重细节的描写,依旧深受川端康成的影响。很多细节描写占据了叙事的内容的主体,使小说的节奏较为缓慢。90年代的余华依旧沿袭了80年代的一些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6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6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