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争光笔下的偏执人物探究
第1章偏执人物的定位及形象分类
1.1偏执人物的定位
茨威格将人物的偏执绑束在美好的人性上,这在文学界是很少见的。因为偏执人物大多是受到作家笔伐的。文学史上著名的四大"吝畜鬼"因偏执性格而做出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行为。《欧也妮葛朗台》里的老葛朗台对金钱的痴迷使他整个人显得非常阴聲和狭隘。《死魂灵》中富有的泼留希金疯狂地往仓库里储存捡回来的东西。《徑吝人》中的阿巴贡也视财如命。《威尼斯商人》中的高利贷者夏洛克偏激地耍安东尼用肉来偿还贷款。这四位偏执的"吝窗鬼"背后所展现的是自私、冷漠和残酷的人性。
而杨争光作品中的偏执人物既不像茨威格一样着重于人性的美好,也不像巴尔扎克、果戈里、莫里哀和莎七比亚甜样着重于暴露偏执人物的丑恶。他想要通过偏执人物表达出的是人物在生存环境的挤压下,麻木、无奈后的反抗。在这一点上,杨争光不同于其他陕西作家。他既不像陈忠实的《白鹿原》那样着眼于陕西传统文化的宣扬,也不像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人生》那样具有历史内涵。他是陕西作家中的"异类",他自称是一个边缘人物。因为陕西浓厚的历史风韵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想彰显的对象,而是要力图剥离和虚化的背景。他聚焦于个体生命的探询,摒弃附丽于人的外在文明,以此呈现出人最本真的生存状态和最赤裸的人性。
.....................
1.2本能欲望下的偏执
在杨争光的小说中,只有两部关于读书人的长篇小说,其它的都着墨于农民。他只关注这两类人。杨争光擅写农民,他对农民的生存状态知之甚深。杨争光曾在陕北延长县扶贫一年,也曾对那里的生存环境一度感到绝望,因为那里的生存环境非常贫疮而干旱,即使在农村长大的杨争光也难以适应。可是那里的农民活得很苦却也自得其乐,有他们各自的生存理想。杨争光意识到这群黄土地上的农民并不是靠着理性而活,他们只是依照生命的本能生存。在贫瘤、干旱、荒凉的黄±地上,人的生命愚得那么渺小,那么微弱,生存在那里的人最大的人生乐事和生存需求就是"吃吃喝喝,日日戳戳",这种本能的发泄是他们抵抗恶劣生存环境的动力。而一旦这种本能需求不能满足,那么人的精神就会面临崩溃。
1.2.1粮食的疯狂收集者
由于天灾人祸,这些靠天吃饭的西北农民对于饥饿有着深深的恐惧。这种饥饿痛苦又使得他们对粮食有一种崎形、执着而狂热的迷恋,以及对占有粮食多的人怀有深切地嫉妒和仇恨。这种对农民迷恋粮食的书写与杨争光的早年经历有关。杨争光说他少年时记忆最深的是建国后的三年饥荒,这种幼时的痛苦恰恰给杨争光的小说提供了写作的灵感。
...................
第2草反抗——偏执人物背后的反思
2.1对物质环境的反抗
对物质环境的反抗主要针对农民想要挣脱±地的束缚而做出的偏执行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农民不堪生存艰难的重负,生命对于他们来说盈得那么轻飘、乏味,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那片止地,既无力生存,又无法逃离。这种生的苦闷压棒着他们麻木而又脆弱的精神。他们苦苦地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凭借人的本能活着。他们不甘于生存环境的艰难,试图逃离贫穷的宿命。
《从沙坪镇到顶天茹》展现了一个小男孩迫切想要摆脱贫穷家乡的渴望。小男孩的姐姐因不愿再忍受贫穷,跟一个过路的男人走了。父亲因贫穷把小男孩从镇上的学校接回家。在父子俩回家的途中,从孩子和父亲对话的语气中就可以发现男孩对家乡的厌烦和恐惧。小孩第一次跟父亲说,他真不愿意跟父亲回家。紧接着,他的语气加重,他真不想回家。随后,他又说本不想回去,最后,他明说就不想回家。离家的距离越近,小男孩拒绝回家的语气更强。到了村子时,他躲在了父亲的背后。贫穷的家乡带给男孩的不是留恋和亲近,而是排斥和恐惧。这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的无声桐吓。
杨争光关注的是被绑缚在黄±地上的农民的一种生存状态。他们的生存环境是擬弃了现代文明后的光秃秃的土地,那里人的生存状态不是享受,不是融入,不是沉浸,而是逃离,是抗争。他们在艰难生存环境的挤压下麻木地动物似得活着,他们沉睡着,一旦从麻木中复苏,便会决绝地方式释放出野性,极端地暴力来反抗所遭遇到的不公。
.......................
2.2对文化的反抗
文化反抗指的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和对精英文化的反抗。对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宗法共同体和精英文化对个体生命地压制是杨争光所批判的,也是作品人物所坚决反抗的。
2.2.1反抗传统伦理文化
农民在物质匿乏的环境中,生存艰难。性是他们发泄苦难的出口,然而不仅贫穷压制了他们的性欲,重要的还有传统伦理文化对性欲的扼杀。刘恒的《伏義伏義》就揭露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抑,对美好生命力的妝害。王菊豆和杨金山的性爱关系是病态的,而杨天青和王菊豆的性爱关系是健康的。但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关系是不容于化的。刘恒通过这部小说痛诉了中国封建伦理理道德对个体生命的压迫和残蒂。
杨争光和刘恒都是主张个体生命力的释放,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压抑人性,残害个体生命进行了鞭笞。杨争光《黄尘》小说系列的徐培兰的性变态和死亡都是传统伦理文化压制下的罪恶。徐培兰因家里的猫叫春,被村人敌视,看不起。村人曾集中在她的家门口口,逼她杀死猫。猫叫春并不是村人愤怒的主要原因,他们怕的是徐培兰这个寡妇做出不合伦理的事。徐培兰早年守寡,,她把也思都放在养育儿子身上。但是儿子的成亲却引发了徐培兰的欲望。她偷听儿子的房事,常因不堪忍受性欲的折磨,发出啤吟的声音。徐培兰的不节行为为引起了村中人的愤怒。在盖子叔的命令下,徐培当被活埋。生命在中国强火的传统伦理文化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而这种封建、愚昧、冷酷的虐杀行为是由传统化理文化孕育而成的。
....................
第3章偏执主题的选择与建构...........37
3.1审丑一一审丑现象和审丑手段...........37
3.1.1审丑现象...........37
第3章偏执主题的选择与建构
3.1审丑——审丑现象和审丑手段
3.1.1审丑现象
审丑是杨争光塑造作品人物的审美选择,他没有集中描写一些正面人物,而是致力于表现一些"非正常人物",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丑",形成新的感官刺激,来唤醒人们重新审视这个化界的一切。
杨争光以—个清醒的目光审视了现实角落的各种丑,将丑展现的淋漓尽致。人物的荒诞行为,语言的鄙俗,冷漠的叙事立场等都是杨争光描写丑和表现丑的角度。这些艺术手法都是杨争光烘托偏执人物不可或缺的条件。偏执人物的固执和偏激在现实中是很难见到的,而作者把偏执人物作为虚构世界的中屯、。如果仅描写偏执人物就会显得单调、虚假,但经过了荒诞的烘托后,作者虚构的世界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病态的环境下产生偏执的人,一切仿佛都顺理成章。
......................
结语
杨争光在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偏执性格的人物形象。这些偏执人物固执而又极端,往往把一件错误的行为坚持到底。被束缚在黄±地上的农民在贫穷、荒凉的生存环境下,表现出对食和色的狂热追求:被"龙"文化笼罩的读书人表现出对权势的疯狂崇拜。这两类人在贫撰的物质和古老的文化环境下艰难地生存着,挣扎着,痛苦着。生存之重显现出了生命之轻,他们不畏生死,偏激到底,这是麻木下的乏味,仿佛只有偏执才让他们意识到生命血液的涌动。
杨争光塑造偏执的农民和读书人形象,展示了自己对个体生命的反思。他把偏执人物放置在一个大的生存背景下,揭示了个体生命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卑弱和渺小,个体生命始终是被束缚的、被摆弄的。那些束缚个体生命自由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是杨争光所竭力反抗的,尊重个体生命是杨争光创作的主胃。为了彰显个体生命,他创作了一系列病态人物。这些病态人物的荒诞行为是他们对束缚个体生命的生存环境地反抗。杨争光不善恶是非的标准来对人物加以评判,而是将矛头指向了扼杀个体化命的生存环境,尤其是文化环境。在杨争光看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扼杀个体生命的罪恶之手,在村社文化和亲族文化基础上建立的宗法共同体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把人强制联系在一起是对人性的强奸,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阻力;而读书人在"龙"文化的阴靈下,失去了与不合理体制抗衡的独立性,依附政府只能让读书人成为"丧家狗"。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6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