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异质性与服务业出口、FDI 的路径选择——基于新新贸易理论模型分析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现实背景: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大力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逐步的确立了以先前制造业为主导地位到目前以大力发展服务业为主导的历史转变。尤其是现在天津、上海、等多个地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展,为我国服务贸易吸引外资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上海自贸区自建立以来,,其以负面清单管理为主要目标的投资管理体制已经逐步开始完善,以贸易自由化为主的贸易监督管理制度稳健发展,以资本为主的投资项目和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为目的的金融创新项目基本确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等多种自由贸易协定如同雨后春笋相继而出台,全部开放服务业的呼声愈演愈烈,甚至很多国家为了不落后于世界其它的国家,私下开始相互结盟。从各国的贸易开放领域可以看出 21 世纪之前主要的谈判对象涉及农产品贸易、铁路运输贸易、海洋运输贸易、旅游服务贸易比较多,但是进入 21 世纪之后,各国的谈判领域开始向以高附加值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金融服务业、保险服务业为主。这种划时代的贸易领域的转变将对我国乃至全球的服务贸易规则产生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此现实情况下,我们对服务贸易的国际化路径选择便成为一个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内容。
理论背景:新新贸易理论它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理论,主要从微观视角,研究异质性企业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的相关问题,代表了国际贸易领域以后的研究发展方向。按照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现有的文献,其主要研究异质性企业国际市场参与方式的选择,即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分别处于什么程度时会选择只供应国内市场与对外直接投资。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大多数学者利用发达国家的企业数据来检验企业的行为选择是否与理论结果一致。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开始在企业异质性的背景下展开研究,但是他们大部分研究的是制造业,主要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或行业历年的出口、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检验新新贸易理论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而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下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越来越大的服务业较少涉及,所以本文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扩展到服务业,对相关文献进行补充和扩展。
...........................
1.2 文献综述
1.2.1 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
(一)企业异质性的界定
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古典企业理论基本模型中往往假设企业是同质的,不存在差异,因为在最早的时候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宏观方面,自从引入“沉没成本”(Sunk Costs)之后,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尝试分析企业的微观层面。因为沉没成本是影响企业出口的关键因素,如果企业想要参与国际贸易,那么只有具备较高的生产率水平才能支付得起沉没成本。作为研究生产率和企业出口行为的重要的考虑因素,沉没成本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可以表明产业内部的企业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质,所以加入“沉没成本”后与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同质性的假设条件相矛盾。
1937 年科斯的论文《企业的性质》的发表,他是最早的关于企业异质性的研究,而此后对于企业性质的研究也相继展开。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首先从同质性企业的视角,探讨了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间无模仿成本、快速扩张、行业的自由退出与进入,进而使企业达到长期均衡状态。而以梅森、贝恩和席勒为代表的哈佛学派在继承了Marshall、张伯伦和克拉克等人的思想之后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创造地提出了SCP(Structure、Conduct and Performance,即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与市场行为)的分析来讨论企业长期的利润,它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的利润与竞争优势是外生的,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吸收了哈佛学派SCP范式的基础上,Porter提出了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继续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的假定,在企业规模与产品差异的背景下分析了企业的竞争行为。但是上述研究都无一例外的以企业利润和市场结构的外在性为前提假设,难以解释同行业内不同企业间广泛存在的利润差距。Mueller(1977)和Rumelt(1982)的实证研究均支持了利润差距的论断,认为企业内部资源禀赋的差异是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
此后的研究从企业内部禀赋的差异出发,逐渐进入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范式,Langlois(1995)在研究中将企业生产率、技术、规模的差异定义为该企业拥有关键性生产要素和非竞争性资源。
.........................
2 我国服务业相关概念及发展现状
2.1 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服务业
国际上当前对服务业概念的分类,通常是指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我国的三大产业包括: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我们所了解的第三产业通常情况下除了第一、二产业之外剩余的所有产业,就是为个人或者社会提供各类服务性质的产业,因此在国际上通常被称为广义的服务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服务业就普遍被我们当成是第三产业。目前世界上将服务业分成四类:第一,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保险、金融等;第二,消费性服务业主要包括娱乐休闲、旅馆等;第三,公共服务业;第四,分配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仓储;以前我国产业分类的划分基本上和国际相符。但是 2012 年之后,我国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先前的规定基础上重新对《三次产业划分规定》进行了修订。在修订中将第一、第二产业之外的所有产业明确为“服务业”。
2.1.2 服务贸易
1972 年各国在东京进行了长达 2 个星期的关贸总协定谈判,在谈判中首次提出“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词。关于服务贸易的定义有以下版本:(1)IMF以国境作为划分标准将其定义为“某一经济体内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的服务贸易,包括服务出口和进口”,因此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和进口统计均采用此方法。(2)世界贸易组织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将其定义为:1) 假如A国的居民和企业在B国向C国居民和企业提供服务则被称为境外;2) 假如A国成员在B国境内向C国境内居民和企业提供服务则被称为跨境支付;3)A国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向B国境内以建立实体经营场所的方式销售服务则被称之为商业存在;4)A国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B国境内提供服务则被称之为自然人流动。目前GATS中对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各类人士的广泛认可(江小涓,2008)。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制定大部分参考了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同时又参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将国际服务贸易分成了 12 大类。
根据WTO关于服务贸易的有关定义(中国服务贸易统计中也不包括政府服务)即我国的服务贸易包括服务贸易进口与服务贸易出口两部分内容:第一,B国企业通过FDI方式来控制中国境内企业,并且在我国销售B国的服务,这就构成了内向外国服务机构的服务贸易即服务贸易的进口。第二,我国企业通过FDI方式来控制B境内企业,并且在B国销售我国的服务,这就构成了外向外国附属机构的服务贸易即服务贸易的出口;本文章采用的服务贸易数据大部分来自国家商务部发布的关于服务贸易的统计以及WTO服务贸易统计。
.........................
2.2 中国服务业出口、OFDI 的现状分析
2.2.1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现状
(1)总量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从 2002 年的 394 亿美元增加到 2014年的 6043 亿美元。中国的服务贸易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继续保持在世界前五名的。与此同时,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现状一点也没有出现变化,相反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现象逐渐扩大,2014 年到达了历年的最高点,与去年相比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将近增加了 66%。由于我国服务贸易起点比较低而且底子薄弱,在开展对外贸易中存在极其的“不平衡”现象。总之,中国目前的服务贸易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服务贸易总额迅速扩大,世界排名逐渐靠前。中国的服务贸易自 20世纪 80 年代开始有所统计,最初的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总共为 44 亿美元。201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 6132.2 亿美元,是 1983 年的 143.21 倍。2014 年其进出口总额在世界排名第三,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总额的比例从 1983 年的0.61%增长到 6%,中国逐渐被公认为服务贸易大国。如下图:
第二,中国服务贸易“不平衡”现象逐渐增加。2014 年,中国服务贸易不平衡现象由上年的 1184.6 亿美元增加至 2015 年的 1499 亿美元,比 2014 年增长 17.5%,增幅与去年基本持平。高附加值服务贸易中增幅较快的分别为:金融业增长了 78%、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增长了 57.8%、电影和音像服务进出口增长了 40.1%;在高附加值贸易中专有技术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进口、咨询进口增速不太明显,增加的幅度为 18.5%、 17.8%;近年,中国人去国外旅游的人数不断增长,其进口占全国贸易进口总额的比例持续上升。2015 年全年旅游进口服务贸易总额达到 1276.4 亿美元,比去年增加了 25.1%,占比由上年的 36.4%提升至40.1%。继续保持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第一位的水平,运输服务进口 943.2 亿美元,比去年增长 9.9%,占比为 28.7%,比去年减少了 1.9%
......................
3 理论框架......................27
3.1 基本假设....................27
3.2 模型分析............................28
4 基于中国服务业分行业数据的验证.............33
4.1 行业数据来源及筛选............33
4.2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33
5 结论与政策建议..................40
5.1 相关结论....................40
5.2 政策与建议..................42
4 基于中国服务业分行业数据的验证
本文模型的基本结论为:生产率水平是企业选择出口、FDI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回归分析时需要计算服务企业的生产率水平,由于我国企业微观的数据不好获取,并且我国服务企业的生命周期较短,所以统计数据不全面并且也无法证实数据的准确性等原因。因此本章以服务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代替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而计算服务业细分行业的生产率。新新贸易理论中研究的是企业的微观数据,因此用中国服务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会更加符合理论的假设条件,对新新贸易理论模型的验证更加的准确,但是由于我国服务企业各有特色,则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可能不能很好的指导贸易实践,而如果基于服务业细分行业数据的回归分析则能更好的为我国服务业分行业的出口、对外直接投资路径选择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4.1 行业数据来源及筛选
服务业细分行业生产率的计算主要计算细分行业的产出和劳动、资本投入。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服务业不同行业分行业出口贸易总额的计算方法和 2001年与 2004 年有较大的差别,并且由于在之后的计算中需要用的大部分数据其实在2003 年之前的统计是不准确的,在做实证分析时数据的计算统计必须保持一致,本文选取的数据是 2006 年—2014 年中国服务业不同行业的年度数据,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各期,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全部的样本数据都以 2005 年为不变价格进行指数平减。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相关结论
在服务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现实条件下,我国服务业加入全球化是我国经济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根据服务贸易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研究中国服务业出口、FDI路径选择的问题,将对之后对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提供相应的理论和现实参考意义。本文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的新新贸易理论基本上能够应用到对异质性服务企业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路径选择的研究。新新贸易理论关于异质性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结论主要在于:企业的生产率差异决定了企业的不同行为选择,本文章中将企业的生产率分为三种:生产率最低、较低、较高,那么这三种企业想要服务于市场完全靠其自身的生产率水平,则其进入市场的模式分别是:不进入国内市场(即生产率最低如果进行生产销售没有利润可得)、进入国内市场、进入国外市场(以FDI的形式开展国际贸易)。在修正的异质性服务企业出口与选择模型中,在假设企业已经明确自身的生产率水平并且决定进入国际市场,在服务商品全部具有异质条件下,得出即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率与发展规模来判断出口、 FDI,由此来分析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路径选择。因为在前文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下企业明确自身的生产率状况,所以企业会根据自身生产率水平来选择是否进行出口或FDI,并不会出现企业退出市场的现象除非生产率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影响。
第二,每个企业的生产率是不一样的,所以有的企业会选择简单的出口,而有的企业为了更多的攫取市场份额和利润可能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但是生产率并不是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唯一因素;目前很多学者对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研究较多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较少,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贸易肯定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根据历年服务业细分行业的截面数据,来检验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率不一样而影响其出口、对外直接投资的路径选择。一方面,测算了服务业分行业的ATFP和LTFP,进而实证检验了全要素生产率与出口和FDI的相关性,通过比较发现服务业ATFP与贸易出口额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正的相关性,但是相关性不明显。通过进一步检验得出ATFP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也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是服务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在利用近似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与出口贸易总额和流量的实证回归检验中,也得到企业生产率对出口总额和流量产生正的影响。通过将流量和存量以及企业的生产率进行从大到小排列,大致可以发现生产率与出口贸易额成正比例的关系,对于生产率较高的行业例如信息技术、金融、运输服务业,其出口贸易总额往往也比较大,这与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结果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6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