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中国早期武侠电影的类型建构(1920-1931)

发布时间:2016-05-07 06:24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在类型电影研究领域,人们对武侠电影的界定相对比较模糊,反映在具体的称呼上,就有“武术片”、“尚武影片”、“武打片”、“武术侦探片”、“古装片”、“武术题材影片”、“侠义题材影片”等等,而《电影艺术词典》中对武侠电影的解释也只是认为“它是武打片的一种样式,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期的上海,最初拍摄样片的是明星公司根据平江不肖生所著《江湖奇侠传》改编的神怪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显然,由这种对武侠电影的认识而界定的武侠电影范畴缩短了中国武侠电影问世的时空,且忽略了武侠电影的成长轨迹。更重要的是种种界定没有将流传于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侠义”文化诠释出来,忽视了当时社会及时代对武侠电影的希冀。 
贾磊磊先生在《中国武侠电影源流论》中提出的以往武侠电影史学研究中存在的思维问题:“在对武侠电影的源起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带有先验性的逻辑前提。这就是说,当我们不加任何前提规定就用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是……’这样的一种表述方式来描述电影史的时候,就已经在语言上先验地肯定第一部武侠电影‘假定’存在的合理性。而在这种虚拟的条件下,武侠电影萌发、形成的历史过程被忽略了。武侠电影与整个电影艺术史的内在关联被割断了。而实际上武侠电影不是一个瞬间诞生的自足体,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像我们不能用‘世界上第一个人是……’这种表达方式来描述人类历史一样,对武侠电影描述必须首先取区分它的不同时期,不同形态。即在武侠电影研究中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回答怎样形成第一部的问题。”

类型电影学生们和电影史方向的学生们有必要整合现今武侠电影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尽自己所能,考证武侠电影的概念,并将其发展脉络和演变梳理清晰。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将中国早期武侠电影发生、创作脉络及演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早期武侠电影发生、创作及演变的历史动因。将早期武侠电影置于一个历史大环境中,探讨中国早期武侠电影与特定产生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武侠小说及电影市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环视中国早期武侠电影史学研究,学者们多跳过武侠电影的发生、发展阶段,更多的只是默认《车中盗》是中国武侠电影的雏形,或直接认为《火烧红莲寺》等作品是中国早期武侠电影的集大成者,并没有着眼于武侠电影创作的历史环境。因而,探究中国早期武侠电影的发生及创作脉络和演变成为这次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研究中心。 
在研究过程中,从电影商业秉性“武侠电影的商品化创作之路”和艺术(思想、技术等)秉性“侠义主题及叙事母题的建构”两大块论证中国早期社会环境和电影市场是如何形成了武侠电影创作热潮的必然,用最简单的商业和艺术思维,还原纷繁复杂的武侠时代。将中国早期武侠电影的发生、创作脉络及其演变置于一个大历史环境之中,不是简单地回答中国早期武侠电影起源于哪部影片、其转折点是什么?而是回答中国武侠电影的起源环境是什么,探讨中国武侠电影的创作脉络与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生态关联。 

对于中国早期武侠电影的研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都属于被遮蔽忽略的状态,直至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武侠电影在中国电影及世界电影史上的价值和贡献被揭示和重估之后,学界开始关注如与武侠电影创作相关的早期商业电影的价值和地位等问题。目前有关早期武侠电影研究的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早期武侠片发展的分阶段研究、中国早期武侠片再认识、中国早期武侠片源流论、类型片与武侠电影、中国早期武侠片对上海电影业的影响等,文章视角均属于文化宏观层面。

……


第二章  中国早期武侠电影的兴起及创作概述


第一节 “武侠电影”——人类的武侠想象 
在类型电影研究领域,人们对武侠电影的界定相对比较模糊,反映在具体的称呼上,就有“武术片”、“尚武影片”、“武打片”、“武术侦探片”、“古装片”、“武术题材影片”、“侠义题材影片”等等,而《电影艺术词典》中对武侠电影的解释也只是认为”它是武打片的一种样式,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期的上海,最初拍摄样片的是明星公司根据平江不肖生所著《江湖奇侠传》改编的神怪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显然,由这种对武侠电影的认识而界定的武侠电影范畴缩短了中国武侠电影问世的时空,且忽略了武侠电影的成长轨迹。更重要的是种种界定没有将流传于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侠义”文化诠释出来,忽视了当时社会及时代对武侠电影的希冀。此部分,笔者对“武侠电影”的称谓做了一个梳理:根植于史料之中,采用微观研究方法,追寻“武术”、“武侠片”、“尚武”、“武侠电影”等名词字眼的出现契机及使用轨迹,理清名词使用的动机,从而窥见中国早期武侠电影发生的文化背景、时代契机和成形脉络。希以在考据“武侠电影的称谓是如何而来”的基础上,分析武侠电影的类型构建渠道中混淆武侠电影称谓的原因,并试图弄清楚混淆称谓的社会行为对武侠类型的创作又带来有怎样的指引。 

笔者将视线触及到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最重要的媒介之一《申报》,从《申报》上找到关于“武侠电影”称谓的重要线索。《申报》上关于“武侠”的记载,最早是 1883年 8 月 30 日“夫以武侠之威德收取南方何不可”的句子,之后申报上开始宣传并连载武侠小说《盗侠》,并于 1910 年 12 月,将其三十七及三十八章节在申报刊登。顺此脉络考据,笔者发现“武侠电影”——这中国特有的类型电影最早很可能不是对中国电影的称呼——其最早是对外国电影的称呼。“曾见武侠影片,描摹逼真,每令观者叫好于不自觉之间莫不具有抑盗扬侠,以示天道恢恢”,这是当时《申报》上刊登的国人译介外籍人士的文章,笔者结合前面游艺内容及当时国内外拍摄影片情形,推测此处的“武侠电影”是外来电影。 

……


第二节  中国早期武侠电影的创作概述 

从纷繁复杂的电影类型中剥丝抽茧,国人对“武侠电影”指向模糊不辨的情况也在一次次的观摩体会中找到区别。“自范朋克电影西风东渐以来,我国观者无不倾向于武侠电影,他主演之电影无不轰动一时,究其原因,不外表演、器械、布景三者之可观而已。盖武侠电影之表演,戏中人在主角地位者,须以矫捷勇武之作派,此独范朋克所独擅胜场者。”观范朋克之戏,国人对武侠电影的认识直接从勇武的外观认知,嫁接到武侠小说的阅读想象上。跟好莱坞电影天生以商业效益为主的视觉展示不同,中国“有武有侠”的武侠电影创作观念则是源于对电影商业性进一步理解之上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照,是有意识的社会教化产物。纵观武侠电影的各种称谓,仅从武侠之“尚武”和“侠义”的称谓分化中,武侠电影的创作——最起码在表现程式上是“尚武”之“武”及“侠义”之“侠”的合流。中国武侠电影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武”之观赏意义及“侠”之教化意义。

中国早期武侠电影创作脉络及演变的研究,是电影文化商品及其文化市场的历史研究,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精神及文化心理的研究。中国武侠电影是集电影商业艺术秉性于一体最为完美的结合物。武侠电影是承载电影创作者统筹商业、艺术(思想)的载体,也是市场妥协的产物。20 世纪上半叶的电影市场也面临着商业利益与艺术表达的抉择,“现代民众的生活是非人生活,现代民众—尤其是中国民众,所需要的是新英雄主义精神,是能真义、能真爱、肯奋斗能反抗和改造非人生活的英雄”,“观剧人走进戏院门,是寻找快乐而来的,为消闷解愁,也是为电影有调节生活、性情的作用”,他们在多次创作实践中明白“电影的衣食父母是中下社会的人,最要紧的是迎合他们的口味。若要顾及到自己的名誉,用高尚思想向艺术上做去,欲博知识界的荣誉,除非自己是仙人”。再者,观众看多了武术争斗的影片心生厌倦,“任凭你怎么有功夫,都是讨不了好。” 在商业与艺术的不断抉择中,《水中英雄》和《无名英雄》的出现在市场上掀起波澜,电影创作者用摄影、布景特技满足人们对武打的视觉期待及心理幻想,又在对艺术深度的考量中有意识地渗入侠义叙事。在供需自由的市场法则下,宣扬崇尚侠义的主流趋向,无不说明富有视觉吸引力的武化程式及“侠义叙事”的武侠电影成了电影创作者营业与思想(艺术)的表达的最佳选择。 

中国早期武侠电影的类型建构(1920-1931)

……


第三章  早期中国武侠电影的商品化创作之路 ................... 11 
第一节  中国早期武侠电影创作的美国借鉴 ..................... 11 
一、商品逻辑的建立 ......................................... 12 
二、  武侠类型的商品优化 ................................... 14 
第二节   市场礼遇:“武”“侠”合流 ........................ 15 
第三节   渐成规模的武侠创作 ................................ 18 
第四节  类型之下的“女侠传奇” ............................. 22 
第四章   “侠义”主题及叙事母题的建构 ...................... 27 
第一节   植根现实的“侠义”主题 ............................. 27 
一、“侠义”主题的建构 ..................................... 28 
二、民族自信的“侠义”认同 ................................ 31 
三、社会思潮的“侠义”表现 ............................... 33 

第二节   视听语言的叙事补充 ................................ 36 

……


第四章   “侠义”主题及叙事母题的建构


第一节   植根现实的“侠义”主题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及深远的文化传统,从古至今始终保持着“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创作观念。古人以诗书言志,拟教化人民之帛文,电影诞生后,其作为“载道”的媒介在战乱频发的年代更甚从前。“国制电影的兴起···电影比舞台更能深入民众,是更好的教育社会的工具,大家都想往这方面试一下。”武侠电影作为武侠小说的影像版,直接嫁接了武侠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曾见武侠影片,莫不具有抑盗扬侠,以示天网恢恢。国法神圣之至异常人观之。当能悟其用意,了无疑义然基影响于幼童,及无智识阶级之心理,则非特不能使期明了劝之至意,抑必流毒于效尤之党试矣”,早在民国十二年(1923 年)译介欧美武侠电影时,时人便注意到了武侠电影可以辅助社会教化的功能。
武侠电影遵循通俗叙事的准则,有传统民族叙事的脉络和所擅长的内容。武侠片中激烈的打斗及慷慨的侠义让振奋了国人对国产电影及民族的自信。武侠片的社会和时代需要比电影市场本身更重要,当然,武侠电影市场的繁荣正是依附在时代和社会需求之上的。尚武行侠的时代要求,和武侠影片带来的民族自信及其文化认同,这是迎合观众的根本。电影创作者表现了卓越的机灵劲,他们依靠最敏锐的市场觉悟和创作灵敏度,在武侠热点的包装之下,寻求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这也是中国早期武侠电影创作相对成熟的理性表现。 

电影创作是为营业之目的,广告语是契合观众之心理。反之,从电影广告的宣传口号可以提炼出电影本身要讲述的故事和吸引观众的卖点。笔者翻阅《申报》内的影视广告,选取了中国武侠电影第一次创作风潮中神怪成分较少的影片,将其故事及类型整理如下,以便后面的分析。 

……


结论


中国早期武侠电影的发生、发展,是国人在人类“武侠想象”的前提下,滋生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侠义信仰的过程。考察中国早期武侠电影的创作观念,必须要在关照中国早期武侠电影成型的背景下瞭望其在民族文化中形成丰腴姿态的进程:中华深远且兼容并蓄的广博的文化,在特定的时代诉求下,支撑了国人制造人类“武侠想象”的空间,,使得国人用“武侠”这一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词汇承认了西方侦探片、剑侠片等对武侠小说的视觉改造。将模仿欧美侦探题材创作的《车中盗》及为取悦观众拍摄长片《红粉骷髅》作为早期武侠电影的雏形之作,从创作观念上肯定了(武侠)电影创作的商业娱乐本质——认可好莱坞类型化创作经验,票房至上,大力模仿,并展现了商业市场下“类型”发展的强劲趋势。

而中国电影“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教化功能也在早期武侠电影的构建过程中发挥了根深蒂固的作用,忠孝节义及尚武行侠的传统观念得到巩固与深化。在此意义上,现实主义题材为早期武侠电影创作提供了广博丰满的创作土壤,将社会片、伦理片的中的社会教化嫁接到电影创作的“行侠”范畴中,中国大地上开启了为时不短的侠义之光。而中国早期武侠电影从无意识类型积累到有意识的叙事元素展示的过程,也体现着其从舞台化(戏曲)的创作体验向电影的“运动的画面”方面转化的创作思维。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女侠李飞飞》是跨越舞台和电影媒介的第一次尝试,并为中国武侠电影的找到了极具民族表现主义形式的武舞程序,这一从传统戏剧舞台取经而来的创作经验成为以后武侠电影创作的最初典范。继《女侠李飞飞》之后,早期电影从业者考虑到舞台演员在电影银幕上表演的局限性,以及邀请一些真正会武术功夫的人加入武侠电影创作,“武侠电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完成了“尚武”“行侠”两支创作支流的汇聚。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2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42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4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