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运河行旅诗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密布于神州大地的河泽湖泊,在满足人类生存欲求的同时也助长了野心贪念,成为群雄争霸的兵粮运输渠道和统治者盘剥民众的捷径。但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缘故,天然水道多东西走向,且相互独立,缺少联系,不能形成左右逢源之势,智慧的中华儿女开始改造雄山巨川,开凿人工运河,沟通南北水源,以适应历史发展所需。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会盟诸侯,称霸中原,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开凿了第一条南北走向的人工运河一邪沟;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为增强国力修筑了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鸿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为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控制,营建灵渠,使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相连;踵先人之履,隋场帝历时六年,役使民众,凿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添郡,南至余杭,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南北大运河;唐宋王朝得先朝之惠,依赖便利的水运通道,强国安邦,搜刮民脂;元代将南北大运河截弯取直,拱卫京师,聚敛财富;明清两代秉承元朝惠泽,漕运繁盛。回顾大运河的成长历程,正如傅崇兰先生所言:“中国运河的生命历程方面集中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成就,另一方面集中了社会和时代的矛盾。”
历经沧桑,几度兴废的大运河,“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维系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纽带,也是南北经济流通和文化交融的重要渠道,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避居江南的南宋王朝来讲,更是运河延续了这半壁江山的生命与文明。自“绍兴和义”划淮为界以来,纵贯南北的大运河被切为两段,繁荣的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成为南宋赖以生存的国运命脉,在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江南运河“自临安至京口,千里而远,舟车之轻从,邮递之络择,漕运之转输,军期之传递,莫不由此途者。”浙东运河“明珠大贝、翠羽瑟瑟之宝,重载而往者,无虚日也。”浙西地带水网交错,可防不善水战的金兵来袭,便利的水运促进了江南经济繁荣,保证了朝廷的财富供给,运河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灿烂的文化,文人书生泛舟运河,或行旅,或访友,或出使为官,运河沿线的自然风貌、民俗民情、历史遗迹等都如数载入诗文,浓缩为宝贵的运河文化遗产。
每一样事物都是物质与精神的合体,大运河亦然。时至今日,曾经振颓起衰、被视若国家命脉的大运河随着岁月的流转而一度沉寂,如今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启动,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运河为后世留下的丰硕遗产和璀 文化己被提上议事日程。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前辈们共注心力,已对大运河开凿的原因、作用、疏浚、兴废等自然历史状况做出了具体而细致的考察与分析,并集成多部专著详细论述。但对运河文学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发勃期,挖掘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势在必行本文意在前人丰硕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南宋诗人杨万里运河行旅诗中记录的运河影像,从文化学的角度了解运河,彰显运河的人文精祌。同时在这些运河诗歌中寻找诗人的人生足迹和心路历程,使时人对杨万里其人及诗歌有更为深切的认识,以期为运河文化在文学层面的研究填上浅淡的一笔。
.................
1.2相关论题研究现状
绍兴二十四年杨万里进士及第,入仕年,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初为零陵丞,后历官国学太常,知漳州、常州,又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因触怒孝宗,出箱州。光宗即位,被召为秘书监,继而寻出江东转运,总领淮西、淮东。因朝议铁钱而不奉诏,改知赣州,后乞祠归乡,自不复出。晚年因韩使冑专权,怏怏成疾,临终恸言:“吾头颇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亦无愧“以道德风节照映一世,实为四朝寿俊”之颂赞。
王国维在其《文学小言》中说:“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杨万里为人不慕虚名,安贫守素,“退休南溪之上,老屋一区,仅庇风雨,长须赤脚,才三四人”耿直刚介,晶落坦荡,“立朝愕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悯时忧乱,系念国事,“补天炼石无虚日,忧国如家有几人。”更无愧“脊梁如铁心如石,不曾屈膝不皱眉。”之称仰。
杨万里在南宋文坛、政界均享有极高的声誉,其承古人神韵,会百家精骨,成一家之风的诗歌创作更为时人和后世学者所效仿。这位曾“执诗坛之牛耳”的“一代作手”,自世纪初才正式走入学术方家的研究视野。
现今,杨万里研究虽已斩获颇丰,但仍存在不足与空白,还需今人继续探索和填补。其中,对杨万里运河行旅诗的专题研究便所涉无多。目前所见有《杨万里山水景物诗新变》、《杨万里园林诗歌研究》、《杨万里记体散文研究》、《杨万里记体文研究》等硕士论文和《论杨万里接送金使诗》、《范成大与杨万里的交往》、《周必大与杨万里的交游及其影响下的诗歌创作论》、《杨万里、张糍交游考论》、《杨万里与尤袤交游考论》等相关期刊论文对杨万里的出游和纪行进行了一定探索,但正如歌德所言:“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已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因此,本文将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大运河纳入其中,从杨万里的运河行旅入手,仔细梳理其运河行旅途中的诗歌作品,从运河历史文化这一新角度,对杨万里的诗歌进行剖析和解读,并透过杨万里的运河诗歌,来反观运河的人文厚蕴。
..............
第二章杨万里的运河情结
浩浩运河,留芳百世而遗泽深远:在它奔腾的浪花中承载着盛世兴亡的荣辱,记录着市镇村落的兴衰,诉说着贤良忠臣的忧愤,镌刻着迁客骚人的悲喜。时间在日升月起中流逝,停驻回望,当历史的指针定格在南宋,几经沧桑,蜿輕奔来的运河又见证了杨万里这位诗坛巨匠的一生。
2.1无庐于乡,流离颠跟
自秦始皇“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方“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皇帝”,从某种意义上讲,己不再局限于权力,更是一个王朝稳定的象征。皇帝如若难以自保,又何谈国泰民安。“靖康之乱”中金人掳走了徽宗、钦宗二帝,使本就腐朽入骨的北宋王朝走到了尽头。“肉食开边衅,天骄负汉恩。阴谋招叛将,碟血犯中原。饮马江河竭,鸣前宇宙喧。氛埃缠帝座,獨输吸宫垣。”是“靖康之乱”后,金兵铁蹄下的京都惨景,举国丧乱,哀鸿遍野。“国不可一日无君”,赵构,宋徽宗的第九子,无论从才学能力,还是宗法年龄都与地位无缘,但却是这场血雨腥风后,赵宋统治集团中最有资格做皇帝的不二人选,他因被钦宗任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避居相州而逃过掠杀之祸。建炎元年五月初一日,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以延续宋室国脉,改年号为建炎,寓以火克金之意,欲报险遭金国侵并之耻。南宋历史自此正式拉开帷幕,但同时,赵构也开始了他的运河逃亡之旅。
杨万里恰生就于那个皇帝奔逃,风斜雨横的时代,“乱起吾将日,吾将强仕年。中原仍梦里,南纪且愁边。”政权初建,皇帝南逃,遂离乱四起。37年后,诗人时任零陵县丞,追忆少时兵连祸结的岁月,仍啼嘘感慨。
“冬十月丁已朔,帝登舟幸淮甸。……庚午,次泗州,幸普照寺。……己卯,次楚州宝应县。……癸未,至扬州。”建炎三年(二月,“壬子,金粘没喝至楚州,守臣朱琳降,遂乘胜而南,陷天长军。内侍?询报金兵至,帝即被甲乘骑,她至瓜洲步,得小舟渡江。……日暮,至镇江府。”镇江虽临长江,有“长江天险”可守,但未必可以抵挡金人的强兵猛将,在王渊“请幸杭州”的建议下,赵构继续沿运河南下,“是夕,帝发镇江。越四日,次平江。……又二日,次崇德。”“壬戌,帝驻跸杭州,即州治为行宫。”%构暂获喘息,极力乞怜求和,但金人灭宋决心已定,同年十月,金兵分东、西两路渡江南下。东路自滌州(今属安徽、和州(安徽和县)渡江攻江东,直追高宗赵构。西路自薪(湖北蕲春、黄(湖北黄同)渡江入江西,进犯杨万里的家乡吉州。金人的东路人马沿江南运河一路直下紧追赵构,赵构沿浙东运河仓皇逃亡海上。“癸未,帝至杭州,复如浙东。庚寅,渡浙江。……壬辰,帝至越州。……十二月丙子,帝至明州。”“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癸巳,帝次昌国县。”建炎四年“丙午,帝次台州章安镇。……辛酉,发章安镇。”二月初二,高宗坐船到达温州江心,避居江心寺普寂寺观望金兵动向,几日后,见金兵没有追来,才登岸到州治驻辟。此时金兵由于战线过长,孤军深入,气候不适等原因决定北返,赵构听闻,惊魂甫定,从海道循原路而回至越州。累经周折,在运河之上辗转逃亡的赵构于建炎四年正月下诏改元绍兴(,以寓“绍作中兴”之意,十一月,“移辟临安”,绍兴八年(正式定都临安。
.................
2.2初入仕宦,泊舟运河
绍兴十一年宋金签署“绍兴和议”:宋金以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北为金人统治,南为宋人统治;南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南宋每年向金交纳“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这一屈膝称臣的行径虽为后世所耻,但对际遇多艰的南宋政权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正如清代学者钱大昕所说:“金与宋决战,宋犹未能得志,其国势积弱,可知矣。然则从前之主和,以时势论之,未为失算也。”此后宋金两国维持了近二十年的相对和平。
硝烟散去,兵火洗劫后的大地满目搭痍,丧乱之痛刺醒了那些久困书斋的孺子,激发出强烈地济世热情,他们关怀政治,施政治国,力挽山河于倾颓,少怀壮志且得慈父恩师言传身教的杨万里同样挤身期间。
出仕为官是怀才抱忠而无由进身的贫寒子弟们的最佳途径,出身清贫之家的杨万里在父亲杨芾的启蒙下开始了艰难的科举训练,杨芾虽为一介寒孺,以教书为业,但倾慕忠臣名贤,“予为童子时,从先君宦学四方。”常带杨万里登门拜访,求学问习。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转益多师,访名师而问学,十四岁拜高守道为师,十七岁师事王庭挂,二十一岁问学于刘安世、刘延直,二十七岁从刘才邵学。
求学之路不免孤寂艰辛,“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寒夜耿难晓,孤吟悄无挤。虫语一孤灯,鬼啼万山哀。雨声正如此,壮心滴不灰。”寒宵苦雨中,子?孤灯下,怀瑞壮志的少年朝夕苦读不倦。得名师指授,加之“每闭斋房呻薬简,岁!心刘肺于文字间,若痴若迷,若急若病,无以自拔”的忘我嗜读,终“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寺人奔波劳顿的仕宦生涯也就此开始。
..............
第三章杨万里的运河墨迹............18
3.1杨万里运河行旅诗的类别划分...........18
3.1.1出仕赴任途径运河...........18
第四章运河行旅与“诚斋体”..........38
4.1运河行旅对“诚斋体”诗歌内容的丰富.......38
第五章结语.........56
第四章运河行旅与“诚斋体”
“予生百无所好,而顾独尤好文词,如好好色也。至于好诗,又好文词中尤者也。”杨万里一生钟情于诗歌,勤于耕笔,吟咏不绝。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热情,使得“诗一官一集,每一集必一变。”在经历艰难的求索后,“诚斋体”孕育而生。并早在与杨万里同时代人严羽的《沧浪诗话》中出现“杨诚斋体”。被时人后世一再效仿、研究、论述的“诚斋体”并非指代杨万里所有的诗歌,即“诚斋体”不完全等于“诚斋诗”。彭庭松在《杨万里与南宋诗坛》一文中说:
4.1运河行旅对“诚斋体”诗歌内容的丰富
钟噪在其《诗品》序言中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录。”他赞赏的是诗人信手捏来,不事雕球,如“出水芙蓉”般纯净的佳句,这样的诗歌标准也被后世推崇。杨万里生于中国诗歌颠峰之后的南宋,清代蒋士检有言:“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富理性精神的宋代诗人将诗歌审美标准转向了文辞修饰和技巧方法。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古代作家言情写景的好句或者古人处在人生各种境地的有名轶事,都可以变成后世诗人看事物的有色眼镜,或者竟离间了他们和现实的亲密关系,支配了他们观察的角度,限止了他们感受的范围,使他们的作品`刻板'、`落套',`公式化'。”杨万里也曾一心向学的“江西诗派”更是诗歌创作技术化的极致,但也正是这样的诗界病塘成就了“诚斋体”诗歌的诞生。深感“学之愈力,作之愈寡”的诗人对过去的盲从追随深感忏悔,并认识到作家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他在《践徐恭仲省 近诗》中说:“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到了问题的关键,诗人开始重新求助于人类的生活空间,并自信唱言“万象毕来,献予诗材。”运河这一积淀着古老文明的人间杰作,是杨万里诗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丰富着“诚斋体”诗歌的内容。
.............
结语
徜徉在南宋半壁金瓶上的运河,伴随杨万里走过了童年的饥寒酸苦,求仕之路的颠簸艰辛,为官生涯的迁艇漂泊,钟灵騎秀的运河风物赠予了诗人无限的“诗材”,葱笼的灵感,激发了诗人浓烈的爱国热情。诗人于运河间往返奔波,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南宋运河沿线风貌的诗篇。这些情感炽烈深沉的运河诗歌,是运河文化经久不衰的记忆片段,留给今人的则是穿越历史的久远追溯。
“所有文学作品都是由阅读他们的社会`再创作'的(只是无意识地)。”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会重新途释过去时代留给我们的文学作品。本文从运河文化这一独特的视角,对杨万里的诗歌进行了新的观照。通过对《诚斋诗集》中诸多运河行旅诗歌的勾稽、分析与解读,不仅使我们对杨万里其人、其诗,有了更为真切全面的了解,而且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千里流淌不息的大运河所积淀的丰厚的历史与文化的认识。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42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42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