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 关于物理模型法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物理模型概述
物理模型的存在是为了探寻现实的本质,利用它对事实的思维过程,对物理系统的简单化和模拟,就可得到理想化的体现、过程和状态的研究描述或系统的理解。它是物理现象及规律的反映,是物理理论与物理现象的中间体。经过建模形成的理论,是通过各种方法建模,总结出的科学解释。但是,物理模型不是现象的本质,它们有着很大差距。即便都是对一个现象的本质所建立的物理模型,不同的人也将建立出各不相同的物理模型。只要差别不影响现象的本质,那么它们都是正确的。因此,物理模型又是纷繁复杂的。2.2 物理模型法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对物体拥有基本的印象,再改造原来的印象和知识构造,进一步形成形象。利用不同于旧的知识对原来的知识结构进行改变,成为新的认知,它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有新、旧认知的冲突,然后根据冲突,利用逻辑思维建立新的认知结构1。(1)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新知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大脑不断对主观或者客观形成的印象思维进行加工,并且对原有知识的否定和填补、增加而得,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所得。(2)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过程,不断对学习的对象进行认知,再逐步对所获得的初步印象进行补充处理,发挥自己的思维,对知识得到认知。掌握知识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事情,它还是一个阶段性的运动,需要不少的时间来对知识进行巩固,而且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善于利用所学的知识。(3)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使物理知识形象化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形象化的物理知识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提高他们对物理的认知程度,物理知识的形象化使得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不断对这些印象进行加工,巩固自己的思维过程,形成自己对物理知识的思维方式。第三章 初中物理应用模型法的教学现状调查.......13
3.1 教师的教学观 .....133.2 初中生关于模型法应用现状的调研...13
第四章 模型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22
4.1 物理模型法教学的一般途径 ........224.2 模型法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4
4.3 模型法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5
4.4 模型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7
4.5 模型法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8
第五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模型法应用的实践研究......30
5.1 选择对象 ............30
5.2 选定教学内容 ......30
5.3 实施过程 .................30
5.4 实施效果分析 ...39
第五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模型法应用的实践研究
5.1 选择对象
我校初三年级一共 21 个班级,都是平行班。笔者所带的初三(12)班和(14)班,班级人数接近,男女比例基本一致。在初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12)的成绩比(14)班略高一些。接手这两个班级后,笔者将其中(14)班列为探究实验班,另一个班级为参照班。
5.2 选定教学内容
笔者与原班级的初二物理任课教师范老师以及物理教研组中资历颇深的老教师进行了沟通,一致认为物理模型法教学,主要适用于光学、力学、运动学、电磁学等章节的学习,而初三上学期的内容,正好是力学和电磁学。因此,笔者决定根据教学内容,以“简单机械和功”为例,慢慢渗透模型法,并在下学期的中考复习阶段,逐步把之前光学中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知识以及透镜成像原理;力学与运动学的知识点,还有力与运动的关系;原子物理学等的知识应用模型法,引导学生用建立模型的思想解决实际困难。接下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施模型法教学的过程。.....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思考
通过本次的模型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变化:(1)思维品质有所提高通过物理模型法教学,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对物理现象更加的重视,对物理过程有一个定性分析,可以从总体上掌控好研究的目标,对于他们的分析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平时的作业时,注重了借助作图等方法帮助其思维,对某些问题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对模型进行搭建,以此来解决问题。无论是在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抽象思维还是发散思维等方面等都得到了提高。(2)建模的意识有所增强一般意义上的物理学科教育中,很多教师提出来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已经不是最原始的问题了,一般都是经过了分解的或者已经成为事先进行了抽象化的物理模型,那么学生们就失去了将物理对象和物理过程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机会。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54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55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