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 教学大纲
本文关键词: 普通 生物学 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普通生物学 教学大纲) 绪论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 第二章 营养——生物对物质和能的获取 第三章 气体交换——呼吸 第四章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 第五章水盐平衡和体温调节 第六章神经系统 第七章感受器和效应器 第八章激素 第九章行为 第十章花与果实 第十一章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十二章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第十三章 生物的分界 第十四章 生物与环境 第十五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一、 课程概述 《普通生物学》 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 它包含生物学的多个分支学科, 是生物学的一个缩影和通论。《普通生物学》 是生物技术专业、 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医药方向)、 生物科学专业等的专、 本科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作为新生入学第一学年的必修课, 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生物界和生命科学的概况, 拓宽知识面, 打下扎实的生物学基础, 提高整体素质,, 为今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细胞生物学、 微生物学、 遗传学、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等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重点, 以生物的进化为主线贯穿始终, 以期让学生了解整个生物界的发生、 发展及演化规律,了解生命科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同时树立进化的、 辨证的、 发展的和联系的观点, 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以及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思想,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返回 二、 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 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总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 、 知道《普通生物学》 这门课程的性质、 地位和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方法、 学科进展和发展方向。 2 、 了解生命科学中的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 理解该门学科的主要概念、 基本原理和策略等。 3 、 学会或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本技能。 4 、 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及其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5 、 初步形成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整体认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 、 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 了解、 掌握、 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涵义是: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及生命现象的认知。 理解或了解——是指这门学科涉及的概念、 原理的说明和解释。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概念和原理说明、 解释、 分析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学会——是指能在教师指导下, 独立地完成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 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绪论 1. 什么是生命 —— 生命的基本特征 ; 2 . 关于生命本质的一些理论 ; 3 . 生命科学方法 ; 4 . 生物学的分科 5 . 生命的结构层次 ; 6 . 生物科学发展及新成就 ; 7 . 普通生物学学习方法和要求 第一部分细胞与生物大分子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 1 . 细胞的化学组成 ; 2 . 细胞的形态结构 ; 3 . 细胞对物质的吸收作用 ; 4 . 细胞的连接 ; 5 . 细胞的代谢 ; 6 . 细胞周期的基本概念 ; 7 .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其意义 ; 8 . 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 9 . 动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10 . 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章 营养——生物对物质和能的获取 教 学 内 容 1 . 植物对二氧化碳的摄取 ( 1 ) 叶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 2 ) 叶的生理功能 ——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2 . 植物对水和矿物质的摄取 ( 1 ) 根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 2 ) 根的生理功能 ;( 3 ) 植物的水分代谢 ;( 4 ) 植物的矿质营养 3 . 异养营养 ( 1 ) 食物和营养素 ; ( 2 ) 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 ( 3 ) 人的消化系统 第三章 气体交换——呼吸 1. 陆生植物的气体交换 2. 动物的气体交换 —— 呼吸 ( 1 ) 水生动物; ( 2 ) 陆生动物 ; ( 3 ) 鸟类的呼吸系统 ; ( 4 ) 人的呼吸系统 第四章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 1. 植物的运输系统 —— 维管系统 ( 1 ) 茎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 ( 2 ) 茎的生理功能 ; ( 3 ) 根与茎、 茎与叶维管组织的联系 ( 4 )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 ( 5 ) 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运输 2 . 动物的运输系统 ( 1 ) 水管系统 ; ( 2 ) 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 3 . 人的血液循环系统 ; ( 1 ) 研究历史简述 ; ( 2 ) 血管 ; ( 3 ) 心脏 ; ( 4 ) 血液循环 第五章水盐平衡和体温调节 1. 体液调节 —— 排泄和水盐平衡 ( 1 ) 体液 ;( 2 ) 排泄 ;( 3 ) 水盐平衡 ;( 4 ) 排泄和水盐平衡的器官 ;( 5 ) 植物的体液 2. 体温调节 ( 1 ) 体温与代谢 ; ( 2 ) 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 ; ( 3 ) 形态结构和生理适应 ; ( 4 ) 体温的行为调节 ( 5 ) 恒温动物体温调节的反馈机制 ; ( 6 ) 蛰伏 第六章神经系统 1. 神经系统基本结构 ; 2. 反射弧 ; 3. 神经冲动的传导 ; 4. 突触和神经递质 ; 5. 神经系统的进化 6.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第七章感受器和效应器 1. 感受器 ( 1 ) 感觉器和感觉 ; ( 2 ) 物理感受器 ; ( 3 ) 化学感受器 2. 效应器 ( 1 ) 肌肉与肌肉收缩 ;( 2 ) 色素反应 ;( 3 ) 生物发光 ;( 4 ) 其他效应器 第八章激素 教 学 内 容 1 .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1 ) 植物激素的概念及其特征 ;(2 ) 植物生长调节剂 ;(3 ) 植物五大类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 (4 ) 其他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2 . 动物激素 第九章行为 1 . 行为及其适应性 ; 2 . 先天的行为和后天学习的行为 ; 3 . 行为的遗传 ;4 . 符号刺激和固定动作格局 ; 5 . 学习 6 . 鸟类学歌 ; 7 .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 8 . 领地和领地行为 ; 9 . 迁徙和航行 ; 10. 生物节律与生物钟 ; 11. 社会行为 ; 12. 利他行为和间接选择 第十章 花与果实 1. 繁殖的概念和类型 2 . 被子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1 ) 花芽的分化 ;(2 ) 花形态结构与发育 ;( 3 ) 开花、 传粉与受精 ;( 4 )种子的形成、 结构与类型 ;( 5 ) 果实的形成、 结构与类型 ;( 6 )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 ( 7 ) 被子植物生活史 ; 3. 人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 ) 雄性生殖系统 ; (2 ) 雌性生殖系统 ; (3 ) 受精 ; (4 ) 卵裂和胚层 第三部分遗传、 进化及生态学 1. 孟德尔定律 ( 1 ) 分离规律 ; ( 2 ) 自由组合规律 2 . 染色体遗传学说 3 . 人类的遗传 第十二章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1.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进化论 ; 2 . 生命的进化历程 ; 3 .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第十三章生物的分界 1. 生物分类概述 (1 ) 生物分界 ; (2 ) 分类等级 ; (3 ) 命名法 2 . 病毒界 (1 ) 病毒的结构和种类 ; (2 ) 病毒的繁殖 3 . 原核生物界 (1 ) 蓝藻 ;(2 ) 细菌 ;(3 ) 放线菌 ;(4 ) 立克次氏体、 支原体和衣原体 4 . 真菌界 (1 ) 真菌的形态结构 ;(2 ) 真菌的营养方式 ;(3 ) 真菌的繁殖 ;(4 ) 真菌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5 . 植物界 (1 )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2 )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 (3 )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4 )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5 )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6 . 动物界 (1 )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2 ) 海绵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3 )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4 )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5 ) 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6 )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7 )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8 )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9 ) 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1 0 )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尾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头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①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 ② 鱼纲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③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 ④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⑤ 鸟纲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 ⑥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常见代表种类 第十四章生物与环境 1 . 环境概述 (1 ) 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 (2 ) 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特点 ; (3 ) 无机环境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 (4 ) 生物因子 2 . 种群与环境 (1 ) 种群的概念 ;(2 ) 种群的年龄结构 ;(3 ) 种群的分布格局 ;(4 )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3 . 群落与环境 (1 ) 群落的概念 ;(2 ) 群落的外貌 ;(3 ) 群落的组成特征 ;(4 ) 群落的空间结构 (5 ) 群落的演替 ; (6 ) 群落的生态作用与环境效应 ; (7 ) 生物群落类型 4 . 生态系统 (1 ) 生态系统的概念 ;(2 ) 生态系统的组成 ;(3 )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4 ) 生态系统的功能 5 . 人与环境 (1 )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 (2 ) 人口问题 第十五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1 . 生物多样性概述 (1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 ;(3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2 . 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 ) 我国生物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 ; (2 ) 粤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本文编号:1514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151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