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反思7则
本文关键词:登上地球之巅
更多相关文章: 登上地球之巅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者。我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做好语文教学工作
范例五
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同时,能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有详略地复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而本文无疑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好材料。 语言学习讲究积累。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故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积累和模仿很有益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范例六《登上地球之巅》的课后反思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这篇课文,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四位勇士攀登珠穆朗玛峰巅的经过,赞美了登山运动员们赤诚的爱国之心,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重点考虑了以下问题:一、如何导入。我以《珠穆朗玛》这首歌曲、欣赏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及参与登山活动的三名英雄的照片导入新课,把字词教学环节放在其后,探究课,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思来想去,我决定在课前设置预习环节,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然后在课堂上检测。
检测完以后再让学生了解、欣赏珠穆朗玛及登山活动。这样为下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铺垫,为学生阅读文本创设情境!感受:这样的设计,效果确实很好,课堂上先指导学生学习了字词,然后再导入课文的学习,使导入环节和后面环节连贯自然,有一气呵成的感觉。二、如何让学生体会英雄身上的优秀品质。在这一教学环节上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复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紧接着让学生明确英雄在登山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靠什么战胜困难的?你从英雄身上应该学习他们什么品质?问题逐步展开。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这一环节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短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紧紧地扣住文本,有的学生在谈自己应学习英雄的品质时,谈的空泛,没有深入的理解文本,抓住问题的实质。
这让我感到中心环节的失败。本来还应有拓展延伸的环节,可由于时间不够还没来得及完成。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领悟到在备课时确实应该认真多备学生,多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范例七
登上地球之巅,是王富洲等人的坚定目标,哪怕是历经千险万阻,献出生命。在这种精神驱使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超乎生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非凡精神,正是本文深深打动人的地方。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行为,帮助学生迁移到自身的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无疑是有益的。另外,团队的合作精神、对科学与理性的尊重、对类似行为进行的反向解读,对多元思考的鼓励,都可进行教学解读。
设计则意在将我们的阅读视线指向一个不太被人关注的群体,关注探险活动中的王连满之类的人物的故事,与《伟大的悲剧》中的奥茨进行比较阅读,体味探险活动中团结协作、为集体而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这也是决定探险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让学生体会合作的精神。
再提一下当时课堂中的一个小插曲。当学生提到“其他三个人为什么把刘连满一个人留下”这个问题时,,我觉察到提问者是想说他们见死不救,并且有好些附和的声音。我欣赏他们并没有被伟大的事业所蒙蔽,而是对一个个体生命给以了关注,但也不赞同说其他三个是见死不救。我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让他们形成两派,进行辩驳,他们很快达成了共识。
后来在2班级上这一课时,我把第6步纳入第5步师生小结中,改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探险的经历,在这一课即将结束时,你还想说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述。这样改是因为我觉得第6步单独设计是很好的,但与整堂课不协调。后经细想,自己也认识到确实与最初的设计取向不统一,于是改了,改后的效果更好。学生有以下一些发言: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勇敢者才能领略得到;有志者,事竟成;我们的学习离不开大家的团结协作;爬得越高,所见就越多……还有一位同学稍改《伟大的悲剧》中的一个句子说道: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失败了,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本文编号:1384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1384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