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志豪 浅析周作人
本文关键词: 温志 浅析 周作人
中文学院汉语言 1202 温志豪 20120702826 浅析周作人散文的文学风格 摘要: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其散文具有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的现代意义。 可以说,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最具有现代意义的散文家之一,从文体角度展开研究可以更充分地认识其散文文体的独立性和内涵的丰富性。 周作人一生钟情散文文体创作,却并不拘泥于某一种散文体式,他一生致力于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的开拓作出了 杰出的贡献,在现代散文领域,他无疑是一位文体开拓者,他的作品具备了 较稳定的个人创作特色与规范。 而这种个人创作的特色和规范,扩大开来看,甚至形成了一个时代的风格。 他在散文的写作中不断实践着创作与探索的道路。 关键字: 周作人 散文 特点 平和 情趣 如果以季节来形容“五四”时期的中国文艺界, 春天恰如其分。 那个春天百花齐放, 其间最惹人注目的, 莫过于生于浙江绍兴的一枝并蒂花, 这即是周氏兄弟。 在新文化运动中, 周氏兄弟以其杰出的创作成绩, 占据了文坛的半壁江山, 名重一时。 然而, 几十年之后, 这枝并蒂花凭空折断了一朵: 人们只认识鲁迅, 不知道周作人了。 周作人一直是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当年日军入侵中原, 作为留平教授, 文化界倾力劝其南迁, 有“城可失, 池可破, 周作人不能投降”的口号, 可见其文化地位。 然而, 周作人还是呆在沦陷区, 并担任伪职, 令文化界一片哗然。 于是, 冠上了“附逆”“汉奸”的头衔。 关于这一段历史, 历来争论不一, 解放后, 周作人也曾亲自致信周恩来总理, 作过诸多解释, 却难以抹去留在人们心中的污点。 周作人创造了别具滋味的散文, 而散文则雕塑了他作为文学大家的丰碑。 他一生的创作, 除了三十几首新诗和二百来首旧体诗外, 全部都是散文。 它的散文有杂感、 文艺短评、随笔等类。 其中, 影响较大, 艺术成就较高, 风格也较成熟的, 还是他那些以冲淡平易见称于世的美文小品。 本文将结合前人的观点和己见浅析周作人笔下散文的风格。 一、 平淡冲和。 周作人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平淡冲和。 平淡自然、 和平冲淡、 闲适……这些说法都是前人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概括。 周作人自己也曾说: “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平淡自然”, 这是周作人给自己散文风格所作出的定位。“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 靠玻璃窗, 烘着白炭火钵,, 喝清茶, 同友人谈闲话, 那是颇愉快的事。” 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 不仅如此, 他给废名、 俞平伯的作品写的序言中, 也一再地强调、 推崇平淡冲和的文学创作风格。 由此可见, 平淡冲和, 不仅是周作人希望达到的境地。 同时, 在他的散文创作中, 也形成了平淡冲和的艺术风格。 一般的人慕名来读, 开始一定失望至极, 认为周作人的散文象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 闲得无聊。 然而, 等你稍稍深入散文这片田地之后, 再回头来读周氏的文章, 便会发现一种不可言说的美, 正在其平淡闲适之间。 周氏的散文, 大多创作于二十年代, 如《初恋》,《故乡的野菜》, 《苦雨》, 《谈酒》 等。 譬如《初恋》, 在似与不似之间, 正是初恋的特征, 并且道出了当时微妙的心理感觉。 宋姨太太说阿三那小东西不是好货, 将来要流落到拱辰桥去做婊子。 周作人当时听了心里想着: 她如果真的流落做了, 我必定去救她出来。 后来阿三患霍乱死了, 周作人听了觉得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 这正是孩子的心情, 至少, 阿三不会做婊子了。《故乡 的野菜》 以妻在菜市场买菜看到荠菜, 回忆起故乡 的野菜, 这些都是极平常的事情, 然而经他逐一介绍, 串以民歌俗谚, 点缀乡 间风物, 却有一种自然朴实之美, 令 人也想起自己的故乡来。 我们说周作人的散文是冲淡而不是平淡, 还在于周作人的散文是有思想的, 它并不让人觉得苍白贫乏。 周作人虽然说不上是卓越的思想家, 但对于许多事情他都有自己的看法。 无论是与非、 曲与直、 真与假、 善与恶、 美与丑, 他都能判断分明, 做到不含糊其辞, 模棱两可。 对于有些问题的看法, 其深刻性往往为一般人所不及。 这也正是他的散文不显疲弱, 比较耐读的主要原因。 二、 充满了“涩味”。 作为新文学的倡导者, 周作人较早地对现代散文的定义和定位给予了关注, 他认为现代散文应是“记叙的, 是艺术性的”, 而且是“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 周作人的散文并不是一味的平淡, 他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 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却是忧愤抑郁。 貌似平淡实则沉痛, 这正是周作人惯有的笔法, 也就是他散文的涩味。 这也是周作人最自负的一点, 他认为文章必须有简单味和涩味, 这才耐读。 他的散文创作, 也正体现了他这一主张。 并且他怕世人不了解他文章的真味, 还一再强调: “拙文貌似闲适, 往往误人, 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今以药味为题, 不自讳言其苦。” 在周作人的散文中, “涩味” 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文词之“涩” 即以文言入文;二是心绪之“涩”, 在周作人的许多散文中都可以读到淡淡的惆怅, 其情趣也常是落寞的.此外, 周作人的“涩味” 还往往在于他文章的“隔”。 而“简单味” 具体说, 就是不肯修饰太过, 不帮作高深, 语言以白话口语为主, 写来简练无华。 周作人他自己的一些篇什, 那种叙事角度的率真也容易造成“简单味”。 他在《苍蝇》 这篇文章中, 写到饭苍蝇时用了一个“定” 字, 这个“定” 字, 是绍兴的活方言, 同时又是古字古义的, 表示“集” 的意思, 也就是指饭碗里爬满了苍蝇。 这样一来, 加上他那种特有的描写和议论, 便产生了很强的语言艺术效果, 使读者在他简单味的文字表意下体味到了他的苦涩味。 三、 辛辣凌厉。 周作人的散文并不是一味的平淡, 平淡的印象, 或许是源于他早期的一些名篇, 如《乌篷船》、《喝茶》、《故乡 的野菜》 等, 这些名篇太抢眼了, 以至给读者造成了平淡的错觉。 虽然周作人极其期望自己的文章达到平和冲淡的“美文” 意境, 极力把情绪中的愤怒、 悲伤、喜爱之类的强烈的情感隐藏起来, 喜爱还尚可演化为怡适, 但愤怒、 悲伤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全掩住的。 周作人早期的抗议北洋军阀血腥镇压群众的几篇名文还是极其辛辣的。 例如《死法》 抗议段祺瑞政府屠杀请愿学生, 比较各种死法后得出还是枪毙的死法最为文明可行。“在身体上钻一个窟窿, 把里面的机关搅坏一点, 流出些蒲公英的白汁似的红水, 这事就完了, 你看多么简单。 简单就是安乐, 这比什么病都好得多了。 三月十八日大学生胡锡舜君在执政府被害, 学校开追悼会的时候, 我送去一副对联, 文曰: “什么世界, 还讲爱国? 如此死法, 抵得成仙。” 周作人用极为诡秘的文字表现了对执政府的愤慨, 虽不是指斥其行, 但也从一定角度用隐蓄的手法表现了自己的愤恨, 读完后隐约有股热流通向内心, 犹如辛辣之味在口。 结语: “我们于日常必需的东西以外, 必需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 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 看秋河, 看花, 听雨, 闻香, 喝不求解渴的酒, 吃不求饱的点心, 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 而且是俞精炼愈好。” 周作人的这句话也正是它散文风格的体现, 看似平淡, 却像一杯刚沏好的茶, 有点苦涩, 有点辛, 回味无穷。
本文编号:1461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146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