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案模板 >

第四交响曲贝多芬钢琴_《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一首强者的奋斗之歌

发布时间:2016-10-25 09:37

  本文关键词:贝多芬田园交响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艺术实在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扣动着,抚摸着,撞击着,甚至撕扯着你的灵魂,使你的情感变得丰富,变得有力,变得激越。乔治·桑的《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带领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在美的旋律中感受美的形象和意境,启迪心灵,开启智慧。
  文章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诠释了“田园”的艺术魅力,这是乔治·桑对《田园》的再创造,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首强者的奋斗之歌,是一幅强者的奋斗历程图,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两位大师艺术心灵的交融与共鸣,
  文章开头一句“这是在聆听贝多芬这部伟大的交响乐时我所看到的”,很自然地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使旋律之美变成了文章中可感的形象之美。运用通感的手法实现感官的转换是文学诠释其他艺术形式时重要的方式之一。
  接下来,笔者将就文章从两个方面做一浅析,以供参考。
  一. 明亮的光线——强者不灭的理想之光
  本文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围绕抒情主人公的奋斗历程,描绘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含义丰富的意象,比如“广阔的平原”“阴沉的天空”“黑暗的夜晚”“狂暴的风雨”“白色的精灵”等等,而“明亮的光线”这个意象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贯穿始终,有其特定含义。从全文来看,它象征着强者追求的方向,是强者不灭的理想之光。为了迫近并抓住这一丝光,“我”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终“我”变成了白色的天使,成为了强者。
  文章描述强者的奋斗历程起于傍晚,高潮于黑夜。当大地不断地暗下去,那明亮的光线总是闪耀在前方,招引着“我”满怀希望地飞向它,靠近它。文章最精彩之处是在“我又一次堕入我不知是什么的无名的深渊之中,,黑暗在其中迎接我,像裹尸布一样把我紧紧抱住”的时候,“一道微弱的光线在深渊的蓝色深处摇曳,我似乎从梦中醒来”。我们很容易体会那种身处黑暗中的恐惧和无所适从的茫然心理,此时,如果有一丝光线的指引,对深处黑暗中的人将是多大的鼓舞与安慰,而那远在天空的光线是“我”脱离现实的黑暗,达到光明与自由之境的方向和理想。所以,当“我”身处险境中,但有一束天光倾泻到“我”的身上时,“我又有了勇气,重新开始飞行”。理想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希望,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我”之所以能成为强者,正是因为“我”始终不曾放弃理想,不曾放弃对光明的追求,即使黑夜中狂暴的风雨“使我从心里感到刺骨的恐惧与忧惧”,即使“我再次筋疲力尽地倒在嶙峋乱石之上”也不曾放弃。所以文章最后,当“我”战胜了黑暗,伴随着“如朝阳下的海水一样闪着金光”的白云,自由飞翔在天空中时,我们禁不住要为这给“我”搏击的力量的“明亮的光线”欢呼了。
  二. 搏击暴风雨——在奋斗中成为强者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第四乐章标题为“暴风雨”,由远而近的狂风,急骤而至的暴雨,使这一乐章笼罩着一种令人恐惧的气氛。而在乔治·桑的笔下,这一乐章成为全文的高潮,成为体现强者顽强不屈品质的典型环境。
  只有那些能经受得住暴风雨洗礼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强者,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强者也有过害怕,有过动摇,有过逃避,但可贵的是强者最终能经受住这种考验。在刮得昏天黑地的狂风中,在愈加肆虐的暴风雨中,“我”曾经孤独、恐惧,也曾经灰心丧气,甚至放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强者真实的成长历程。文章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把强者奋斗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刻画得异常真实,使旋律传达出的情感变成了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当“我”和其他精灵一起和暴风雨搏斗的时候,“我”为自己是黑色的精灵,而不是白色精灵而灰心丧气,收住了翅膀,停止了搏斗,于是“我”堕入黑暗的深渊中去了;当我受到光线的鼓舞重新搏斗时,却又不得不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我”筋疲力尽地倒在嶙峋乱石之上,使“我”从心里感到刺骨的恐惧与忧伤;当“我”又开始斗争的时候,熊熊的火焰从黑暗深处向“我”扑来,红色浓烟令“我”窒息。暴风雨的旋律在作者笔下就是强者一次次地倒下,一次次地站起,这分明就是一首英雄之歌,展现的是一颗不屈的灵魂,抒发的是一种昂扬的斗志。
  当暴风雨过后,作者用充满深情而优美的笔调写道“清冽宜人的泪水在我身上流淌,冲走了包裹着我的黑颜色,我渐渐变白了,像一朵百合花。”让我们很自然想到暴风雨过后明丽清爽的天空,强者胜利后轻松自由的心境,此时读者的心也好像要融化了似的。
  乔治·桑以其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饱满的激情,渲染了深邃的意境。读此文,适宜在静谧的午后,独自一人,随着《田园》的旋律,走进乔治·桑的文字世界,感同身受,同强者一起经受暴风雨的洗礼,净化心灵。


  本文关键词:贝多芬田园交响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2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152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c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