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第一课时doc.
本文选题:阿里山 切入点:纪行
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江山多娇”教与学设计 昔阳 县 示范中学 学校 姓名 李锦萍 单元目标: 1.学习移步换景,梳理游踪。 2.运用抓住特征写景 。 3.体会融情于景。 4.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课题题目《阿里山纪行》 课题目标: 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 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 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 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第 一 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2.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3.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 二.教材处理整体设想: 重 点难 点及 突破 1.学习游记类文章移步换景的写法。 2.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文 本处 理基 本思 路及 教: 基本内容:《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主题下的一篇游记。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人们游历名山大川,控访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能够开阔胸襟,娱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 文本处理: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 学 建议 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教学建议:首先由《高山青》这首导入游记散文《阿里山纪行》,紧接着先指导游记散文的阅读方法:读——悟——品,接着就按照这个方法依次进行教学。读,读出文章的内容,即写了阿里山哪些风景?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概括。再读,找出作者的行踪,从而指导写作方法:移步换景,并告诉学生,游记散文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接着让学生走出文本,再次感受阿里山的美景,进入“悟”这个环节,从而悟出本文的主题:阿里山风光美如画,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最后,让学生学学“牛吃草”,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运用于作文。 学 法指津 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行为脉络;小组合作探究,为阿里山中的每幅画面找出特点并命名。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三.教与学过程预设: (一)自主预习 1、了解阿里山及作者。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注意一些词语的字音、字形和字义。 3、朗读、思考:阿里山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4、划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理清行文思路,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合作探究 5、作者真正开始描写阿里山的景色是从第几节开始的?那么,第三节的作用是什么? 6、第一节不写景与课文有何关系,可否删掉,为什么? 7、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风光?试着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 4-9 段的五幅画面。 8、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何样子的?它为何被称为神木?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四.目标检测: 必知必会知识 l.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一 泓( ) 莽 莽( ) 溢出( ) 镶嵌( ) 鱼 鳖( ) 静 谧( ) 红 桧( ) 孕育( ) 2.解释词语 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_ 骤然:____________________ 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__ 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 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 堪称:____________________ 谛听: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岚:____________________ 必有必备能力 精读课文 3-9 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 3 段是________。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 4 段,写谭水清澈;第 5 段,________;第 6 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 7 段,________________;第 8 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 9 段,________。 (要把握文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拓展提升部分 请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来介绍咱们的校园,200 字左右。 五.相关知识链接 第 2 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1.感受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2.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二.教材处理整体设想: 重 点难 点及 突破 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文 本处 理基 本思 路及 教学 建议 这篇文章形象地描绘了作者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情,本文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字字句句语言优美凝练。首先要通过重点研读、自由朗读读、交流品读等多种读法领会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以及在分析重点词句的的基础上归纳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建议: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品味交流】---【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四个环节进行教学。重在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学 法指津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2.语言的感知是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三.教与学过程预设: 【自主学习】 1.作者笔下的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是什么? 2.读课文相关语段,回答:“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3.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写神木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品味交流】感受音乐美 4.本文的语言富有节奏美(节奏美是语言的音乐美之一),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 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你能从音乐的节奏美分析(赏析)这段话么? 5.人们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一个字更合乎节拍,读来顺口,听来顺耳,这就是语言的音节美。音节美是语言的音乐美的另一种形式。例如:“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你能从音节美赏析这段话么? 6.修辞美是语言的音乐美的又一种方式。请赏析文章中你喜欢的修辞句。 7.请找出文中其他的句子来赏析音乐美(节奏美、拟声美、音节美、修辞美) 【合作探究】品味情韵美 8.融情于景是语言的情韵美之一。你能找出字里行间饱含浓浓深情的句子么?请赏析。 9.语言的情韵美之——托物寄情。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请多角度赏析这一段话。 【拓展延伸】 1.阿里山风光美如画,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请你为阿里山写一则广告词。 2.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在宴会上你将如何向今天的客人们介绍今天的行程?(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语态和礼貌) 四.目标检测: 1. 必知必会知识 我国古代文人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林优美风光的名篇,请积累下来。 2. 必有必备能力 从修辞、句式等角度,赏析这个句子: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 拓展提升部分 回忆阿里山的美好风光,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景点,写一段解说词,做一回小导游,带领大家游游美丽的阿里山。要求:符合解说词的要求,不少于 100 字。 提示:风景名胜解说词,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娓娓道来,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要能引人入胜。语言生动亲切,简洁风趣,抓住特点,运用修辞,挖掘内涵。 五.相关知识链接 西湖漫笔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琮t$,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亦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
本文编号:1709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1709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