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王蒙《坚硬的稀粥》中得到的几点启迪
本文关键词:坚硬的稀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步伐,不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对中西文化的看取上,文化激进主义者,认为要全盘西化,文化保守主义者,则坚持要固守中国传统文化,而王蒙却属于第三种,即多元整合的文化观,辩证地认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有融通、互补的必要。一方面,他以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接纳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所内含的科学、民主、平等、自由、文明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缺失的,所亟需借鉴的一种现代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又依然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其充满自信和自豪感,认为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古老、悠久、独立、完整的人类文明形式,其伦理观念仍具有其独到的生命力和价值,对现代西方文明仍有借鉴意义。这种开放的价值理念,决定了王蒙在中西文化问题上所持的一种辨证、审慎态度,他认为无论是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和对东方文化的推崇,都不能走向极端化。如果各执一端,将会导致各种矛盾和悲剧的产生。因此,王蒙巧妙地利用生活中一家人对膳食改革展开的一系列尝试,创作了《坚硬的稀粥》,而其意,却是在深刻地揭示,对中西文化看取上,应该持有的辩证思想。
文章开头,首先介绍了家庭成员。包括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婶婶、我和妻子、堂妹、妹夫和“我那个最可爱的瘦高挑儿子”,还有一个虽是非正式成员,却举足轻重的人物——徐姐,主要负责家庭的膳食工作。本来这个大家庭几十年来一直处于超稳定状态。“一直生活得很平稳,很团结”,“几十年来,徐姐给他们准备好了早餐:烤馒头片、大米稀饭、腌大头菜。”但随着形势的变化“新风日劲,新潮日猛”,这个大家庭变得不平静起来,起因是家庭的膳食改革。
瘦高挑的儿子,是新新力量,象征着中国社会的新一代青年们,他把稀粥咸菜看成是东亚病夫的象征!认为稀粥,只能供给人体碳水化合物,而不能供给充足的蛋白质,倡导全家改吃西餐。象征了中西文化上文化激进派立场。而小说中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徐姐、奶奶、爷爷,则视稀粥为安身立命之宝,在实行膳食改革,废除稀粥三天之后,小说用了一个夸张的词组“全家震荡”,描绘了改吃西餐后全家人身体的极度不适:徐姐得了中毒性肠胃炎,奶奶患了“非甲非乙型神经性肝硬化”,爷爷的了便秘,堂妹患肠梗阻,堂妹夫牙疼烂嘴角,妻子饭后呕吐。看来,失去稀粥的滋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紊乱,身体功能遭到了严重破坏,粥已成了他们的立身之本。这是对文化保守派的深刻描摹。
除此之外,还有堂妹夫的知识分子派,爸爸的中层阶级,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的不同层次的社会人物。每个人都持着不同的观点,参与家庭的膳食改革。
透过《坚硬的稀粥》,我们可以发现,稀粥的价值尽管遭到了瘦高挑儿子的彻底的否定,但人们的生活终究离不开它。“鲍鱼来了又去了,海参上了又下了,沙拉吃了又忘了,只有稀饭和咸菜永存。”以至于曾一度对稀粥也持有偏见,对西方文明神往的堂姐夫,在终于如愿以偿,出国深造后,写信告诉大家,在国外最常吃的还是稀饭咸菜,因为稀饭咸菜带给他们的是“亲切怀恋之情”,使他们在苦闷时想到“温暖质朴的家”,并且慨叹道:“有什么办法呢,也许我们的细胞里已经有了稀饭咸菜的遗传基因。”这也是稀粥坚硬力量的所在。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符码,稀粥已像遗传因子一样被植于中国人的细胞,不但成为中国人一种饮食习惯,而且成为一种情感的慰藉。在其中寄予了温情、亲切、质朴,清淡而悠远的情结。
小说最后,我们已经感受到,一家人的生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做到了“鸡鸭鱼肉蛋奶糖油”都在增加,同时“稀粥咸菜”还是存在,爸爸的一位英国朋友到家中做客,要求他们拿出具有古老传统和独特魅力的饭,他们招待他的是稀饭和咸菜。朴素、温柔、舒服、文雅……只有古老的东方才有这样的神秘的膳食,令英国博士赞叹。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中西文化上的态度。他认为,以稀粥为文化符码的中国传统饮食,是不能轻易被否定的。它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蕴含着独特的中国文化的温情、亲切、质朴,清淡而悠远的哲学,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所在。所以小说结尾的安排寓意深远。但是,象征着西方饮食文化的鸡鸭鱼肉蛋奶糖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人们的餐桌,改变着人们饮食方式。因此,在激烈的思想激辩后,在现实的生活中,一家人已经渐渐明白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这是一篇幽默讽刺的小说,批评的对象不仅是食洋不化、全盘西化的儿子,也有过于保守的徐姐,还有不敢负责的爸爸,脱离实际的堂妹夫。从中不难发现,作者呼唤的是正是一种健康的、实事求是的、建设性的态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辩证统一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越来越细致的分工与合作,让我们每个人都深切地感受到,地球越来越像一个村子,东方与西方已经成为密切的合作伙伴。虽然1989年,王蒙先生的这一思想还不能被更多的人认可,但是,在现实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王蒙先生辩证统一的对待中西文化的思想,确实开辟了人们思想认识的先河。这正是文学作品的伟大思想性之所在啊!
其次,我觉得《坚硬的稀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每件艺术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属于它自己的时代特色,考古学家们凭借一个细微的差别,就可以鉴别出一件作品的真伪,文学作品也是一样,时代的烙印客观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因《论语》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曹雪芹正是基于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真实生活的认知,创作出千古名著《红楼梦》。张爱玲身处清末的战乱之中,创作了《倾城之恋》。韩寒因网络,而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网络作家……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有人说,如今这个时代是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我到认为这是个人人都可以闪光的群星时代。因为,以往的任何时代,都不像今天这个时代,网络如此繁荣,信息如此发达。我们的生活时时刻刻被来自电视、电脑、手机、广播等各种各样的媒体充斥着,我们不能像以往一样,受到的是有限的文化冲击。反而,我们某一个人的哪怕是一句话,都有可能在瞬间被全世界的人知晓。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让我们仿佛是浩瀚信息海洋中的一粒沙,时刻经受着巨大信息波的冲击。有人曾夸张地说,以前人与人之间的代沟是十年左右,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代沟可能是十天。浩如烟海的信息量,时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无时无刻不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因此,一个普通人可能突然从网络爆红,一个大师可能奋斗了一辈子,真正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
改革开放初期,正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生活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王蒙,能够将对中西文化的认知立场,鲜活地体现在一部文学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坚硬的稀粥》的时代特点。
其实,王蒙创作这部作品的起因十分简单。1986年的8月,王蒙与文化部的一位女同志出差拉萨。这位女同志每天早上只吃稀粥、馒头和咸菜,拒绝西藏式食品,西藏的一个文化工作者就开玩笑地说:“汉族同志身体素质差,就是稀粥、咸菜造成的,我一定要设法消灭稀粥咸菜。”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玩笑,却让王蒙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从而创作了这部力作。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火花,闪烁出的却是作者深刻的智慧。体验生活,提炼生活,对于一个作家来讲,真的是十分必要的啊!
第三,我觉得《坚硬的稀粥》具有精湛的艺术性。
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每种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小说、散文、诗歌是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
《坚硬的稀粥》是一部短篇小说。书中涉及到的徐姐、儿子等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是中西文化的典型代表。透过作品,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对于中西文化看取的立场,作者不是生搬硬套、大段引用固有的理论来教化读者,而是将一个高度严肃的政治问题作了一个比方,浅化到人人都了解的家长里短的小事上,通过一家人对家庭膳食改革的争论,到最后人们在膳食上发生的实际变化。潜移默化中,作者的观点已经在字里行间,变得清晰可见。
这正是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不是条条框框的教化,而是在生动的现实生活中,通过人物之间的故事、人物之间的激烈辩驳,引发人们思考,启发人们思维,给予人们智慧。
以上,就是我对王蒙先生《坚硬的稀粥》的一点浅显的认识,如有不妥,还请大家海涵,并提出宝贵建议。
2011年,
11月2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令人振奋。作为一个文学爱好着,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锐意创新,推进文化创造,德艺双馨,弘扬文明道德风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要时刻牢记这神圣的使命,深入生活,敏锐思考,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微薄的智慧和力量。我更相信,在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时代,中国也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本文关键词:坚硬的稀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30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