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论论文,邓论金晨,邓论资料,邓论的对象,邓论试题,楚乔邓论,邓论毕业季,邓
本文关键词:邓论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邓论论文 邓论金晨 邓论资料 邓论的对象 邓论试题 楚乔邓论 邓论毕业季 邓论教案 邓论课件 邓论笑容 邓论ppt 邓论腹肌 邓论古装 邓论电影 邓论郑秀晶 邓论李策
邓论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强国富民之路 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 路线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两者是一个整体,并行不悖,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诚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括,是在党的十二大阐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结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向全党提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是从中国情况出发,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换句话说,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正如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样,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以农村为中心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我们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革命时期探索革命道路一样经历了长期的曲折过程,只是在提高了马克思主义觉悟以后,才为全党所认识。要深入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有必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才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一、对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与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几乎是同步前进、紧密联系的。假如不是割断历史的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问题,就有过有益的探索,也几经曲折和徘徊。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认识受实践的制约。认识社会主义是有从不认识到认识、从片面到较为全面、从肤浅到深入的过程。回顾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那时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是准备不足的。尽管毛泽东在40年代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城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不过短短的7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一化三改的任务”,在1956年宣告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这是出乎人们预料的迅速。 社会主义在我国变成现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资本主义经济没有高度发展而自然经济占优势的落后条件下实现的。这不是马克思所预言的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变成的现实。这种不一样带来了在我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无疑的它在马克思主义本本中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的思想又准备不足,仅有一些直观的感觉,就是把苏联社会主义看作自己的榜样,说“苏联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样朴素也是极为肤浅的认识,但也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东西。譬如,耕地不用牛实际是讲动力问题。社会主义不用牧畜,如牛马作为动力来耕地,而用“铁牛”拖拉机耕地,康拜因机来收获。“点灯不用油”反映农村电气化的推广,普遍使用电灯。这些语言表明社会主义应当有机械化、电气化等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讲居住条件的改善,社会主义的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实际是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为增值利润而生产。这就说明社会主义社会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应当消灭了剥削制度。尽管如此,对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是很不够的。 当然,人们认识外界事物,是经过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一般地说,是从观察现实的感性知识中加以提炼升华而获得,也可以学习已经上升为理论知识而间接获得。所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有可能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中得到。学习马列著作知道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就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质的规定性,有助于人们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理论的高度。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才能真正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办事,也才能正确地提出和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地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问题,并取得
胜利。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认识,也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的反复过程。建国初期,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毛泽东著作选读》第704页)过渡时期有五种经济成份,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农业的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把私有经济改造成为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1956年底,全国个体手工业者尽管还有百分之八没有组织起来,仍然是个体劳动者经济。我国党的八大也正式宣告,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这是说,结束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根据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也就是把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能够有计划地发展生产,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进入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我们党就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最初,毛泽东写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党的八大通过的重要文献,都是探索的结晶。从中看到我们党已经初步感触到照搬苏联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实际,应以苏联为鉴,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的经验。从而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方针,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作了比较符合的实际的估计,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其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并且作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的结论;第三、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人民内部和敌我之间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第四、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04页)第五、消费品的分配取消了革命年代长期实行的供给制,而推广工资形式的按劳分配的原则。总之,把马列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些有益的尝试,也是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特征向前推进的结果。 由于经验不足和“左”的指导思想上升,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了失误。195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上有一股反共反华的逆流,影响到国内一定范围的斗争的激化,不适当地估计了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状况,使反右斗争扩大化了,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当作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此同时,又急于求成,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在全民范围内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号召“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接着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它正确地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是,具体措施和做法却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如掀起全民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提出“吃饭不要钱”,大办农村公共食堂,废除商品生产,,实行产品调拨,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恢复部分供给制,限制按劳分配,搞平均主义,有些人急于把某些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要求很快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等等。当时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实际是反映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错误认识。还是毛泽东最早发现这些错误,并且着手纠正。与此同时,毛泽东在给县以上各级党委了题为《关于读书的建议》信。希望他们认真阅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两本书,以期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避免再做违反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蠢事。 3年的困难时期是违反客观规律受到应有的惩罚。那时候头脑冷静下来,毛泽东在1960年写的《10年总结》指出,“不犯错误的人从来没有的”,真理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转引自《中央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页)不久,
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确定农村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经济核算基本单位,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生产,停止实行部分供给制,停办公共食堂,解决社员之间、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1962年初党中央召开七千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左”的指导思想错误,在经济工作中有了初步纠正,但是,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却有所发展。这是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把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扩大化,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看成主要矛盾,并且断言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以后开展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把所谓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说成是运动的重点。这样,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愈来愈严重,终于酿成“文化大革命”的10年浩劫。 “文化大革命”是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扭曲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个“继续革命”的理论核心,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并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还要进行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10年动乱的历史证明,这种理论既不符合马列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明显地违反了实事求是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因为它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要靠阶级斗争,搞经济建设也要靠阶级斗争,以至科学、文化教育都要靠阶级斗争,时时、事事、处处都有阶级斗争,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了。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误解。至若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搞的“穷过渡”、“割资本主义尾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如此等等,那是别有用心地抹社会主义的黑。可是,这样的奇谈怪论,居然迷惑一时,说明对社会主义有反复提高认识的必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固有的共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对此作了阐述,并概括为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这就是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六个方面又以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为最基本的本质特征。因为社会主义的其他特征都是由这一项特征来决定的。由于社会主义各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会存在着多种形式,也可能存在着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其他形式作为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补充。因此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之点要看:消灭了剥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是否占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决不是看公有制采取什么形式,更不是看有无其他经济形式的存在,因为后者决定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区别于经济基础高度发达和成熟的采用按需分别原则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方面同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方面一样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特征。因此,凡是基本上具备了上述的基本特征的就是科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决不应借口其他原因否认它是社会主义。当然,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其历史不长,还在实践和发展中,其制度也不够完善,需要总结经验,在改革中探索前进。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前面所说,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建设的历史经验,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个性寓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共性之中的结果。我们是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那么,中国现时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中国现时的实际,无疑的一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商品经济没有高度发达的、自给生产占优势的、文盲众多的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二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三是,国家大、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自然资源差异极大、经济建设起步晚,发展很不平衡,等等。这样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马列著作里是找不到的。要不要先搞资本主义,来一次“补课”呢?早在40年代,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分析中国国情和世界革命进程已经回答了这个问
本文编号:956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95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