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育期刊 >

针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调研,对语言文字的冲击 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探究报告3(2)

发布时间:2017-12-09 20:01

三、社会大众关注语言生活

社会大众关注语言生活,往往形成社会热点。2010年是中国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一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带来的期待,引发了诸多有关教育改革的议论。从高等院校招生取消语文考试,到更换中学语文教材篇目;从学生汉语能力下降,到汉字书写能力退化;还有母语教育弱化、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下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主要关注点:

1.有的高校自主招生取消语文考试

有的高校在1月份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取消语文考试。舆论认为,此举草率、短视、不负责任、急功近利,会使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加边缘化。出现了“语文教育危机”“母语文化生存危机”“汉语危机”“汉语消亡”等呼声。

2.中学语文教材篇目更换

9月初,有篇微博写道:《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等名篇已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剔除了。此消息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热议。

一些人认为,鲁迅文章传达的社会责任是超时代超地域的,撤下鲁迅的文章就是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另外一些人认为,新时代需要新经典,鲁迅作品有时代局限性,现今已然过时,只有新时期的新作品才更具当下价值。因涉及鲁迅多篇文章,舆论又称这次讨论是由“鲁迅大撤退”或“去鲁迅化”引起的。

3.学生汉语能力下降

一项对首都部分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测试显示,不及格的学生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占68%,测试结果不容乐观,人们不得不质疑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确认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占80.8%,认为汉语应用能力不存在危机的占19.2%。认为造成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的占52.0%。认为“现在人们喜欢解构汉语,稀奇古怪的词语层出不穷”的占43.6%,认为“影像文化占据绝对优势,文字越来越不重要”的占30.1%。

汉语使用的不规范、不严肃,引起社会广泛忧虑,担心当代中国人与自身传统文明之间出现了裂痕,母语文化受到削弱。

4.汉字书写能力退化

2010年3月“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的提案》,多家报纸和网站调查结果印证了国人汉字书写能力确实呈下降趋势。这些调查还引起英国《卫报》及美国《洛杉矶时报》的关注,他们的报道传至国内,又引发对传统文化的忧思。

多数观点认为,广泛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使得人们普遍手写汉字机会减少。对汉字书写要求不严,书法教育薄弱,对书写标准无明确规定,致使汉字书写教学逐渐边缘化,国人汉字书写能力下降。

专家呼吁,应尽快制定大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等级标准,各种考试和招聘应适当增加汉字规范书写的要求,通过强制性的标准让书写教育回归学生课堂,回归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

5.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通话为的是克服不同方言地区之间的交际障碍,方便沟通和交流,而不是歧视、禁止使用方言。

广州“撑粤语”事件为了提升广州亚运会软环境建设水平,广州市政协6月份在网上进行“关于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的调查”。有网友发出微博:《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顿时“粤语危亡论”四起,引起“粤语存废”之争。7月5日,广州市政协提交《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其中包括《关于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应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的建议》。又有政协委员发微博,称“母语危矣”。舆论出现“推普废粤”“粤语危亡论”等伪命题,进而出现“捍卫粤语”的一些活动。广州“撑粤语”事件是方言与普通话之争的极端事例,并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其背后有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

这些事件引发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大讨论。实际上,普通话和方言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依法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交际障碍,方便沟通和交流,而不是歧视、禁止方言。方言是客观存在的,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规律和使用价值,并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将长期存在。普通话在全国通用,方言在方言区使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各自发挥其功能作用,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对方言、特别是一些濒危的方言,还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有声数据库的建设等进行调查、整理、研究和开发应用。

四、微博、新词语、热词成为新的信息传递方式

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资讯信息过载,知识信息大爆炸,人们越来越偏爱采用词媒体、热字、流行语及“微博”等方式,来浓缩传递海量信息,因为此种信息传递方式可以使传递的内容更简要,传递的速度更快捷,传递的方式更方便。

1.微博

微博具有信息传递快、保真性强的特点。普通人、公众人物乃至媒体都感受到了微博的魅力与影响力。微博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网民极具感召力。上述“撑粤语”事件及中学语文教材事件都是先由微博报料,舆论跟进,继而引爆议论升温。

2010年,中国互联网开办了“微博”服务,堪称中国的“微博元年”。随着微博从网上到网下的急速发展,随着微博在人们生活中日益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微博”产生了一系列词语,反映了微博在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影响。在政界,无论人大代表还是普通网民,只要是“微民”,都可以“微博问政、微博议政”,公安机关在网络上开设了“微博110”,人们可以进行“微投诉”,体现微博舆论监督的“微动力”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文化领域已呈“微文化”态势:“微博控”们运用“微博体”,写着“微小说”,看着“微喜剧”,读着“微新闻”,进行着“微访”,当然,由于微博的社区虚拟性,其中不乏“微谣言”,也曾有“微博门”,这些形成了一个“微世界”;生活中,人们体验着“微博游”,用人单位可以“微博招聘”,面临就业的学生们可以投出“微简历”,网络冲浪的高手去注册“微域名”,彼此相恋的人们则写着“微情书”,享受着“微爱情”,负责微博管理的“微管”已成为一种新型的职业岗位。的的确确,生活在“微时代”的人们在经历着由微博引发的传递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微革命”。

2.新词语

2010年度语料中提取出新词语500条。从年度新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体以及传播方式的变化给语言以及给新词语带来的影响。



本文编号:1271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yywskj/1271641_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9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