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育期刊 >

针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调研,对语言文字的冲击 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探究报告3(3)

发布时间:2017-12-09 20:01

“自媒体”——草根化特点凸显网络时代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尤其随着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的依次出现,人们走进了一个不再设有严格意义“把关人”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了语言创造者,都成了“造词家”。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人民大众的语言创造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张扬,语言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新鲜活泼,新词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尤其是那些带有鲜明草根色彩的新词语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近些年来几个类词缀“~族、~门、~奴、~男、~女、~客、~二代”等使用率居高不下呈现了一种羊群效应。正是这种原因,近几年来,每年都会形成几个比较大的新词语的“词语群”。

“词媒体”——词语事件化与信息浓缩化随着互联网的建立,我们已进入信息社会时代。这一时代的特点是信息呈爆炸式向我们袭来。时间有限,空间有限,人脑有限,资源有限,为了信息传递的高效便捷,为了信息记忆的长期存储,为了能最大化实现信息价值,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当一个事件或一种社会现象出现时,人们不再是四平八稳地用一堆旧有词语去讲述它,而是将之代码化——概括成一个新词,于是就形成这个时代新词语的三个特点。一是表事件、表社会现象的新词语特别多;二是新词语表达的信息高度浓缩,每一个这样的新词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道特别的社会风景;三是新词语的隐退、消亡也比较迅速。用词语来记录历史、描述社会、反映生活,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文互动百科将自己的网站定位为“词媒体”。词媒体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信息社会语言变化的特点,也反映了凸显语言变化的新词语的特点。

3.热词

近年来,各种传媒通过热词、热字、流行语来盘点一年的重大社会生活,愈演愈烈,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迈入“热词”或“词媒体”的时代。

2010年的热词、热字或流行语,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同“流星雨”一般纷涌而至。其中最引起社会关注、流行范围最广、最具年度特色的恐怕是“给力”一词。

“给力”作为网络用词,最早是2010年5月网民上传网络的一段日本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及字幕上出现的,到了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该词得到网民热捧,开始广泛应用。11月10日,该词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标题中使用,引发舆论震撼。多数网民和媒体认为,此举将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被后人记取,它体现了党报亲近网民,接受网络文化,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有文章认为,不能因为《人民日报》活用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就能够在媒体语言中大用特用。

信息传递手段的更新,语言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有可能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

五、自然灾害和人道主义救援中的语言援助问题引起关注

在自然灾害和人道主义救援中,都需要语言援助。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由于当地居民中藏族占94%,大多不懂汉语,语言障碍和语言援助问题凸显,已成为中国抗震救灾史上的一大焦点。

兰州市6家医院共接收了128位玉树灾民,可是其中80%在汉语交流上有困难。而这些医院中很多医生都是不懂藏语的,无法与病人很好交流。

国家民委及相关部门从全国各地民族院校懂藏语、身体好的师生中,组织起一支近千人的民族语言志愿者队伍,赶赴玉树参与语言救援工作。他们除了在搜救现场和医院做翻译外,还担负起心理疏导、照顾病患的工作,在玉树人道主义救援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刚刚从废墟里被挖出来的小学生更松卓尕,转身就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在玉树州体育场内为各个医疗队担任翻译。在玉树,还有一些大多在3年级到6年级之间的小学生也积极充当翻译协助救援。

自然灾害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中,如何及时实施合适的语言援助,应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重视,科学规划,研究预案,采取应对措施。

六、关注国际语言生活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对于国际语言规划的经验和教训,2010年国际语言规划和语言生活的研究逐渐多起来,及时向国内介绍国际上发生的语言冲突、语言教育、语言能力、语言传播、语言规范、濒危语言保护等情况。《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参考篇在这方面起了引领作用。

七、媒体用字用语情况

媒体用字用语使用情况调查是语言监测的基础内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的年度用字用语状况,可以反映媒体年度的语言使用实态;用字用语的使用频率变化、频序排位相对变化是由于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点的不断变化而表现在语言层面上的变化。透过这些字词语的使用状况可以看到年度的社会生活、时事面貌。同时,社会生活对语言生活的影响,也通过字、词语的调查记录下来。

2010年度的用字用语调查是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2010年度的语料上进行的。

1.汉字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全部语料中共出现了10613个字种,覆盖率达到80%、90%、99%的字种数分别为601、972、2431个。

媒体汉字使用情况有以下特点:

(1)覆盖率达到80%、90%、99%的高频汉字个数基本稳定。

(2)在高频汉字中,使用频率变化较大的汉字体现了年度用字特点,记录了社会生活。如在2010年中,使用频率明显增高的汉字有:博、世、杯、住、控、涨、玉、树、灾、微、蒜、碳、娥、岛、虾等,与2010年的“世博会、世界杯、保障房调控、玉树地震、救援、嫦娥二号飞船、微博、洗虾粉、冰岛火山灰、低碳、大蒜”等热点话题相关,记录了时代生活。

(3)低频汉字使用数量大。低频偶发的汉字大部分都出现在人名用字中。纵观历年用字调查,2010年的用字种数是最多的,在语料规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汉字的使用数量渐多。低频汉字的不断增多,及其反映的媒体语言特点以及社会变化,值得关注。

2.词语使用情况

2010年度媒体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采用了新的分词系统。全部语料共计601 649 583词次,词种2 175837个。其中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三种媒体中都出现的词语有218275个,占全部词语的10.03%,三种媒体词语使用差别较大,这表明除了语文词和热点事件外,不同媒体都有各自关注的话题。



本文编号:1271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yywskj/1271641_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a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