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内地电影中的工人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12:51
本文关键词:建国以来内地电影中的工人形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内地电影 工人形象 身份认同 意识形态 叙事机制
【摘要】: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人形象从建国之初就广受关注。以《桥》为发端,工人形象开始以主人翁身份出现在新中国的电影中,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电影创作的主要描述对象。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各个时期内的工人形象体现出不同的精神特质。“主流化”形象时期,电影创作围绕“革命”与“人民”,全景式、多角度地对不同类型的工人形象进行描述。工人形象作为当家作主的“新人”以朴素真挚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民大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面貌。“符号化”形象时期,立场鲜明、 “思想正确”的工人英雄形象成为政治规训下电影所要着重表现的对象。“祛魅”形象时期,人物形象的塑造逐渐从宏大叙事向个体情感表述转变。工人形象在此时走下神坛,回归真实,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碎片化”形象时期,市场转型过程中失落迷茫的工人群体渐渐被时代遗忘,外在环境的“无家可归”与内心世界的“怅然若失”让他们成为渴望获得身份认同的“异乡人”。在历时性的嬗变过程中,工人形象在社会文化语境、人物形象建构、影像塑造等方面经历了“转型—定型—破型”的转变,体现出其作为时代范型的意义。
【关键词】:内地电影 工人形象 身份认同 意识形态 叙事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前言6-15
- 第一章 “主流化”形象:阶级的合法与自为(1949—1966)15-27
- 第一节 历史诉求对人物赋形的影响15-17
- 第二节 当家作主的“新人”17-23
- 第三节 “主流化”语境下的形象塑造23-27
- 第二章 “符号化”形象:权力的迷失与僭越(1966—1976)27-36
- 第一节 被政治绑架的电影创作27-29
- 第二节 被革命裹挟的“英雄”29-32
- 第三节 斗争中的刻板塑造32-36
- 第三章 “祛魅”形象:意识的叛逆与回归(1977—1995)36-49
- 第一节 “人”的祛魅36-38
- 第二节 改革浪潮下的“真”人38-45
- 第三节 回归电影本体的人物塑形45-49
- 第四章 “碎片化”形象:身份的失落与迷茫(1996—2015)49-60
- 第一节 大时代下的文化救赎49-52
- 第二节 身份模糊的“异乡人”52-55
- 第三节 多元共生的个性化影像表达55-60
- 结语60-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66-70
- 致谢70
本文编号:1042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04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