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重塑——拉丁美洲政治人物传记片研究
本文关键词:偶像重塑——拉丁美洲政治人物传记片研究
【摘要】:本文从《卡蜜拉》《哥伦布传》及《摩托日记》三部影片着手,讨论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重要的传记电影如何重塑拉美政治场域中的文化偶像。由于重要政治人物的生命轨迹相对复杂多姿,电影制作者不得不有所甄别地引用公共空间内某些既存的编码符号,依照主流观众的期待,重述传主生命的某一时段或某些"事实",对人物形象加以改造。其改造方式可能表现为简化、概括,也可能是依据当下兴趣而做出的磋商与调整。对人物再度编码的逻辑,应当回到重塑偶像的特定历史节点上进行考察。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分类号】:J905
【正文快照】: 现代拉丁美洲有英雄崇拜的文化倾向。所谓英雄,“往往是那些享有社群认可的非凡勇气、天赋及其它高贵乃至神圣特质的人物,他们在社群文化里长期占据重要位置。”(1)拉美城市广场上的雕塑、硬币上的头像、街道的名称,这些公共空间里的符号大都是19世纪政府鼓励市民效法英雄的工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明;;阿根廷的欧洲移民潮成因探究(1853-1914)[J];科学经济社会;2015年03期
2 张寒;于淼;;浅析南锥体国家土著居民结构与历史演进[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苑全玺;IMF援助效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2 谭杨;外部因素影响下的阿根廷国家变革(1982-2002)[D];南开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阅读的公共空间[J];东方艺术;2006年18期
2 崔松涛;;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J];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南帆;;文学与公共空间[J];南方文坛;2008年04期
4 张华;;公共空间是一种人文关怀[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2期
5 王海涛;刘珊珊;;从公共艺术的角度谈公共空间的意义[J];艺术.生活;2009年06期
6 余瑞祥;;公共空间道德边界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媒体时代;2010年10期
7 张琦;班福臻;;艺术设计学研究视野中公共空间的含义[J];文艺研究;2012年12期
8 杨晓春;;白描深圳——公共空间中的创意之都(深圳)[J];公共艺术;2012年06期
9 张琦;;艺术设计学研究视野中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J];艺术评论;2013年01期
10 ;脱离架上的雕塑如何面对公共空间[J];中国美术馆;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敏;陈鑫春;;消费主义视角下历史城镇公共空间发展初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3年
2 韩放;陈怡如;关本英太郎;;日本的市民媒体活动的实践以及公共空间构建的可能[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3 赵丽琴;袁煌;谭章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事故应急预案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4 周红卫;;人性化的空间——乌镇城镇公共空间特色分析[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李军;李海凤;;失地农民社区公共空间形态的更新[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黄懿杰;柳巧云;;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及影响机制初探——以北京西郊韭园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屈爽;;城市Q空间[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年
8 王粟;;浅析城镇化过程中对小城镇公共空间的规划要求转变[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9 黄瓴;李翔;陈黄果;刘阳;;资产导向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民乐村社区发展规划为例[A];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谭伟;刘博敏;;城市道路交叉口地区公共空间活力研究——以南京珠江路与太平北路交叉口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纬;摄影与公共空间[N];中国摄影报;2007年
2 吴琦幸;公共空间的“牛”为何骑不得[N];东方早报;2007年
3 ;昆明市水库沿岸公共空间保护规定(草案)[N];昆明日报;2008年
4 北京记者 王隽;城市:延伸中的公共空间[N];经济观察报;2009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唐闻佳;公共空间,给生病的城市扎“针灸”[N];文汇报;2010年
6 记者 王湘江 白洁;我代表呼吁就全球公共空间开展预防性外交[N];人民日报;2010年
7 孙连宇;给公众留下“公共空间”[N];沈阳日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记者 邹海涛;请给公共空间多留个阅报栏[N];黄石日报;2010年
9 刘涛 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民族关系与乡村公共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杨宁舒;让公共空间成为文化课堂[N];黑龙江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骏;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
2 公伟;生态伦理视角下的小城镇公共空间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
3 孙倩;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6年
4 黄健文;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长云;公众的声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市民社会与公共空间[D];厦门大学;2009年
6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乡[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云娇;上海市街道公共空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勇;“广场”的兴盛与衰败[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吴欢欢;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重建与社区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徐海燕;高新区公共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张帆;我国公共空间艺术的文脉[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婷婷;当代中国极域型公共空间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孔祥伟;社区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的互动[D];东南大学;2005年
8 伍先琼;从农民闲暇看农村公共空间变迁[D];吉林大学;2008年
9 朱雯;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初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10 魏钢;城市高密度地区公共空间改进策略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年
本文编号:1182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182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