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主流意识形态表述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
本文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 主旋律电影 后现代 表述策略 国家管控 出处:《北京电影学院》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著名的电影理论学家贝拉.巴拉兹说过:“电影是具有最大思想影响力的现代艺术,所以电影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了其它任何艺术。”对于这句话,我认为它有两个主要的涵义需要被理解:首先,它肯定了电影艺术在现代艺术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从时下电影工业飞速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很难找到另外的艺术形式能够吸引如此广大的受众群体。第二,电影的意识形态的传达方式对于受众来讲,较于其它艺术形式更容易被接受,电影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一种。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众多表现形式当中最为重要的代表,越来越受到国家机器的重视,其将个体“询唤”为主体的过程甚至掺杂了太多国家机器的干预与介入。从我国的“十七年电影”时期直至今天,电影这一重要的意识形态表述载体也从国家管控逐步向以市场引导这一方向转变,这一变化的发生我们看到不同的时代特色与时代风貌在电影行业中的投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这不仅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更是由于这种社会经济生产变化所带来的时代文化内涵的变化,导致电影行业整体局面的改观,我们可以看到的比如说我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注重个人表达的独立电影的兴起,新时期娱乐片所占电影生产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等等,然而这种改变始终没有动摇的就是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根本属性,电影仍然可以通过“询唤”的过程使主体产生归属感。本文将致力于梳理我国建国后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电影中的表述方式,从十七年电影开始,我国逐渐建立起一套主流叙事体系,虽然这部分影片现在看来其政治教化作用大于电影审美意义,但是其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今天的主流意识形态影片的创作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经过了文革十年电影创作状态的停滞我国迎来了社会发展的新时期,这对于电影创作也开启了新的篇章,分析新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影片首先不可回避的就是文化以及社会背景的变革,改革开放使我国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主流意识形态影片出现了明显的过渡特质,在承接了十七年电影相对完备的叙事传统的同时,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述已经有意识朝着潜在化与情感化转变,如何将主流意识形态尽量隐讳的表达从而突出电影的艺术特质,是这一时期电影工作者创作态度集体的表现。八十年代末,我们对这类的影片有了“主旋律电影”的称谓,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一系列变革,我们将当代主旋律电影该置于何种语境,有了全新的思考。这一切外部变化都将这种意识形态表述策略指向了后现代。我们知道所谓后现代主义高度强调文本和真理的相对性,它所带来的影响使得主旋律电影的面貌不同于以前,同时当今的主旋律电影创作也必须要意识到自己身处在后现代语境当中,必须要对意识形态的表述策略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当代的电影产业格局。尤其电影创作由国家管控逐渐向市场引导的转化,这一现实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使电影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最为健康的互动,如何让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更好的对国家机器做良好的反馈,从而更加充分体现电影的社会作用。从九十年代以来,来自于市场对电影的检验愈加严格,大量娱乐片的生产已经撼动主流意识形态影片原本稳固的地位,主旋律影片严格遵守一成不变的模式化写作方式以及突出教化作用的图解式表达,让它逐渐丧失了与其它种类影片进行自由竞争的能力。后现代主义为电影创作指引了全新的方向,这种方向的转变是为了能够适应观众欣赏习惯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氛围的转变,从而使意识形态的电影化表达更能够被时代所接受。主旋律电影是一种特定时代的诉求,但对于今天的市场,使主旋律变成市场的主流,是电影工作者必须要接受的挑战。
[Abstract]:The famous film scientist , Berra Balz , said : The movie is a modern art with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f thought , so the influence of the film art on the general audience is more than any other art . We have to think about how to make the most health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ilm a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society , how to make ideological and national machinery better feedback to the national machinery , so that it can better reflect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film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9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扬;好电影就具有商业性[J];电影艺术;2000年02期
2 陈咏;网络时代的电影与电影中的网络[J];电影艺术;2001年02期
3 鲍·瓦特逊,徐建生,李鸿祥;品位无可争辩:图利电影与电影理论的局限[J];世界电影;2001年02期
4 龙熙芳;电影诞生历险记[J];桌面出版与设计;2001年03期
5 王达成;数字电影[J];影像技术;2002年01期
6 陆孝修;非洲电影概况[J];当代电影;2003年04期
7 白木 ,子荫;电影史话:第一次活动照相[J];影视技术;2003年06期
8 崔斌箴;整体电影史观的兴起与评价[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陈栩翔;为什么我们需要数字电影[J];现代电视技术;2003年11期
10 崔斌箴;整体电影史观的兴起与评价[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圣达;;电影在东南亚:发展、问题和前景[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3 丁亚平;;电影史的视界:方法与范式——兼谈人物志电影研究[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祁林;;景观电影之“景观”魅力探源[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海日寒;;新时期蒙古族电影的文化与艺术问题[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6 王准;;数字时代的电影特效创作[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3年
7 施梅轻;陈冠平;李淑英;;农村16毫米电影中间片国产化研究[A];2011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1年
8 孙绍谊;;新媒体与早期电影[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任庭义;;论电影与青年文化消费[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10 王婷;;论数字时代电影版权侵犯的内生救济——〈阿凡达〉带给电影产业的“潘多拉”[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生 褚慧 黄婉琪 本报记者 李湘萍;电影,原来也可以阅读[N];广西日报;2004年
2 赵军;聪明和不聪明的电影[N];中国电影报;2014年
3 谢其章;70年前曾有过的“电影杂志年”[N];光明日报;2004年
4 本报驻瑞典记者 刘仲华;瑞典 让电影发扬光大民族文化[N];人民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王东;电影图书的“华丽转身”[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谢迪南;电影票房在上涨,电影图书呢[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7 钰添 编译;美电影图书的选题角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戴锦华;“学电影的孩子 告别讲义时代”[N];文汇报;2003年
9 记者 陈扬渲;浙江省电影有限公司挂牌成立[N];浙江日报;2005年
10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 童刚;继承百年电影传统 谱写新的电影篇章[N];中国电影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默;中国电影主流意识形态表述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D];北京电影学院;2017年
2 杜芳;中国主旋律影视剧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岩;试论电影空间叙事的构成[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4 熊斌勇;中国电影产业规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6年
5 张佳佳;邵氏电影:“文化中国”的想象与类型话语的建构[D];浙江大学;2017年
6 段运冬;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李静;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刘_";基于认知符号架构下电影深层体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侯微;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康尔;电影表述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佳育;电影的商业性对电影美术造型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静雯;心理分析视域下的电影观照[D];河北大学;2009年
4 谢丽佳;图片电影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许燕燕;电影生产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胡晓东;生态电影的人文思考[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年
7 洪启龙;“生活的发现”:从现实走向“极简”的银幕哲思[D];西南大学;2015年
8 邓延庆;李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罗婧婷;中国内地小妞电影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袁凌轩;中国续集电影创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48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548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