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古装片中的国家形象研究
本文选题:古装片 切入点:中国电影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国电影自出现以来,古装片就是最不可忽视的一种类型。它用影像展示中国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历史,书写着帝王将相、才女佳人的传奇,不断地影响着后来人对历史的理解、对家国的认同。归根结底,这是古装片中所蕴含的国家形象对观众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占据北美外语片2003年票房榜首,《英雄》打开了北美市场,拉开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帷幕,并霸占了2004年美国外语片榜首。可以说,为中国电影进入西方市场打响第一枪的是古装片,其作为中国主流电影和商业电影的一种重要类型,所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既是西方社会了解当今中国的最佳途径,也是国人对于国家形象反思的最要途径。中国文化自古以来讲究“以古鉴今,以古喻今”,虽然当代时代的社会形态与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不尽相同,但中华民族文化却是一脉相承而传承至今,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作为以民族国家、历史文化传统为题材的影片,古装片承载着的功能、肩负着的重任、展现的国家形象以及对国家形象传播和建构的影响都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而古装片中的国家形象正是借助古装片中人物、情节、服装、道具、场景、传统价值观念等元素建构出历史社会空间,令观众对其中塑造的人物、重述的历史事件、呈现的历史社会风貌、传达的时代精神和传统价值观做出评价并得出认知结论。通过古装片中国家形象元素的塑造,相关的政治倾向会在人物情感、命运抉择、空间呈现、主题风格中明确,并在不断地重复中传达出一个具有政治性的中国国家形象。这使得古装片中的国家形象与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直接直观的国家形象和新闻报道中零散积累的国家形象不同,它是在一个完整的文本空间内,用一系列有历史原型或者基于历史史实创作出的人物,基于历史的故事情节,重现的历史风貌去组建一个“看不见”的国家形象。通过人物命运的选择、跌宕起伏的剧情、直击于视觉的历史风土景象、动人的情感以及促进人物行动的伦理原则,让这个“看不见”的国家形象变得形象起来。此外,电影消费是一种大众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观众会遵循现实的逻辑选择、理解、评价电影文本,而电影可以从各层面涵盖大量关于现实的信息,从而利用这些信息集中地反映当下社会。古装片亦然,观众对于历史上的人物,事件的解读,无不蕴含着现代人的思想和精神,这让古装片成为了联系历史中国与现实中国的桥梁。这说明,古装片作为电影媒介,利用了历史国家的元素,不仅传播了历史中国的形象,同时也对现实国家形象的建构产生影响。这也是我们研究古装片中国家形象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古装片中的国家形象常用元素入手,通过对中国古装片的常用元素归纳整理,继而去分析运用这些元素负载在人物命运、剧情情节、影像空间、影片中主要价值观上的“抽象”的国家形象。古装片是连接历史和现实的桥梁,古装片作为电影媒介,不止可以呈现和传播国家形象,还会对现实的国家形象建构产生影响,在得出古装片呈现的国家形象分析结论之后,本文将把目光放在古装片国家形象的呈现对于现实国家建构的影响上,分析其建构的成果与不足,并从中找寻当今荧幕真正所需的国家形象。为今后古装片国家形象建构提出建设化建议。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明确古装片和国家形象的定义,并在细致观摩和大量分析新世纪以来古装片的作品后,对于新世纪以来古装片中能代表国家形象的常用元素:人物形象、情节模式、场景、价值观进行归纳整理,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在已有的基础上,对于新世纪以来古装片中呈现出来的国家形象进行分析。同时,古装片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其运用的国家形象元素可以促使人们对现实国家形象做出评价,此时的国家形象分析将注重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的双重视角,并通过双重视角得出古装片中的国家形象呈现和对现世的影响。第三章则借鉴传播学的理论,根据媒介中的国家形象传播,探求全球化背景下古装片中国家形象建构的具体策略。古装片不仅仅是一个传播活动,更是一个认知过程,古装片的创作首先需要创作者对创作文本进行选择并融入自身的经验。其次,选择可以服务于文本的元素,进行归纳整合、组织排列,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空间。再次,有选择性的突出某些冲突,典型事件和伦理价值观,突出认知的重点。最终,受众借助古装片中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其中的人物、事件与观念,并结合故事中涉及的相关历史、社会信息,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中,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前三步是古装片创作者所需要的步骤,最后一步在于受众。他们并不是单向的受传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自媒体”。古装片对于国家元素的运用一方面要理解并尽力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从中找寻当今荧幕真正所需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古装片也需要受众的广泛参与,留白、抛出全球性的命题,让受众主动参与进来,从而让国家形象在讨论争辩之中形成一个缝合了内外部公众认知的正面国家形象。这说明,从创作者和受众两方面来对古装片国家形象建构提出具体策略,是本文的关键。只有做好这一点,才可以为今后古装片国家形象建构乃至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构建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9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林侠;;电影的文化消长与国家形象建构[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苏涛;;《鸿门宴传奇》:断裂的叙事与“去史诗化”的文本[J];电影艺术;2012年02期
3 麦兆辉;庄文强;罗卡;;义薄云天、如此收场?——麦兆辉、庄文强访谈[J];电影艺术;2011年04期
4 陈焱;曹伟华;李奇;;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体制与中国电影——访原哥伦比亚三星公司副主席格瑞斯·韦根[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陈旭光;;“类型性”的艰难生长:产业、美学与文化——论“华语(古装)电影大片”十年的“类型性”及启示[J];文艺争鸣;2011年02期
6 鞠实儿;;论逻辑的文化相对性——从民族志和历史学的观点看(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0年04期
7 朱其永;;“天下主义”的困境及其近代遭遇[J];学术月刊;2010年01期
8 鞠实儿;;论逻辑的文化相对性——从民族志和历史学的观点看[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9 刘刻;;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空间维度[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饶曙光;;感染的力量——文化软实力与电影[J];当代电影;2008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春利;王希子;;我们的银幕该树立什么样的国家形象[N];光明日报;2012年
2 李舫;;“中国梦”开启银幕传奇[N];人民日报;2012年
3 饶曙光;;探求中国电影强国之路[N];人民日报;2011年
4 李春利;;中国电影:实现黄金机遇期的新突破[N];光明日报;2010年
5 饶曙光;;重塑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形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本文编号:1573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573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