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_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
本文关键词: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传播文化 张 晶 :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
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
□ 张 晶
【 内 容摘要 】 本文试图从 审美文化的 角度对电 视艺术 的价值 取向和 文化品 性进行 美学意 义的思 考 。 审美文化是集中体现当代审美特征的范畴 , 而电视艺 术又以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成为最 适宜的建 构审美文化内涵与使命
的现实审美 途径 。 电 视艺术以视听一体的图像 , 使审美的内涵在当代 发生了深 刻的变异 , 它的情感兴发的力度更强也更直 接 , 它的 现实介入的深度更广也更强烈 。 因 此 , 电视艺术 比其他审美途径更适宜审美文化在建构层面 上的深入发展 。 电视艺术应该以其艺术的完整性 去突出文 化的和人性的意义持存 , 通过图像引发惊奇 , 通过娱乐启发意 义 。 电视 艺术应该具有审美文 化的全方 位的自觉意识 。 【 关 键词 】 审美文化 ;电视艺术 ;审美途径 ;建构性 ;意义持 存
一 、 “审美文化 ” 内涵及电视作为审美途径 审美文化在当今的文化格局中无疑是举足轻 重的 成分 , 同时也是美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支点 。 关于 审美 文化 , 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 , 这当然体 现了 我国学术事 业 的发 展 , 但是 , 在对 审 美 文 化的 理 解 上 , 诸多学者的看法还有许多歧义 , 因而 , 也就 在此 所论及的对象上颇多漶漫之处 。 我的这篇拙 文 , 并非 要对审美文化的概念内涵进行清理 , 却是要从审 美文 化的立场上来思考电视艺术的价值取向 。 我以为 这个 问题的提出是具有较为深刻的意义的 。 其实 , 也 就是 想从这个角度来透视电视艺术的文化品 性 , 同时 , 也 是对审美 文化 这个 范畴 进 行具 有时 代刻 度 的 纵深 开 掘 , 而不至于停留在泛泛的层面 。 为此 , 还是要 提出 我对审美 文化 的 内涵 的理 解 , 方 可 明确 论 述 的前 提 所在 。 关于审美文化 , 有的学者将其和通俗文 化 、 大众 文化等概念混 同使 用 , 以之作 为在 当代社 会背 景下 , 那些带有明显的消费色彩的 、 泛滥的 、 沉沦的文 化现 象 ;有的学者则将其泛化为历史文化中的审美层 面的 总体概念 。 我则以为 , “审美文 化 ” 的内涵 , 虽 然在 时代性意义上与视觉文化 、 通俗文化 、 媒介 文化 、 大 众文化等有着现象上的交叉重叠 , 但它并非只是 一个 被动的指涉 , 而是一个具有明确价值目标的建构 性范 畴 ;同时 , 对 于 “审 美 文化 ” 的 泛化 理 解 , 也 很 难 使其充分发挥特定的时代性功能 , 而停留在一般 的学 术研究层面上 。 我是 将 “审美 文 化 ” 作 为 一 个在 相 当一段历史时期 内文化 建设的 总体 性范畴 加以 阐释 ,
14
认为它是 可以 担负 起 这样 的文 化 使命 的 。 对 于 “审 美文化 ” 的内涵 , 我曾作 过这样的 表述 :“就 其广义 而言 , 是人类文化的各个层面 ( 物质的 、 精神的和制 度的 )呈现 出来 的 审美 因子 , 或者 说是 人们 以 自觉 的审美理想 、 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的文化事象的总 称 , 一般说来 , 审美 文 化 具有 感 性 化 和符 号 化 的特 征 ;就其狭义而 言 , 审 美 文化 特 指 在 大众 传 媒 影响 下 , 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呈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 产品 、 倾向和行为 。 ”①在 本文中 的论述 , 主 要是就其 “狭义 ” 揭示审美文化的现代 性品格 , 并 以之 考量电 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因素 。 在美学或文化学的领域 里 , “审美文 化 ” 的概念 可以说是渊源有自 , 据说是德国著名作家和美学家席 勒在其美学 经典 著作 《审美 教育 书简 》 最 早提 出了 这个概念 。 而以观察人类的文明史 , 审美 文化的历史 可以到非常久远的年代 。 因此 , 我们现在 看到学者们 写出了 “审美文化 史 ” 这 样的 多 卷巨 著 。 对 于 我们 来说 , 要问这样一个问题 : 既然是一个由 来已久的问 题 , 为什么 “审美文 化 ” 会成 为 一个 近 些年 在 学术 界成为一个广泛为人关注 、 而且产生了许多理论成果 的话题呢 ? 又为什么它和视觉文化 、 媒介文化 、 大众 文化 、 通俗文化等概念夹缠不清呢 ? 又为 什么它是在 中国的语境中成 为 “热门 ” 话 题 的呢 ? 对于 这 些问 题的思考 与回 答 , 可 以使 我 们对 审美 文化 在 “中国 当下 ” 这样一 个特 定的 时 空范 围得 到更 为 明晰 的理 解 。 我可以 尝试 着 这样 进行 概括 性 说明 : “审 美文 化 ” 虽然是 一个 很 早就 出现 的概 念 , 它 所指 陈 的文
现代传播 2010 年第 3期 ( 总第 164期 )
张 晶 :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
传播文化
化事实也是久已存在的 , 但其成为中国学术界和 文化 界的理论热点 , 却是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的 。 这种 现代性特征是我们研究审美文化的立足点 。 审美文化和视觉文化 、 媒介文化等在现象层 面上 多有交叉重叠 , 是因其崛起于电子科技的大众传 媒时 代 , 大众传媒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 活方 式和文化模式 。 图像化的电子媒介 , 无所不在地 介入 我们的生活 , 我 们对 世界的 认识 、 我 们的感 官体 验 、 我们和外界的 关系 , 在 某种程 度上 是依赖 于媒 介的 。 所谓 “视觉文化 ” 也好 , “媒介文化 ” 也好 , 都 意味 着作为文化的普遍性存在 。 人们对世界的把 握 , 从以 往的以文字为主导方式已经改变为以直观的图像 视觉 方式为主导方式了 。 海德格尔的预见是切中了这 种本 质的 , 他说 : “现代的 基本进程 乃是对作 为图像 的世 界的征服过程 。 ” 又 认 为 , “世界 图 像并 非 从 一个 以 前的中世纪的世 界图像 演变为 一个 现代的 世界 图像 ; 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 , 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 之本 质。 ” 人们称 当 下这 个 时 代的 文 化 症 候为 “视 觉 文 化 ” , 当然是很有道 理的 。 视觉 在美 学上历 来被认 为 是首要的感觉要素 , 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在感性上 的先 导因素 。 电子传媒为视觉成为主要的审美方式和 文化 模式 , 提供了前 所 未 有 的便 利 与 支撑 。 在 这个 问 题 上 , 电视又充当了最有决定意义的角色 。 电视在 人类 发展史上所起的革命性意义自不待言 , 而其对人 们的 审美方式的影响 , 是有待于认真地加以分析 的 。 审美 文化成为一个基本的理念 , 是和电视的作用密不 可分 的 。 从审美观照的角度来看 , 电视给人们呈现的 视觉 图像 , 是与传统艺术有明显的差别的 , 由此而形 成了 当下审美的不 同特 征 和方 式 , 并且 使 得 “审 美 ” 的 含义产生了深刻的变异 。 同样是直观 , 电视的图 像和 传统艺术 创造 出 的形 象是 有 很大 区 别的 。 传 统艺 术 ( 如中国的国画 、 雕 刻 、 书法等 )所创造 出的艺术 形 象是静态的 , 艺术家的风格和形式因素有着明显 的主 体性差异 , 人们 对 这 些 艺术 品 的 欣赏 , 是 静观 和 品 味 , 而人们审美的对象其实更多是作品的形式创 造特 点和风格特征 , 如中国画论中的 “曹衣出水 , 吴带当 风 ” 正是人们 在欣 赏绘画 作品 时所 感受 到的 技法 和 风格差异 。 对于艺术品的审美 , 需要相当的专业 知识 和文化修养 。 如果只是看作品和现实的相似 度 , 那就 不免落入 浅 陋一 流了 。 苏轼 所说 的 : “论 画 以形 似 , 见与儿童 邻 ;论 诗必此 诗 , 定 非知 诗 人 ” 在 中国 古 代美学中是 有 代表 性 的 。 技 法 、 程 式 的 创 造性 的 重 要 , 是远远大于同描写对象的相似度的 。 从审美 的广
④ ③ ②
度上来说 , 传统 的 审美 基 本上 是 “小众 ” 的 , 而非 大众的 。 电视则不然 。电视的全民普及程 度大于任何 一种媒介 , 它对于 人的生 活的 介入之 广泛 、 之 深入 , 也是前所未有的 。 对于大 众来 说 , 电视 是最为 经常 、 最为普遍的审美途径 。 可以认为 , 没有任 何艺术形式 或者媒介 , 能像电视这样贴近人们的生活空间 , 嵌入 人们的家居和休闲时间之中 。 更为重要的是 , 电视以 其高分辨率和高清晰度呈现给人们的视觉图像 , 其真 实感是其它艺术 门类 所无法 比拟的 , 它们是 动态的 , 如同在真实的时空中正在发生一样 。 电视是以表现人 的生活为主要内容 , 无论是艺术类的电视剧 、 综艺节 目 , 或是社会类 、 法制类的节目 , 都是和 人的生活息 息相关的 。 对于电视的观看 , 是不太需要 传统艺术那 种专业的知识和文化修养的 。 这些都无疑义造成了电 视的大众文化性质 。 在当下 , 电视也为人们提供最为集中 、 最为便捷 的审美途径和条 件 。 审美 需要是 人的 基本需 要之一 , 满足审美需要 , 获得审美享受 , 是人的基本权利 。 随 着时代的进步 、 生活水准的大幅度提高 , 在人们的生 活中 , 审美需要 已 经不 是 可 有可 无 的 , 而 是 普 遍性 的 , 是生活的重要部分 。 用不着量化地加以说明 , 可 以认为 , 当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的主要途径就是观 看电视 , 而其他方式都是次要的 。 审美是 以 “灿 烂的 感 性 ” 呈 现给 人 的 感 官的 , 理性的因 素是 融合 于 其中 的 。 电 子技 术将 这 种 “灿 烂的感性 ” 发挥 到 极致 。 画 面 和声 音的 有机 配 合使 得一些动人心弦 的细 节 , 通过直 观的 呈现得 以放大 , 从而无须细加品茗就能产生强烈的美感 。 杜夫海纳明 确表示 :“美 的对象首 先刺激 起感性 , 使 它陶醉 。 因 此 , 美的对象所表现的意义 , 既不受逻辑的检验 , 亦 不受实践的检验 , 它所需要的只是被情感感觉到存在 和迫切而 已 。 ” 如 果 说 审美 的 本 质在 于 兴 发 人 的情 感 , 如刘勰对 “兴 ” 的阐释 在于 “起 情 ” : “起情故 兴体以立 ” , 英国 美学 家赫伯 恩对 于审 美 的基 本解 释就是 :“情感的唤起 ” 。 赫伯恩认 为 , “我们应该强 调 , 承认情感唤起的作用是与很早提到的艺术领域内 的情感经验是一种积极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情感灌注这 一论断并行不悖的 ” 。 传统艺术 ( 包括 文学 )是通过 对其形式创 造要 素的 理 解才 能进 入作 品 的情 感 世界 的 , 尤其是文学作品 , 对欣赏者来说是要 通过对作品 的文字吸濡消化之后感受其内在视像 。 而对于电视则 不需要这个过程 , 欣赏者面对直观的电视图像 , 马上 就可以得到感情上的兴发与感染 。 就情感的兴发这个
15
⑧ ⑦ ⑥ ⑤
现代传播 2010 年第 3期 ( 总第 164 期 )
传播文化 张 晶 :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
审美因素而 言 , 电 视 比 其他 途 径 或方 式 , 都更 为 广 泛 、 更为直接 。 经典 美 学 对 于 审 美 与 非 审 美 的 判 断 , 首 先 是 “审美无利害 ” 的 命题 。 这一 点 , 在康德 美学中是 首 当其冲的 。 康德 的美 学名 著 《判 断力 批 判 》 是以 此 为第一命题来奠基审美这座大厦的 , 认为如果有 些微 的利害感 , 就很难称其 为审美了 。 康德断言 : “一个 关于美的判断 , 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 里面 , 就 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 欣赏判断 了 。 ” 这 种论断 尽管 有些绝对化 , 但 在美学 作为独 立的 学科这 个意 义上 , 其实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 中国古典美学也有相类 似的 看法 。 如老子的 “虚静 ” , 庄子 的 “心 斋 ” “坐 忘 ” , 宗炳的 “澄怀味象 ” , 都是在讲 摆脱 日常功 利纠缠 的 纯粹的审美心理 。 这对于传统艺术来说 , 是处在 审美 静观状态的必要条件 。 而电视图像则不然 , 对于 视觉 感官 , 它有足够的冲击力 , 对于现实生活 , 它有 强烈 的介入 性 。 如 果 再 以 “无 利 害 ” 作 为 审 美 的 标 尺 , 那就只有把电视排除于审美活动之外了 。 事实上 这是 不可能的 。 因为电视图像对于当代的审美来 说 , 早已 成为主角 。 动态 转换中 的电视 图像 以其画 面的 奇妙 、 意境的灵动 、 人 物表 情的 “超 真 实 ” 以 及 情 境的 戏 剧化因素 , 而创造出新的审美机制 , 如果硬要否 认其 审美性质 , 那就近乎于 “缘木求鱼 ” 般的荒唐了 ! 审美文化不同于视觉文化 、 媒介文化 、 大众 文化 等概念的被动描述性质 , 而兼有被动描述和主动 建构 两方面的内涵 。 它指涉了当代文化中审美因素普 遍加 强的现象 , 同时 , 也 是我 们 对 于文 化 建 设 的价 值 诉 求 。 视觉文化 、 媒介文化和大众文化等 , 都有很 多审 美的因素 , 但也有很多非审美的东西 ;审美文化 则是 指其中审美因素的总称 。 审美本身在现阶段具有 明显 的感性化和符号化的性质 , 同时也还是人的全面 发展 的积极指 向 。 马 克 思在 《 1844 年 经 济 学 哲 学手 稿 》 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描述 , 恰恰在今天开始现 出了 端倪 。 马 克思 指出 了 “属 人的 本质 ” 也是 “社会 的 人 ” 的本质 :“所以社会 的人的 感觉不同 于非社 会的 人的感觉 。 只是 由于 属人的 、 客 观地 展开的 丰富 性 , 主体的 、 属人的 感性 的丰富 性 , 即感 受音乐 的耳 朵 、 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 简言之 , 那些能感受人的快 乐和 确证自己 是属 人 的本 质力 量 的感 觉 , 才 或 者 发展 起 来 , 或者产生出来 。 因为不仅是五官感觉 , 而且 是所 谓的精神 感 觉 、 实 践 感 觉 ( 意志 、 爱 等等 ) — — —总 之 , 人的感觉 、 感觉的人类性 — — —都只是由于相 应的 对象的存在 , 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 出来
16
⑨
的 。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 全部世界 史的产 物 。 ” 审 美文化自然不能代表或囊括文化的全部 , 但却是人类 解放自身的指向所在 。 电视不仅是当代电子科技的产 物 , 也是人类现阶段审美文化的应运而生 。 我们不必 苛责电视背负起人类文化的全部责任 , 而从传播媒介 的意义上讲 , 它又有着无法取代的功能 。 文化的符号 化成为一种进程 , 而电子成像又是当下符号的主要重 要形式 。 审美成为新一轮的生活追逐 , 乃 至潜移默化 地进入了人生的多个侧面 。 其得其失 , 或成或毁 , 电 视的作用都是无 法忽 略的 。 我们 须当 正视这 个现实 , 使电视在审美文化建设方面的功能发挥到一个更高的 境界 。 对于人的现实生存来说 , “日常生活 审美化 ” 是 一件令人喜悦的好事 。 相对于那些以能吃上饱饭为目 标的年代 , 我们的日 常生 活中充 填了 那么多 审美的 、 艺术化的因素 , 赏心悦目的东西在我们的时间和空间 里占有了更多的份额 。 这是在以往那些几乎谈不上什 么审美的日子里所无法想见的 , 也是没有经历过那种 日子的青年一代感受不到的 。 以电视为代表的视觉幻 象之美 , 又在 “日常 生活 审 美 化 ” 里 占 有了 很 大的 比重 。 在美学的学理层面 , 这种全球性的 文化症候使 美学家或许是喜忧参半 , 审美化艺术化在生活中的泛 溢 , 与之俱来的便是它的浅表化 , 真正意 义上的审美 被 “稀释 ” 得难见 踪影 。 德国 美 学家 韦 尔施 明 确地 道出了这种忧虑 : “在表 面的审美 化中 , 一 统天下的 是最肤浅的审 美 价 值 :不 计 目的 的 快 感 、 娱 乐 和享 受 。 这一生气勃勃的潮流 , 在今天远远超 越了日常个 别事物的审美掩盖 , 超越了事物的时尚化和满载着经 验的生活环境 。 它与日俱增地支配着我们的文化总体 形式 。 经验和娱乐近年来成了文化的指南 。 一个日益 扩张的节庆文化和娱乐 , 侍奉着一个休闲和经验的社 会 。 审美化的一些太为突兀的分支 , 以及 现实赤裸裸 的化妆打扮固然可以博得一笑 , 但是触及作为总体的 文化 , 它可不再是好笑的事 情 。 ” 韦 尔施揭 示了当今 社会 文 化 的 审 美 浅 表 化 的 普 遍 存 在 , 认 为 其 成 为 “总体的文化 ” 是一件 可堪 忧虑的 事情 。现在 的审美 经验如詹姆逊所说既是太多 , 又是太少 ! 詹姆逊对现 在的审美有这样的估计 : “我们很 快就会 明白 , 在一 个如此多的 由视 觉和 我 们自 己的 影像 所 主宰 的 文化 中 , 审美经验的概念既太少又太多 , 因为 从那个意义 上说 , 审美经验随处即是 , 并且广泛地渗 透到了社会 与日常生活中 。 但正是这种文化的扩散 ( 在更大 、 更 宏伟的意义上说 )使个 人艺术作 品的 观念成 为问题 ,
1
⑩
现代传播 2010 年第 3期 ( 总第 164期 )
张 晶 :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
传播文化
也使审美判断的前提变得不甚恰 当 。 ” 所谓 “太多 ” , 是说浅表层面 的 “审美 经 验 ” 过 于 庸滥 , 到 处都 洋 溢着看似很 “艺 术 ” 的氛 围 , 如 同 白居 易 诗 中所 说 的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所 谓 “太少 ” , 就是有 深度 、 有意蕴的审美又是很少见 的 。 “太多 ” 和 “太少 ” 是 一体两面的问题 。 因其前者太多 , 所以后者 太少 。 由 此我们还要联 系到 电视 , 因为 在当 下的诸 种媒 介里 , 电视是个 “龙头 老大 ” , 在图 像传播方 面 , 电视是 最 为普及 , 也和我 们的 生活最 为密切 的 ;在意 义层 面 , 电视也是最为 完整 的 ;从图像 传播 的社会 效果 来看 , 电视也是最为广泛而且相对内容较为积极的 。 其 它的 一些图像传播 , 有的是作为辅助手段出 现 , 如 :综艺 节目和戏剧的 舞台 美术背 景 、 教学 用的电 子课 件等 ; 有些是用于商业目的的手段 , 如 :电子屏幕上和 购物 中心的广 告等 ;网络 的媒 介 作用 是 电视 所 代 替不 了 的 , 但是目前阶段的网络似乎较为芜杂且较为难 于管 理 , 文字上也过于随意 , 面对网络的鉴别能力就 显得 非常重要 。 电视的管理体制当然要成熟得多 。 声 音和 画面的有机配合虽然有电影在先 , 但在电视中的 运用 则成为最为基本的制作方式 , 也使其在真正成为 人的 最主要的 审美 方式 上而 在 广度 上超 越了 其 他 艺术 形 式 。 可以这样 认为 , 仅称 “视 觉 文化 ” 难 以 道出 我 们这 个 时 代的 文 化 特征 , 其 实应 该 是 “视 听一 体 ” 的文化 。 以 电子 科技 手段 制 作的 声 画结 合 的 电视 节 目 , 具有传统的艺术样式所难以企及的审美效果 。 讲 “审 美无 利害 ” 很 重要 的一 点 , 是 要 求审 美 主体在面对艺术品的时候摆脱感官欲念 , 这是传 统的 审美观念之基本规则 。 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 , 利 害感 是和欲望能力相关的 , 他断言 :“凡是我们把它 和一 个对象的 存在 之 表象 结合 起 来的 快 感 , 谓 之 利害 关 系 。 因此 , 这种利 害 感是 常 常 同时 和 欲 望 能力 有 关 的 , 或是作为它的规定 根据 。 ” 在传统意 义上的 审美 之所以是可能的 , 一 是审 美的 人是 “小 众 ” , 是有 一 定相关知识和较为深厚的文化修养的人 , 他们较 为懂 得艺术 、 审美和 现实 生活的 区别 , 不 至于混 为一 谈 ; 二是艺术品虽然 在现实 生活有 反映 与被反 映的 关系 , 但是横在艺术品和现实之间的 , 更重要的是艺术 家的 艺术才能 、 表现 技巧 和独 特 风格 等因 素 ;三 是大 多 数艺术门 类的 艺术 语言 ( 包括 造型 艺术 )是 通过 审 美主体的静观和品味 , 在头脑中再现出整体的艺 术幻 象的 ,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类尤其是如此 。 即便是 绘画 或雕刻 , 也是静态的 , 它可以给人以直观的 、 逼 真的 形象 , 如西洋的油画 , ( 蒙娜丽莎 之类 )算是最 能使
4 1 3 1
2 1
人感官兴奋的 , 但与影视图像的生香活色比起来 , 无 乃是 “小巫见大巫 ” 了 。 如果 承 认面 对 电视 图 像是 审美的话 , 感官的兴奋就很难排除在审美之外 。 如果 不能否认面对影视图像的审美性质 , 就要承认审美的 时代性变异 。 其实 , 涉及到图像化的审美无法脱离对于身体的 影像审美 , 而这恰恰是当下的审美活动难以与感官欲 望剥离的主要之点 。 现在通过电视或其它电子图像所 呈现的人的身体 , 是以往任何的艺术形式中所描绘的 身体所不可同日而语的 。 高清晰度的身体影像 , 活生 生地映现在人的眼前 , 岂是原来的那些绘画和雕刻所 能比得了的 ! 无论是从艺术的编导 , 还是 从商业的初 衷 , 在大众传媒中 的身体 影像 , 在 现在 这种情 形下 , 是无法将其从审美领域中剔除的 , 反之 , 恰恰应该是 认真地考虑其在当代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 波德里 亚描述道 :“在消费的全 套装备中 , 有一种 比其他一 切更美丽 、 更珍贵 、 更光彩夺目的 物品 — — —它比负载 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 。 这便是 身体 。 在经历了一千年的清教传统之后 , 对它作为身 体和性解放符号的 `重新发现 ' , 它 ( 特别 是女性身 体 , 应该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 )在广告 、 时尚 、 大众 文化中的完全出 场 — — —人们给 它套 上的 卫生保 健学 、 营养学 、 医 疗 学的 光 环 , 是 萦绕 心 头 的对 青 春 、 美 貌 、 阳刚 、 阴柔之气的追求 , 以及附 带的护理 、 饮食 制度 、 健身实践和包裹着它的快感神话 — — —今天的一 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 品 。 ” 波 德里亚 的论述在 很大程度上道出了身体在当代审美中的重要性的 。 美 国哲学家舒 斯特 曼则 将 “身 体美 学 ” 列 入 实用 主义 的美学体系 , 以之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 , 并且加以郑 重其事地阐发 , 以此大大提高了身体在审美活动中的 “合法身份 ” 。 审美文化之所以与视觉文化 、 媒介文化 、 大众文 化等文化范畴在有许 多重 叠的情 况下 还要加 以区别 , 还在于审美本身的意义蕴含层面 。 审美当然不是逻辑 思考 , 不是科学论证 , 更不是政治说教 , 审美的感性 性质 , 是从一开始就规定了的 ; 但是审美 并非纯然的 感官兴奋 , 它与一般的感官兴奋的差异 , 就在于审美 是在感性的 呈 现中 蕴含 着 意义 。 意义 并 不仅 是 政治 的 , 更多的是文化的和人性的 。 中国古代诗学讲 “诗 者 , 持也 , 持人情性 ” 。 能够使 “性情 ” 得 以持存的 作品 , 必然是具有文化的 、 人性的意义的 。 文学艺术 史上能够成为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 , 鲜有例外 。 停留 在自然情感的层面上 而不 能升华 到审 美情感 的层面 ,
17
6 1 5 1
现代传播 2010 年第 3期 ( 总第 164 期 )
传播文化 张 晶 :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
一是缺少形式的建构 , 二是意义的匮乏 。 这 一点 , 苏 珊 · 朗 格 在其 名 著 《艺 术问 题 》 已 有明 确 的 论 述 。 朗格区分了人的 自然情 感和艺 术的 审美情 感的 不同 : “一个艺术家表现 的是情感 , 但并不 是像一 个大发 牢 骚的政治家或是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 现出 来的情感 。 艺术家将那些在常人看来混乱不整的 和隐 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 , 这就是将主观领域 客观 化的过程 。 但是 , 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 真实 情感 , 而是他认识到的 人类情感 。 ” 海德 格尔以 荷尔 德林的诗为例 , 讲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创建和 持存 。 审 美文化问题在本文的论述中 , 要在这里得到突出 地强 调 , 那就是审美文化的意义层面 。 审美与其它的 意义 有其一致之处 , 就是最终要落到理性的区域 , 其 不同 之处在于 , 一是它要带着形式的或结构的完整性 得以 持存 , 二是它要始终以感性的光晕充盈在审美主 体的 心灵之中 , 三是比我们通常理解的意义更为广泛 和持 久 , 主要是 文 化 的 和 人 性 的 。 比 如 《古 诗 十 九 首 》 是具有隽永的审美魅力的 , 恰恰是在其中蕴含着 人性 的意义 。 《清明 上河 图 》 是 具有 永远 的审美 价值 的 , 其中就包含着文化的意义 。 西方的艺术经典也是 莫不 如此 。 《亚当和 夏娃 》 是美的杰 作 , 其中的文化 和人 性的 意义 也 就 包 蕴其 中 。 《最 后 的 晚餐 》 同 样 是 如 此 。 因而 , 审美的与其它的感性方式相区别 之处 , 主 要在于上面所说的意义持存 ;审美的意义与其它 的理 性方式相区别之处 , 主要在于它是以感性的魅力 所包 蕴的意义持存 。 二 、 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特性 以当前的审美观念来看 , 审美文化是能够集 中体 现当代审美特征的范畴 , 而电视又是最为适宜担 当审 美文化的内涵和使命的 。 在对电视与审美关系上 我的 看法起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如果说 , 以前总是 用传 统的美学观念来衡量电视 , 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能 符合 这个框 子 ;现 在我 觉得 这样 有 点像 古人 说的 “刻 舟 求剑 ” , 不如通过当下 的审美 现实来 重新建 构美学 学 理 , 尤其是对于审美活动性质的再认识 。 电视在 很大 程度上会帮我们这个忙 , 因为它在当下的审美活 动中 是非常典型的 , 也是最能体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 审美 嬗变的 。 电视作为传播媒介 , 并非都是艺术 。 新 闻的 、 时 政的 、 社会民生的很多信息 , 还有很多意识形态 的导 向 , 虽然也是图像化的传输方式 , 也是通过视觉 的途 径 , 最为广泛地传达给受众 , 但不能以艺术的和 审美
18
7 1
的角度来进行价值判断 , 或者说首要的不是艺术和审 美 。 《新闻联播 》 《焦点访谈 》 这类节目当然就不是 。 比如说 《焦点访谈 》 节目报道某 个造 纸厂倾 泄污水 , 造成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 或者某个小煤窑违 反规定私自开采造成重大矿难事故 , 这类节目虽然也 是由摄像机拍摄下那种触目惊心的图像化的场面 , 显 然这是不能从艺术的和审美的角度来进行评价的 。 除 了它们的政治效应之外 , 自有新闻学 、 传 播学的价值 判断 。 我们要说的是电视艺术 , 或者说是 以艺术价值 和审美价值为其主要判断标准的节目类型 。 高鑫教授 的界定是很周延的 : “电 视艺术 , 是 以电子 技术为传 播手段 , 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 , 运用艺 术的审美思 维把握和表现客 观世 界 , 通过塑 造鲜 明的屏 幕形象 , 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 艺术形态 。 ” 我 们所说的 电视艺术是较为广义的 , 除了一些电视本体所产生的 艺术形式如电视剧 、 电视小品 、 M T V 、 电 视综艺晚会 等 , 都是较为典型的电视艺术 , 当然它们 也还是与传 统的艺术形式难 以割裂 的 , 如 M T V 是 将音 乐通 过电 视手段加以图像化的艺术表现 。 其它一些原有的艺术 形式 , 因其通过电 视进行 拍摄 和传输 , 如电视 戏曲 、 电视散文等 , 也因其以电视为载体 、 为传播媒介 , 而 具有了电视艺术 的共 有的某 些共有 审美 特征 。 因而 , 电视艺术可以说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 , 较大的范围是 指通过电视工 作 者 组织 、 编 导 、 拍 摄 的所 有 艺 术形 式 。 它们中的多数节目类型是传统的艺术形式 , 而由 电视工作者以其艺术匠心 , 加以组织 、 导 演和摄录而 形成了一个艺 术 整 体 , 并 通 过电 视 台 进行 播 放 。 如 《曲苑 杂 坛 》 等类 节 目 , 虽 然 是 一些 传 统 的 艺 术形 式 , 如相声 、 魔术和杂技等 , 虽是较 为松散的 , 但在 电视艺术家的编导下 , 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 这些节目 在进入电视艺术行列时 , 必然经过电视艺术家的精心 处理 , 包括对节目的选择 、 主持人的语言连接 、 摄像 处理与剪辑 等 , 形 成了 一 个具 有 电视 艺 术特 点 的整 体 , 有了属于这个节目的灵魂 。 电视艺术首先是以视听一体的动感图像给人以强 烈的审美冲击的 。 电视艺术以人为核心 , 而真实的演 员在高分辨率的清晰图像中显得尤其真实 , 或者用波 德里亚的话说就是 “超真实 ” 。 在 电视剧 里 , 活生生 的人的种种 情 感情 绪变 化 , 通 过 摄像 机 的技 术 性处 理 , 在镜头中显得不仅 是非常 “真实 ” , 而且 呈现给 人们的图像是相当充盈的 。 这样产生的效果自然是远 比一般 的 传 统艺 术 强烈 。 如 果说 人们 对自 身 的生 活 “身在此山中 ” 的习焉不察 , 而在屏幕上出现的人物镜
8 1
现代传播 2010 年第 3期 ( 总第 164期 )
张 晶 :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
传播文化
像却感到一种反观的兴 奋 。 进入 角色的演员 本来就是 导演选来切合人物特征 的 , 加之 表演的经验 使得人物 的情感得到了细致入微 的表现和凸 显 。 这是 特别容易 引起电视观众的情感投入的 。 声音和画面的有机配合 , 更使得观众 ( 审美主体 )进入情境 之中 。与 画面形成 一体化的有人物语言 、 音乐旋律 和夸张 的拟声 , 这些 都通过电子技术而创造 出浓郁的气 氛 , 透射 出浑然一 体的艺术感染力 , 由不 得你不被 吸纳其 中 。 符 合人物 个性的语言通过演员的有声表演直接拨动观众的心弦 , 而无须如文学作品那样以文字传 达而在内心 形成隐形 的模拟 。 音画相融的图 像呈现 , 省略了 欣赏者 的内心 模拟和并不稳定的内在 联想 , 而 直接的影像 呈现给人 们的震撼和冲击是非常突 出的 。 它是有 形的 , 也是相 对稳定的 。 这一点 , 电影和电视有其同样的审美效应 , 在其广度和呈现的强度上甚至超过了舞台戏剧 。 电视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相当广泛而 密切 的关系 , 这在电视剧中得到了十足的体现 。 电视 剧以 其连续的形式充 分地表 达着人 们在 日常生 活的 场景 , 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多是普通人感情 。 之所以有 广泛 的收视率 , 形成愈加看好的产业规模 , 在很大程 度上 是与普通 人的 生 活场 景 、 普 通人 的 感情 纠 葛 息息 相 关 。 那么多的家庭伦理剧 、 都市情感剧等都有很 高的 收视率 , 其原因多半缘自于此 。 乃至在历史题材 的电 视剧和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里 , 也都加入很多 类于 普通人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 使得那些杰出的历史 人物 和英雄形象 , 有了儿女情长的一面 , 从而得到人 们的 认同 。 这和 “日 常 生 活 审 美 化 ” 的 进 路 是 一 致 的 。 “日常生活审美化 ” 从某个 方面来 说 , 就是 人们以 审 美的 、 艺术的色彩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 面 , 或者 说是将日常生活与审美需要混杂在一起 。 尽管它 使审 美变得不再神 圣 , 也 用不 着 那样 “不 食人 间 烟 火 ” , 却是使我 们的 生 活氛 围 , 呈 现了 无 处不 在 的 审美 色 彩 。 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需要 , 通过电视艺术 得到 普遍化的实现 。 在当下的文化现实中 , 人们有意 无意 地将日常生活和审美掺杂在一起 , 而最为普 通 、 最为 广泛的审美方式 , 莫过于在家居中与电视为 伴 。 相对 来说很多并没有多少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的 人 , 也能 对电视剧或其它电视节目相当投入 , 这不能否认 他们 是在 “审美 ” 。 而他 们 之所 以 和电 视 有着 不 解之 缘 , 除了观看环境的日常化 、 家居化之外 , 还在于电 视艺 术 ( 尤其是 电视 剧 )更 多地 表现 了普 通 人的 情感 世 界 、 普通人的人生故事 、 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 它 是现 在的文化现实 , 也是现在的审美现实 。
电视艺术以 “超真实 ” 图像的连 续呈现 引发着 、 调动着人们对未知的好奇和对事件进程的期待 。 这在 对电视剧的观赏中是最为普遍的 , 也可以说是电视剧 存在和发展的内 在 根据 。 人们 对 于 “听故 事 ” 有着 天然的 兴 致 , 甚 至 也 可 以 说 是 人 们 骨 子 里 的 “天 性 ” 。 这从中国古代的章回 体小说 大行其 道就 可以知 其仿佛了 。 说书 人的 “欲 知后 事 如何 , 且听 下 回分 解 ” , 赚得多少人如痴 如醉 ! 张国 涛的博士 论文 《论 电视剧的连续性 》 认真地研究了 电视剧的 “连续性 ” 问题 , 也就是电视剧何 以能够 数十集地 “连续 ” ? 这 个问题其实是特别具有美学意义的 , 也是有着深厚的 民族文化根基的 , 我相信是来自于人类的天性的 。 回 答这个问题 , 当然要从审美心理角度进行考察 , 而国 人对故事的好奇心审美期待是普遍性的 。 电视艺术充 分挖掘了这个潜能 。 引人入胜的情节叙事有着很强的 魅力 。 一个成功的电视剧 , 在相当大的程 度上在于情 节的跌宕起伏 , 既在情理之中 , 又在意料之外 。 在某 种意义上说 , 审美的魅力就在于叙事的魅力 。 哪怕是 同一类型的作品 , 只要进入情境里面 , 人 们便会对具 体角色的人物命运开始关注 , 随着叙事情节的曲折而 产生情感的波澜 。 审美中的情感不是一条直线 , 而恰 恰是一条喜怒哀乐五味杂陈的曲线 。 高明的作者和导 演是通过对情节的节奏掌握来创造这条曲线 。 如果观 赏者的情感不能得到这样的兴发 , 而只是单一的和平 顺的 , 那么 , 审美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 艺术品要给人以 审美知 觉上 的一体 化或整 体感 。 无论是叙事的还是抒情的 , 内在结构的整体性是艺术 品的基本品格 。 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和符号论美学都 特别强 调 这 一 点 。 苏 珊 · 朗 格 将 “艺 术 符 号 ” 和 “艺术中的符号 ” 相区 别 , 认为一 个作品 , 无 论多大 篇幅 , 多大规模 , 都 是 作 为一 个 完 整 的艺 术 符 号存 在 。朗格指出 : “艺术品 作为 一个整 体来说 , 就是情 感的意象 。 对于 这 种意 象 , 我 们 可 以 称之 为 艺 术称 号 。 这种艺术符号是一种单一的有机结构体 , 其中的 每一个成分都不能离开这个结构体而独立地存在 , 所 以单个的成分就不能单独地去表现某种情感 。 — — —在 一件艺术品中 , 其成分问题和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组 成一种全新的创造物 。 ” 在朗格看 来 , 艺术 品必定是 一个有机 的整 体 , 而 且其 中 应该 有自 己 “独 特 的意 义 ” 。清代艺术家石涛在其 《画语录 》 中所 说的 “一 画 ” , 其实也是指艺术品 的完 整性 。 这对 电视 艺术来 说 , 也是一个起码的美学要求 。 一部电视剧 , 无论多 少集 , 30 集好也好 , 50 集也 好 , 应 该形 成 一个 有着
19
9 1
现代传播 2010 年第 3期 ( 总第 164 期 )
传播文化 张 晶 :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
内在生命的整体 。 而有些电视系列剧 , 虽然可能 是每 集讲述一个故事 , 但在总体上 , 它是有一个突出 的主 题的 , 这也就是这类作品的整体性 。 其它的电视 艺术 作品 , 如果不是叙事性的 , 也要在内在的构 思上 , 在 作品的各部分 中贯 穿一个 灵魂 , 这 也是一 种整 体性 。 这种整体性突出一种意义 。 电视艺术虽然是图像 的动 态呈现 , 但它们 之间的 连接不 应该 是无意 义的 叠加 , 或者凌乱的堆积 , 必须是以内在的意义连接 的 。 仅仅 是图像的 呈现 而 缺少 内在 的 连接 线 , 缺 少 意 义的 贯 穿 , 那是谈不上什么审美的 。 电视艺术在图像或细节上 , 或人物语言 上 , 使人 产生惊奇感 , 这是审美的需要 , 也是能够产生经 典作 品的条件 。 惊奇感是进入审美状态的主要关 口 , 没有 惊奇感的产生 , 也就没有审美的进入 。 电视艺术 是以 视听一体的图像呈现给人以惊奇感的 。 当然 , 这 种惊 奇感有的是画面上的 , 有的是人物语言上的 , 也 有的 是情节上的 。 只有 在 这些 方 面不 断 创造 出 “惊 奇 ” , 才能真正发挥 最大 的 审美 效 能 。 如 《亮 剑 》 中李 云 龙指挥独立团 , 用土工 作业挖 壕接 近日军 山崎 大队 , 突然将 3600 颗手榴弹 一齐 抛进 敌人 的工 事 , 画面 是 非常令人震惊 的 。 再 如 《潜伏 》 中 余则 成 在 机场 与 翠平相遇 , 不能说话 , 便低头弯背 , 两臂朝 天 , 模仿 母鸡打 转 , 也 是十 分 令人 惊奇 的 。 春 晚 小品 《昨 天 今天 明天 》 赵本山的最后一句是 :“我来时候的 车票 谁给我 报了 ?” 给 人以 惊奇 的效 果 ;舞 蹈 《俏 夕 阳 》 中那些白发大娘的模仿皮影戏的动作也是使人产 生明 显的惊奇之感的 , 审美快感也就由此而生 。 关于娱乐 。 对于电视中的娱乐 , 人们众说纷 纭的 议论 , 褒贬不一 , 我在这里对娱乐作一点正面的 学理 层面的判断 , 我认为 “娱乐的需要 , 其实是人的审美 需要的主要成份 。 娱乐是使人得到全面的丰富和 发展 的正当的和重要的途径 之一 ” 。 在我 看来 , 娱乐 是审 美文化的重要层面 , 应该是通过娱乐使人得到某 种意 义或意味 。 英国美学家梅内尔对于娱乐的价值分 析我 认为是客观的 , 他说 : “娱乐使 我们的舒 适和愉 快的 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 , 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 ;好 艺术 则不会唤醒这 种直 接的感 觉 , 而是 像布莱 克所 说的 , 通过 `唤起 行为 的能 力 ' 来 扩展 我们 兴 奋和 舒适 的 感觉 。 ” 娱乐可以使人们不经过 “精神的努力 ” 而获 得快感 , 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 当然 , 娱乐固然可 以是 审美享受之一种 , 但决非全部 。 这是我们在学术 层面 对娱乐的认识 。 娱乐本身要真正获得审美享 受 , 还应 该是在使人们得到快感的同时 , 留下一些意义或 意味
20
1 2 0 2
的 。 缺少意义或意味的娱乐 , 可能使人感到无聊 。 现 在受人诟病的某些娱乐节目 , 问题不在娱乐本身 , 而 在于娱乐节目里面意义的匮乏 , 甚至还有一些是带着 负面东西的 。 电视艺术以 视听 一 体 的图 像 呈 现 , 给 观 众 ( 审 美主体 )带 来的 这 样一 些审 美上 的 变化 , 是 当 下文 化的普遍存在 , 对于传统美学来说 , 也许 是难以解释 的 , 但又是客观的审美现实 。 三 、 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价值建构 关于 “审 美文 化 ” 这个 范畴 , 虽然 它有 着 与视 觉文化 、 媒介文 化 、 大 众 文化 等 文 化 范畴 的 重 合之 处 , 但我更为强调 的是其 建设 性的一 面 。 审美 文化 , 在我们这个社会 , 在我们这个时代 , 理应 是一个具有 更为重要的内涵的基本文化范畴 。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 的分类描述 , 而且要从审美的角度来建设文化的社会 形态 。 这其中有对文化事象的观照 , 又有 审美价值系 统 。 审美文化中关于审美价值的体系是其不可缺少的 内容 。 这就意味着要按着一种审美价值尺度来对文化 进行评价和建设 。 对于现有的文化事象 , 我们应该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进行评价 , 并且设立建设目 标 , 而不应是采取 随波逐 流的 态度 。 说 得更清 楚些 , 审美文化应该在文化内部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 它不是 外来的作用力 , 更非行政命令 , 而是通过 美的力量来 召唤 、 吸引人们对于文化的审美追求 。在 诸种文化形 态之中 , 审美文化 是最具 超越 性的 。 在 很大程 度上 , 它又是前瞻性的 。 它是一种应然的文化形态 。 在这方 面 , 我更赞同聂振斌先生的概括 , 他说 : “要而言之 , 我们认为审美文化是 人类发展到现时 代所出现的一 种 高级形式 , 或曰人类文化发 展的高 级阶段 , 它把艺 术 与审美诸原则 ( 超 越性 、 愉悦性以 及创造与欣赏相 统 一等 )渗透到文化 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 以丰富人 的 精神生活 , 使偏枯乃至异化的人性得以复归 。 ” 在很多 方面 , 审美文化是一种起着重要引领作用的价值形态 。 审美文化当然可以面对相当多的文化现象 , 不限 于艺术领域 。 日常生活 、 公共领域都可得 到审美文化 的呈现 。 但如果要通过审美文化来对美学理论有新的 建树 , 恐怕还要把目光集中到艺术领域里来 , 因为艺 术的首要任 务 是创 造审 美 价值 , 使人 们 得到 审 美享 受 。 其他的文化形态都没有这样集中 。电 视艺术在目 前的艺术领域里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已如前述 , 以审 美文化为价值尺度 , 尚有大可提升之处 。 作为一个系统的价值体系 , 电视艺术中应该有审
2
现代传播 2010 年第 3期 ( 总第 164期 )
张 晶 :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
传播文化
美文化的全方位的自觉意识 。 尤其是作为审美创 造主 体的电视艺术工作者的自身审美文化素质有待于 全面 提高 。 电视艺术创造了许多辉煌 , 给我们带来了 许多 的欢乐 , 但它并非无懈可击 。 优秀的节目数量还 远远 不够 , 质量和品 位芜杂 的东西 在屏 幕上还 时有 可见 。 广电总局曾对一些低俗化的节目叫停 , 采取行政 干预 手段来遏制一些不良的东西 , 可见在业界这个问 题还 是很普遍 、 也很严重的 。 难道都是收视率惹 的祸 ? 我 看更重要的还有一个制作者的审美修养和文化品 位问 题 。 人的问题才是最为根本的 。 电视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艺术 。 图像呈 现和 语言表现同样重要 。 现在有些电视节目语言 粗糙 , 缺 少语言美感 , 这 固然与 电视节 目的 大批量 生产 有关 , 来不及精雕细刻 , 但更重要的还是作者 、 编导的 文化 底蕴不足 。 电视作品中人物语言和电视字幕上的 错别 字比比皆是 , 几乎每次看电视都能抓到一条 , 破 坏了 电视艺术 品的 审 美上 的完 整 性 , 如 同吃 饭 硌 到了 沙 子 。电视艺术与文学是息息相通的 , 而文 学的基 本审 美特性在我看来语言美感是重要的一条 。 电视剧 有很 多是从文学作品生发出来的 , 经典名著改编 、 红 色经
注释 : ① 张晶 :《审美文化的历史机遇 》 ,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 ,
典改编自不必说 , 现在的一些优秀电视剧作品 , 也有 相当多的一部分是以优秀的 小说为蓝 本的 , 《历史的 天空 》 《亮剑 》 《暗 算 》 《高 地 》 等 都是如 此 。 它们 的语言都是很精到的 , 人物语言也多是出自在小说之 中 。 电视艺术多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是自我提升的 良途 。 从审美 文化的 角度 对电 视 艺术 发 了这 么 多的 议 论 , 也 许有大而 无当 之嫌 。 但 因了 我 对电 视 的文 化 担当有 这点想 法 , 憋 在心 里 不吐 不 快 。 我 认 为美 学 理论发 展的文 化资 源还 应该 是在 艺 术领 域 , 由艺 术 创作和 欣赏提 出一 些新 的美 学观 念 。 美学 理 论需 要 向前推 进 , 当今 的消 费社 会理 念 和后 现代 的 文化 给 美学一 下子充 填了 很多 东西 , 我 看这 种情 形 使美 学 有点儿 无 所 适从 。 艺 术 虽 然 与 社会 生 活 密 切 相 关 , 但还不 能混作 一团 。 电视 艺术 在 艺术 学的 范 围中 呈 现了许 多新的 特征 , 也提 出 了许 多 新的 问 题 , 并 使 人们的 审美状 况有 了明 显的 变化 。 它 是可 以 为美 学 理论建 设做一 些新 的贡 献 的 。 反 之 , 从审 美 文化 角 度 , 也 能够为电 视艺 术的 发展 与 提升 标明 一 些价 值 取向 。
2007 年 3期 。
② [ 德 ] 海德格尔 :《世界图像的时代 》 , 见 《海德格尔选集 》 , 上海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 第 904页 。 ③ ( 宋 )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 》 卷一 《论曹吴体法 》 。 ④ ( 宋 ) 苏轼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 见 《苏轼选集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 , 第 188页 。 ⑤⑥ [ 法 ] 米盖尔 · 杜夫海纳著 :《美学与哲学 》, 孙非译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版 , 第 26、 20页 。 ⑦ ( 梁 ) 刘勰 :《文心雕龙 · 比兴 》 。 ⑧ [ 英 ] R · W· 赫伯恩 :《情感与情感特质 》 , 见李普曼编 :《当代美学 》 ,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版 , 第 320页 。 ⑨ [ 德 ] 康德著 :《判断力批判 》 , 宗白华译 , 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 , 第 41页 。 ⑩ [ 德 ] 马克思著 :《 1844 年经济学 — 哲学手稿 》 , 刘丕坤译 , 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 第 79页 。 1 [ 德 ] 沃尔夫冈 · 韦尔施著 :《重构美学 》, 陆扬 、 张岩冰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版 , 第 6 页 。 2 [ 美 ] 弗里德里克 · 詹姆逊著 :《文化转向 》 , 胡亚敏译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 第 98页 。 1 3 [ 德 ] 康德 :《判断力批判 》 , 商务印书馆 1964年版 , 第 40页 。 1 4 关于这点 , 我在 《传媒艺术的审美属性 》 一文中 , 已有阐述 , 见 《现代传播 》 2009年第 2期 。 1 5 [ 法 ] 让 · 波德里亚著 :《消费社会 》 , 刘成富 、 全志钢译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 第 99 页 。 1 6 ( 1 梁 ) 刘勰 :《文心雕龙 · 明诗 》 。 7 [ 美 ] 苏珊 · 朗格著 :《艺术问题 》 , 滕守尧 、 朱疆源译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 第 25 页 。 1 8 高鑫 :《电视艺术概论 》 , 见 《高鑫文存 》 第三卷 , 九州出版社 2008年版 , 第 7页 。 1 9 [ 美 ] 苏珊 · 朗格著 :《艺术问题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 第 129页 。 1 0 张晶 :《娱乐 :溶解性的美 》 , 《社会科学 》, 2 2002年 12期 。 1 [ 英 ] H 2 ·A · 梅内尔著 :《审美价值的本性 》 , 刘敏译 , 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 , 第 40页 。 2 聂振斌等著 :《艺术化生存 》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 第 530 页 。
( 作者系中 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 ) 【 责任编辑 :张国涛 】
现代传播 2010 年第 3期 ( 总第 164 期 )
21
本文关键词: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0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60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