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门》: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创新范例
本文选题:纪录片创作 切入点:生门 出处:《当代电视》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2016年12月,纪录片《生门》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这是当年我国电影市场继《舌尖上的新年》和《我在故宫修文物》后,第三部纪录片的商业实践。这部用700余天拍摄完成的纪录片,对四个家庭进行了多角度跟踪拍摄,讲述了他们各有难处的"生育"故事。该纪录片上映后,当月累计票房为71.9万,对于一部"题材较偏、刺激较少"的纪录片来说,应是不错的成绩。主流媒体《人民日报》认为该片"带来了纪录片的复兴时代",新华社高度评价
[Abstract]:On December 2016, the documentary "Shengmen" was released in major cinema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is was after the film market in China followed the New year's Day on the tongue and the repair of Cultural relics at The Imperial Palace. The commercial practice of the third documentary, which took more than 700 days to shoot, followed four families from multiple angles and told their own "fertility" stories. The month's total box office was 719,000, for a "subject matter, less stimulus," a documentary, should be a good result. Mainstream media, "People's Daily > that the film" brought a documentary era of revival, Xinhua highly praised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基金】:2016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声音叙事艺术研究”项目(编号:16SKGH03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9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宇鲲;对纪录片本质的再认识──兼议纪录片若干认识误区[J];电视研究;2000年08期
2 李键;从《人与熊》看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J];电视研究;2000年10期
3 孙曾田;纪录片的价值与创作[J];电视研究;2000年12期
4 刘波;纪录片创作方法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5 刘颐静;纪实与艺术表现──纪录片的两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6 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7 刘通国;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8 王庆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9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王慰慈,方方;台湾纪录片创作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徐展勤;;关于纪录片影视产业市场状况的研究[A];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2009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刘伽茵;叙事链思维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D];北京电影学院;2017年
3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4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2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3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4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6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8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17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617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