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微纪录片传播——以文化传播为视角
本文选题:微纪录片 切入点:微信公众号 出处:《东岳论丛》2017年03期
【摘要】:数字化媒介传播语境下,微纪录片顺势而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取代微博和QQ成为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社交媒体,同时成为微纪录片的主要传播渠道,出现了大量专门为视频微信公众号量身打造的生活方式类微纪录片。本文从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格局和传媒生态所带来的视觉文化语境出发,聚焦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纪录片的影像表意实践,基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从文化层面分析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视觉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折射与反映。这类纪录片用镜头聚焦当代中国的多元社会与多样人生,记录大时代下形形色色的个体,致力于发现身边的美,传播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借助于微信这一社交媒体来观照一个富有时代感的“文化中国”。虽然这些微纪录片生产大多具有商品导向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对于受众有着文化濡化的作用。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media communication, microdocumentaries come into being.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Internet and the popularity of smart phones, WeChat replaced Weibo and QQ as the most widely used social media and became the main channel of dissemination of microdocumentaries.There has been a large number of video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tailored to create life style micro-documentaries.Starting from the new communication pattern in the era of mobile Internet and the visual and cultural context brought by the media ecolog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actice of video ideologies of micro-documentaries based on WeChat public platform, and based on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daily lif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flec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is visual cul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o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 cultural aspect.Such documentaries focus on the diverse societies and diverse liv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with a lens, record all kinds of individuals in the great age, devote themselves to discovering the beauty around them, and spread the life ideas and value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WeChat, a social media, is used to visualize a cultural China with a sense of the times.Although most of these microdocumentaries are commodity oriented,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y have a cultural effect on the audience.
【作者单位】: 山东艺术学院;
【分类号】:J904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选民;;文化传播与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李一凡;;新媒体促进科技文化协同创新[A];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2012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周德胜;孔宁宁;;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与推广体系的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4 胡明浩;华汝国;;档案文化传播:概念厘定、资源开掘与战略构建——以上海市为例[A];档案事业改革与创新——2013年全国青年档案工作者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潘雪;;试论文化传播对民族心理的潜导[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程斌;崔国文;聂锐新;;体育文化传播与提升国家软实力[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尉天骄;;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以网络传播为例[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8 高俊卫;;论大连城市文化传播中城市性格的偏离与重塑[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9 施歌;;编辑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和职责[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10 陈伟群;;中国鹿文化传播的探讨[A];2010中国鹿业进展[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瑛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以物质文化传播带动精神文化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宪 丁小希;文化传播需创新包装[N];人民日报;2013年
3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贾磊磊;让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互动[N];中国艺术报;2013年
4 祁述裕;文化传播要重视“卖出去”[N];人民日报;2014年
5 成向阳;从“玖球天後”看文化传播[N];山西日报;2014年
6 胡远珍;文化传播与“先进文化”[N];人民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张楠;街头,不能忽视的文化传播地[N];工人日报;2007年
8 李舫;黄河文化传播工程启动[N];人民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温庆生;维和行动中的文化传播[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李俊 许婷婷 尹慧琨;论道文化传播 促进电影创作[N];中国电影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海飞;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D];兰州大学;2008年
2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方敏;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孙玉胜;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彬彬;斯图亚特·霍尔文化传播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段永杰;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文化传播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彭宝;山东省高校桥牌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泽曦;成都唯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5 邓寒;记忆的设计[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6 尚睿;河南实景演出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D];郑州大学;2016年
7 崔栋;旅游推动文化传播的机制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8 李薇;菲律宾\峭夤⒅醒Э鬃涌翁弥泄幕ジ霭秆芯縖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9 刘雅薇;我国独立书店的发展与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卫亦芸;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背包客亚文化传播研究[D];山西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02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702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