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生命礼赞》叙事研究
本文选题:BBC + 纪录片 ; 参考:《新疆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BBC纪录片无论在拍摄题材、技术等方面都堪称是纪录片业界的典范。分别在2002年、2006年、2011年拍出了三部重量级的影片,分别是《地球无限》、《生命脉动》和《人类星球》。这之后的2014年,BBC再度推堪称经典的作品:《生命礼赞》本文运用叙事学的原理对《生命礼赞》进行文本分析。主要分析文本的叙事主题、叙事时空、叙事语言、叙事结构这几个方面。首先,文章从叙事内容和叙事主题方面进行研究,本部纪录片从小处着手,用围观来反映宏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一切生命的同视以及体现出了一种人文关怀的大主题。其次,在对本部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研究中,经过文章分析,《生命礼赞》应用了悬念引领式结构、线性戏剧结构、回环层套结构、戏剧式段落结构这几种结构建构了整影片。再次,《生命礼赞》在表现开篇、主体与结尾不同场景时所用的叙事语言有着自身的特点。第四,从叙事时空这方面分析,《生命礼赞》的叙事时间有条不紊、张弛有度,节奏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叙事空间方面则是着重分析了本部纪录片各部分各场景的镜头语言。最后,本文通过对《生命礼赞》的叙事分析,总结出我国创作此类纪录片时能够借鉴的经验,并进行了建设性思考。文章研究认为,对于《生命礼赞》可获得各方好评的原因,首先是客观的表现了自然界动物的基本状态,其次是将动物们从出生、成长、求偶、生儿育女这些看似平凡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与挣扎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无论从主题的选择、摄制或是后期剪辑中对内容的各种艺术化的处理,还是在叙事主题、结构、语言、时空方面,《生命礼赞》都可以算得上上乘佳作。
[Abstract]:BBC documentary film is the model of documentary industry in terms of subject matter, technology and so on. In 2002, 2006 and 2011, three heavyweight films were made: Earth Infinity, pulsation of Life, and Human Planet. After this, the BBC in 2014 is a classic work again: this paper uses the principle of narratology to analyze the text of "praise of Lif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narrative theme, narrative time and space, narrative language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text. First of all, the article from the narrative content and narrative theme of the study, this documentary from a small point of view to reflect the macro, expressing the awe of nature; The same view of all life and the embodiment of a major theme of humanistic care. Secondly, in the study of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is documenta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cle, the author uses the suspense leading structure, the linear drama structure, the loop layer structure and the dramatic paragraph structure to construct the whole film. Thirdly, the narrative language used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pening, the main body and the ending of the different scenes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Fourth, from the narration time and space aspect analysis, the life praise narration time methodically, Zhang Chi has the degree, the rhythm feeling manifests incisively and vividly. Narrative space is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each part of the documentary film scene lens language. Finally, through the narrative analysis of "praise of Life", this paper sums up the experience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creation of this kind of documentary in our country, and makes constructive thinking.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reasons why "praise of Life" can be praised by all sides are, first, to objectively express the basic state of animals in nature, and secondly, to bring animals from birth, growth and courtship. These seemingly ordinary processes and efforts and struggles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aring are vividly displayed. No matter from the choice of theme, the artistic processing of the content in the later editing, or the narrative theme, structure, language, time and space, the praise of Life can be regarded as a masterpiece.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9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宇鲲;对纪录片本质的再认识──兼议纪录片若干认识误区[J];电视研究;2000年08期
2 李键;从《人与熊》看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J];电视研究;2000年10期
3 孙曾田;纪录片的价值与创作[J];电视研究;2000年12期
4 刘波;纪录片创作方法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5 刘颐静;纪实与艺术表现──纪录片的两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6 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7 刘通国;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8 王庆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9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王慰慈,方方;台湾纪录片创作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讲用;;从《体育人间》看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刘伽茵;叙事链思维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D];北京电影学院;2017年
3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4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2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3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4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6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8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10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810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