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电影节与中国电影对外传播
本文选题:中国电影 + 国际电影节 ; 参考:《电影评介》2017年04期
【摘要】:正电影承载着国家形象、价值观念、精神和文化等元素,是一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溯以往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路径,无论是《黄土地》《霸王别姬》《红高粱》《菊豆》等第五代电影人拍摄的文艺片,还是《卧虎藏龙》《英雄》《功夫》《一代宗师》等票房与口碑俱佳的的武侠片,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主要“与代表性的导演相关联,与中国特色的鲜明的叙事相关联,与中国印记明显的文化符号相关联”。~([1])但是,随着中国电
[Abstract]:The film bears the elements of national image, value, spirit and culture,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ountry's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Trace back to the way that Chinese films spread to the outside world, whether they were literary and artistic films made by the fifth generation filmmakers, such as "Yellow Earth", "Farewell to the Concubine", "Red Sorghum", "Ju Bean" and so on. Or,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Hero, "Kung Fu" and other martial arts films with well-received box-office and word-of-mouth films, the spread of Chinese films to the outside "is mainly related to representative directors and to the vivid narr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tinct cultural symbols of Chinese imprint ". ([1]) but, with Chinese electricity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系;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川;;家的重建:中国电影的一种叙事策略研究[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张振华;;改革开放使中国电影焕发异彩[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屈建平;;超越初级 与强手匹敌——漫谈中国电影进入美国市场的机遇和挑战[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陈旭光;;“全球化”/“民族化”的二律背反与中国电影的选择策略[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马丁·吉泽尔曼;;探析中国电影在德国成功的因素——中国明星在国外形象的个案研究[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6 王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批判[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7 周星;;全球化空间中的中国电影生存发展和独立品格[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8 黄式宪;;从全球化视野看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崛起[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苗伟;王桂芝;;从“东方主义”角度分析西方对中国电影的选择性接受[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贾冀川;;“五四”精神与八十年代中国电影[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尹鸿;乍暖还寒:中国电影渴望升级[N];文汇报;2006年
2 韩三平;继续锻造中国电影产业化链条[N];中国电影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小宁;60亿后,中国电影何去何从?[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实习记者 贺宏丽;大学生是中国电影的未来[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5 本报社长代总编 王迎庆;在党的旗帜下繁荣发展中国电影[N];中国电影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舫;“文化折扣”阻碍中国电影远行[N];人民日报;2012年
7 袁媛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好莱坞大片来袭,,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赵葆华;坚守中国电影民族文化身份[N];文艺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李博;用数字存留中国电影的沧海桑田[N];中国艺术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张婷;《一次别离》:一次中国电影自省的机会[N];中国艺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飞;论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2 蒋俊;论中国电影精神之独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4 马潇;世纪之交中国电影趋势[D];苏州大学;2007年
5 王艳云;早期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影像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6 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7 李超;现代进程中的空间呈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高小健;重论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9 唐佳琳;新兴电影运动:30年代中国电影的现代性追求[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10 孟君;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作者表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虹;新时期中国电影里的“疯子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徐庆兰;身体文化视域下中国电影中的性别不公现象研究(1978-2015)[D];西南大学;2015年
3 王金辉;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顾家诚;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国获奖电影叙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路;我国明星跨界转型导演现象研究(2010-2015)[D];兰州大学;2016年
6 王报芬;当前中国电影档期营销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7 陆叶青;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海外传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
8 罗曼;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神怪片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9 宋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疯癫形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苏双双;钢琴音乐在中国电影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14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914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