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女性意识在当代电影文化中的传播——以第六代导演娄烨电影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01 11:08

  本文选题:娄烨 + 电影 ; 参考:《大众文艺》2016年04期


【摘要】:娄烨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颐和园》《苏州河》《春风沉醉的夜晚》等。其电影着重关注城市边缘个体人物的命运,力求以真实和自由的方式呈现人物内心的诉求,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影像特点在中国先锋电影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此选题基于女性意识以及叙事学视角的理论基础,着重研究和分析第六代导演娄烨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以及利用女性视角所传达出的自由意识,挖掘娄烨电影中的女性视角所表达出来的自由的概念,与自由意识的联系,并试图分析当代女性意识文化在电影中的传播。通过对娄烨电影中女性角色本身、女性的社会价值判断和女性的情感价值分析探索当代女性文化。除此之外,通过对娄烨影像风格的分析以及电影中女性视角与自由意识的分析探讨其在当代电影中传播的意义。
[Abstract]: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Chinese directors, Lou Ye represents "the Summer Palace > < Suzhou River > the spring wind drunken night > etc.". His film focuses on the fate of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n the edge of the city, striving to present the inner demands of the characters in a true and free way, and in the Chinese avant-garde film with its unique narrative style and imag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women's consciousness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is topic focuses on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female roles in the sixth generation director Lou Ye films and the free consciousness conveyed by the female perspective, and excavate the concept of freedom that the female perspective in the Lou Ye film shows, and the free consciousness. It tries to analyze the spread of contemporary female consciousness culture in the fil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emale role itself, the social value judgment of women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motional value of women in Lou Ye's films, the contemporary female culture is explored. In addition, the analysis of Lou Ye's image styl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female visual angle and free consciousness in the electric shadow are discussed.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n contemporary movies.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J9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光;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像话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李正光;试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像选择[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康健;;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审美特征论[J];电影评介;2008年21期

4 李烁;;梦想照进现实——第六代导演的市场探索之路[J];中国电影市场;2008年08期

5 季夫萍;;银幕绽开别样风景——论第六代导演的表现手法[J];电影文学;2008年12期

6 刘尚云;;中国第六代导演“城市边缘人”的选像透析[J];电影文学;2008年21期

7 王秀芹;;后撤的姿态——第六代导演的回归[J];电影文学;2008年21期

8 吴楠楠;;后现代意义中的“孔颜乐处”——论第六代导演自身的美学特点[J];电影文学;2008年21期

9 李正光;;第六代导演关注边缘的创作阐释[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李正光;;回顾:第六代导演与两次“七君子事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宜君;王建彦;;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汪开庆;;第六代导演的嬗变——从“文学”电影到“新闻”电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陈培湛;;对第六代导演的期望[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4 金丹元;;挑战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不同想象及其缝合——关于第五、第六代导演之比较研究[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韩婷婷;;浅述我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与创作批评[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爱明;当第六代导演走向前台[N];湖北日报;2005年

2 郑照魁;第六代导演:拒绝富贵?[N];南方日报;2006年

3 禾刀 (书评人);第六代导演的“底层”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4 商报记者 卢扬;中国第六代导演:平衡商业与艺术[N];北京商报;2012年

5 本报资深记者 邵岭;第六代导演:未及怒放,已经凋零?[N];文汇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李婷;第六代导演 跨栏文艺 撞线商业[N];文汇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悦;“言微”而“义大”的“微影展”[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石彤;蜕变:第六代导演闪亮登场[N];财经时报;2006年

9 韩浩月;《左右》:第六代导演终于温暖了一次[N];东方航空报;2008年

10 唐爱明;叙事先天不足 炒作破坏口碑[N];中国妇女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正光;“以丑为美”: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蓝启红;论第六代导演对诗意的追求[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鞠海彦;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与走向[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梁迎梅;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成长道路、审美特点及其他[D];苏州大学;2006年

4 敖丽娟;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田颖;新世纪以来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创作嬗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晨光;边缘下的建构:第六代导演作品国家形象传播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浦丽娜;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与社会变迁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8 何睿;自恋式讲述到关注现实[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郭春燕;贾樟柯与第六代导演的“平民化”审美风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毛艳;解构主义视域下第六代导演含摇滚元素作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63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963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7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