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梦的运作
本文选题:弗洛伊德 + 麦茨 ; 参考:《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弗洛伊德释梦是将梦的显意转换为隐意的过程,这个概念很直观:显意即梦境,是梦的表象,也是梦者能感知并描述出的内容隐意则是梦真正的意图和所指,也就是梦者通过梦境所传达的意识显意与隐意的关系,就如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符号学开创阶段以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为基本模式,符号学研究发生重大转折则是受麦茨研究电影的方式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影响,这两者的融合标志着第二符号学的诞生电影第二符号学关注的是人与影像的关系,它是建立在精神分析学之上,而精神分析学所探讨的是人和梦本能无意识欲望机制的关系麦茨的贡献就是将语言学精神分析学与电影符号学相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电影研究理论无论是从电影符号学的开创,还是到将精神分析学理论应用至符号学之中,,衍生出第二电影符号学,梦的运作梦的形态都贯穿于所有梦运作是显意到隐意,在电影符号学里是凝缩移置意象润饰等,精神分析学术语及理论被麦茨运用到电影符号学之中观影者与做梦者的类似电影与梦境的类似银幕等同于镜子的类似构成了电影符号学学者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理论套用于电影的基点麦茨使用想象的能指,表明了他将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方法相结合来研究电影的意图:把电影当成一种语言当成梦来进行研究电影的状态是一种醒着的活动,就如弗洛伊德所言,是有意识的幻想,醒着的白日梦研究电影的形式就如阐释梦的工作一般,梦,归属于精神分析,也同处于电影第二符号学笔者是要从源于精神分析学的梦的运作梦的状态,与电影符号学中电影的释解电影的状态的重合点——梦,谈电影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及电影第二符号学中的梦在电影中的运用此梦非彼梦,梦仅仅是一个代名词,一种运作模式一种状态一个互换名词的中介 梦是没有逻辑的,由于梦是右脑的产物造就电影的电影人的梦早已存在,电影人也逐步将梦的构造,思维融合于电影之中,造就出梦境和似梦境的情景将梦境直接搬于荧幕,现实中的符号梦境中的内容梦是电影中的现实,运用精神分析,展示出现代人焦虑郁闷的精神症候,用梦境来完成自我的定义梦与现实之间的差别或许就是对于是否符合逻辑,现实中的某一个人物某一举止某一地点都构成了一个符号,出现于梦境之中,而后被电影人罗列变换至电影之中诡异混沌迷惑反常的情景,在梦境之中被习以为常,电影利用梦,变得更为绚丽多彩电影被麦茨称之为醒着的白日梦,其实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富有逻辑的天马行空的行为,而电影之中的梦是非逻辑的右脑产物
[Abstract]:Freud's interpretation of a dream is a process of converting the meaning of a dream into an implicit one. The concept is intuitive: the meaning is the dream, the appearance of the dream, and the content the dreamer can perceive and describe is the real intention and the meaning of the dream. In other words, the dreamer convey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ciousness, meaning and implication through dreams, such as Saussure's signifier and signifier's relationship semiotics, which is based on Saussure's linguistic theory. The major turning point in semiotics research is influenced by the way Metz studies films and Freud's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The fusion of the two represents the birth of the second semiotics, and the second semiotics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image. It is based on psychoanalysis, and what psychoanalysis explore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unconscious desire mechanism of dreams. The contribution of Metz is the combination of linguistic psychoanalysis and film semiotics. To become a new film research theory, not only from the creation of film semiotics, but also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analysis theory to semiotics, the second film semiotics. The operation of dreams the form of dreams runs through all the dream operations are explicit to implicit, in the film semiotics is condensed shifting image retouching, etc. Psychoanalysis academic language and theory applied by Metz to film semiotics. Similar to movies and dreamers. Movies and dreamers are analogous to the mirror, which constitutes the film semiotics scholars will Freud and Lacan. The basic point of the set of theories used in movies, Metz, is to use imaginary signifiers, It shows his intention to study films by combining psychoanalysis with linguistic methods: to study movies as a language as a dream is a waking activity, as Freud put it, a conscious fantasy. The form of waking daydream studies is like the work of interpreting dreams. Dreams, belonging to psychoanalysis, are also in the same state that the author of the second semiotics of the film wants to start with the operational dream of a dream derived from psychoanalysis. Dream, the coincidence point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film in the film semiotics,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lm semiotics and psychoanalysis and the dream in the film second semiotics. The dream is only a synonym. A mode of operation, a state, an interchangeable noun intermediary dream is illogical. Because dreams are the product of the right brain, the dreams of filmmakers who make films already exist, and filmmakers are gradually structuring their dreams. Thinking fuses in the movie, creates the dream and the scene like the dream to move the dream directly to the screen, the realistic symbol dream content dream is the movie reality, uses the psychoanalysis, displays the modern person anxiety depressed spirit sympt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dream to define itself and reality may be that whether it is logical for a person in reality to behave in a certain place constitutes a symbol that appears in the dream. Then they were transformed by filmmakers into strange, chaotic and perverse scenes in the movies, and they were used to the dreams, and the movies used them to become more colorful and colorful, which was called a waking daydream by Metz. In fact, the movie itself is a logical act, and the dream in the film is a product of non-logical right brain.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9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洛特·布朗斯顿 ,李二仕;伦敦电影——从秘密花园到乌托邦时刻[J];世界电影;2002年04期
2 许玄,大功;试论电影的雅俗分流[J];江南论坛;2002年08期
3 张春晓;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数字电影的挑战[J];影视技术;2002年07期
4 邓天颖,张威;透视澳大利亚电影业[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洪帆;从传统到现代——任侠黑帮电影中的日本文化精神[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贾磊磊;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J];电影创作;2002年05期
7 ;电影学术书讯[J];当代电影;2003年04期
8 克莱尔·安-沃特金斯 ,陆孝修;葡语非洲电影:历史和当代的视角[J];当代电影;2003年04期
9 陆孝修;北部非洲(阿拉伯)电影今昔[J];当代电影;2003年04期
10 徐溧遥;电影,斯派克·李的娱乐场所[J];当代电影;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圣达;;电影在东南亚:发展、问题和前景[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3 丁亚平;;电影史的视界:方法与范式——兼谈人物志电影研究[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祁林;;景观电影之“景观”魅力探源[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海日寒;;新时期蒙古族电影的文化与艺术问题[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6 王准;;数字时代的电影特效创作[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3年
7 施梅轻;陈冠平;李淑英;;农村16毫米电影中间片国产化研究[A];2011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1年
8 孙绍谊;;新媒体与早期电影[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任庭义;;论电影与青年文化消费[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10 王婷;;论数字时代电影版权侵犯的内生救济——〈阿凡达〉带给电影产业的“潘多拉”[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瑞典记者 刘仲华;瑞典 让电影发扬光大民族文化[N];人民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王东;电影图书的“华丽转身”[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谢迪南;电影票房在上涨,电影图书呢[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钰添 编译;美电影图书的选题角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5 戴锦华;“学电影的孩子 告别讲义时代”[N];文汇报;2003年
6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 童刚;继承百年电影传统 谱写新的电影篇章[N];中国电影报;2006年
7 何勇海;数字电影:高票价的颠覆者[N];民营经济报;2006年
8 卫西谛;电影图书:有品位无市场[N];西部时报;2006年
9 卫西谛;大开眼戒:内地电影图书五年记[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胡嵘;奥运官方电影出征全球[N];中国电影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运冬;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 李静;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刘_";基于认知符号架构下电影深层体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侯微;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D];复旦大学;2009年
5 康尔;电影表述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6 孟岩;泰中动作电影比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7 王者凌;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抒;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邱宝林;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D];上海大学;2012年
10 冯俊锋;国民党当局在大陆时期对电影的管理与控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曼;华语“同志电影”的命运及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砚杰;中国公路电影初探[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3 黄友丽;俄语电影对白汉译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罗丽丽;论中国知青电影的流程与范式[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秀娟;电影的非线性叙事[D];兰州大学;2010年
6 姚昱;浅论战前电影检查制度下的官营与民营电影机构关系[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7 朱敏;试论我国手机电影的突围之道[D];中南大学;2010年
8 李桢;绿色之路——中国生态电影三十年(1980-2010)[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杭玫;奇幻电影:文本解读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裴培;论电影中的意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15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11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