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雄电影的城市呈现研究(2003-2012)
[Abstract]:This paper begins with Kevin Lynch, a famous urban theoris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ooses Kaohsiung films from 2003 to pres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ilm ar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omposition of Kaohsiung urban elements in these films, and to analyze the artistic techniques used in urban expression and the functional effects of urban express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Kaohsiung Harbor (including Xinguang Wharf and True Love Wharf) appeared most frequently in Kaohsiung films after 2003, followed by Love, Feijin, MRT Station and the 85th Building complex.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oncentrated elements are: landmarks and Kaohsiung films before the 1990s. The urban elements are: Xiziwan, Kaohsiung railway station, downtown color screen, container terminal, etc. This is the Kaohsiung city before the 90 s the most urb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ments. In Kaohsiung Port and the two Art zones, the "New Bay area of Asia" has been launched, from heavy industry to manufacturing to cultural creativity.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and other industries, Kaohsiung films have also shifted their focus to Kaohsiung Harbor (including the Hsinguang Wharf, True Love Wharf), MRT stations and the 85th Building, which are the elements of Kaohsiung's urban characteristics after the 21st century. This paper holds that Kaohsiung films play a strong role as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rt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Kaohsiu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ity port for sightseeing and tourism,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industry with port characteristics, the creative concept of the Kaohsiung film and its attitude towards the city. It chan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Kaohsiung and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government's film policy. Because the city of Kaohsiung was naturally influenced by the tropical seas of the south, coupl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Kaohsiung in the film shows its enthusiasm and optimism, simple, inclusive and open spiritual character and tenacious vitality.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905;J9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锐鹏;台湾的“活电影史”——《汪洋中的一条船》导演李行[J];电影评介;1986年12期
2 托马斯·艾尔萨埃瑟 ,李迅;电影史和视觉快感[J];当代电影;1988年03期
3 杨蓉蓉;;电影:请给我们生命的响应[J];电影新作;1997年04期
4 ;读者来信[J];电影评介;2003年03期
5 郭学勤;“期待视野”与林杉电影的艺术魅力[J];当代电影;2005年06期
6 ;美国“百佳电影台词”排行榜前25名(上)[J];课堂内外(初中版);2006年06期
7 夏清;;谢晋——大时代的书写者[J];语文学刊;2006年21期
8 虞吉;;“开放的电影史观念”主导的路径标识[J];当代电影;2009年04期
9 钱晓农;王冉;;记好莱坞第一电影服装指导——伊迪丝·海德[J];电影文学;2009年11期
10 崔辰;;专业化和学术化的交融 谈美国电影类学术期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小晶;;“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本、硕教学实践及其理论思考[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任庭义;;论电影与青年文化消费[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3 海日寒;;新时期蒙古族电影的文化与艺术问题[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4 贺圣达;;电影在东南亚:发展、问题和前景[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5 陈犀禾;万传法;;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年[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6 任庭义;;西部视阈中的新生代电影——新世纪十年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回顾与评析[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孙绍谊;;国族电影与影像的跨地域消费[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8 刘宇清;;“华语电影”视野中的中国电影史书写[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9 丁亚平;;电影史的视界:方法与范式——兼谈人物志电影研究[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梁振华;陈少远;;“镜城”风景:中国电影中的北京映像[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驻日本特约记者 何静;日本将开办首家电影大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何英;国产女性主义电影的类型化之路[N];中国艺术报;2010年
3 康婕;马可·贝洛奇奥(著名导演):电影更重要的是有原创性[N];中国电影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汪景然;电影“水军”:能载舟亦能覆舟?[N];中国电影报;2011年
5 吴存荣;中国电影的合肥观澜[N];巢湖日报;2011年
6 李俞洁;变化中的徐克电影江湖[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本报驻罗马记者 马赛;意大利:用3D电影盘活影院[N];光明日报;2010年
8 祁建;谁是贺岁电影蓝筹股[N];中国商报;2010年
9 高小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大有作为[N];文艺报;2011年
10 ;收藏电影史料正当时[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书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D];上海大学;2012年
2 赵慧娟;新时期文学思潮对电影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3 钟瑾;迷失在权力的漩涡[D];上海大学;2010年
4 张利;时代良知的影像表达[D];苏州大学;2011年
5 张辛;论新世纪以来的第六代电影[D];武汉大学;2012年
6 韩煜;少数民族电影与新中国的民族想象(1949-1966)[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一愚;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1896-1949)[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8 张霁月;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学;2011年
9 刘君;谁的话语空间?中国电影与公共领域的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朴成培;内蒙古电影的起源与发展[D];内蒙古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松林;城市在电影中的植入式营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宁宁;电影植入广告中的观众心理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蔡园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少数民族电影的叙事学研究(1990-1999)[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梅琳;陪都《国民公报》电影副刊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严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胡晰淼;从短片《莲花》的创作谈女性主义电影[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7 沈宝民;电影中“镜子”意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雪;华丽转身的背后[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劭昱;100:2:电影的一百年与正/反镜头[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10 曹智;我国数字化电影的美学审视[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21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22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