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新世纪华语电影预告片的传播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2 10:14
【摘要】:本文首先对电影预告片做出界定,并对其发展流变做简要梳理。文章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华语电影预告片的传播者,从电影发行方和预告片制作方两面来分析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预告片运作渐成规模的原因。第二章首先论述电影预告片的传播媒介,既包括传统型的传播媒介,又包括网络、移动电视等新型传播媒介;其次,从画面素材、结构方法、外部节奏以及明星效应四方面对华语电影预告片进行文本分析。第三章主要是电影预告片的受众分析,由于受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电影预告片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分众传播”理念也对电影预告片的类型化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四章则着重分析华语电影预告片的传播效果,在宏观上,电影预告片具有议程设置和“沉默的螺旋”两方面的作用;同时,它又通过累加的说服过程,促使观众走进影院,完成观影。在结语中则会论述当前电影预告片宣传中存在的问题。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film trailer, and briefly combs its development. The text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opagator of Chinese film trailer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the Chinese film trailers have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large scale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second chapter first discusses the media of film trailers, including the traditional media, the network, mobile television and other new media; secondly, from the picture material, structural methods, The external rhythm and star effect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inese film trailer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audience analysis of film trailers, because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are various, the film trailer can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people. On this basis, the concept of "focus communication" also has a wid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trailers.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the Chinese film trailers.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the film trailers have the functions of setting the agenda and "the spiral of sil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urges the audience to enter the cinema through the cumulative process of persuasion. Complete the viewing of the film. In the conclusion, will discuss the current film trailers propaganda problems.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905;G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罗刚;浅析采访主客体间的心理互动[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程少武;语言输出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党跃武;;从知识交流到知识管理——新知识交流论纲[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5 张次第;曹萌;;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6 杨艳珊;;伊莱休·卡茨传播思想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7 冯炜;;社会场景:传播主体的心理场[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姜红;;作为“信息”的新闻与作为“科学”的新闻学[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王军;曹宇;肖畅;;设计艺术传播的可持续发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丽;“转基因水稻”事件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帆;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特色探析[D];河北大学;2009年

3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4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鹤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吴旭东;《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琪;网络舆论被主流媒体引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65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265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8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