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影像塑造丝绸之路社会记忆研究
[Abstract]:In 1979, Japan's NHK TV station and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Station (CCTV) co-filmed the documentary "Silk Road", which showe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region along the Silk Road, and also opened the prelude to the co-produc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elevision documentaries. The silk road documentary "New Silk Road", "Silk Road, the beginning of a New Journey", "look at: silk Road New Journey" all show the ancient and modern picture of the Silk Roa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y analyzing the discourse text in the four documentari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edia dominate and construct the social memory of the Silk Road in the image. The image creates the "reappearance" and "imagination" of the historical space-time of Silk Road. The picture lens and the narrator language in the large media image not only construct the "imagination" about the ancient and modern Silk Road in the vision, but also cross the reality presentation level of the media, and lead the theme to the deeper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the 30-year discourse changes of the social memory of the Silk Road, the images of the times jointly constructed the ancient and modern proposition of the flow and blending of the Silk Road, and popularized the Silk Road under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iscourse of the Silk Road from the beginning. To construct the civilization course of Silk Road from a new individual perspective, and then to the Silk Road Community conception in the new period of economic communication, the discourse change of documentary shows the social memory of the Silk Road condensed in the media image. Its essence is about the legalization of the present social order. The Silk Road is a concept of "imaginary community" constructed by media images.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宏伟;马志红;;影像真实性的探讨[J];电影评介;2008年06期
2 黄辉;;附魅、返魅与仿魅:影像化湘西的文化逻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李井;;浅析绘画影像化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4 何丽野;;当代影像意识形态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5 郭琼;;解读《高兴》中西安城市文化符号的传播[J];青年记者;2012年08期
6 陆晔;;影像都市的建构与体验——以2010上海世博会为个案[J];新闻大学;2012年02期
7 ;论影像作为符号[J];世界电影;1988年03期
8 毛晨熙;文学影像化的世纪回眸和反思[J];福建艺术;1997年04期
9 王翔宇;;自主影像的个体意志、信息需求与产业化解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刘春;;亚洲舞蹈影像巡礼[J];舞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钱刚;;浮光掠影间的穿梭——读阿毛《影像的火车》[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陆晔;;影像都市的建构与体验——以2010上海世博会为个案(大纲)[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3 林宏婍;灻莉婷;;「媻身圫」,服堓Ru作的假面告白—透怤影像哰[鎶炓獾氖址ú僮鹘槿胱晕覀服堓之晸[A];2011实践大学设计学院国际设计研讨会——设计·养·乐·多论文集[C];2011年
4 郑金龙;李昊;党军红;宫辉;张美荣;韩述;李民;;提高影像化病案信息检索服务质量探讨[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建昆;致公党中央借助央视技术将提案影像化[N];科技日报;2009年
2 中国唱片总公司总经理 赵大新;建设国家音乐版库影像化工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3 周净;提案影像化:直观生动[N];消费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胡劲华;董朝晖:文学影像化的批量生产[N];财经时报;2006年
5 早报记者 石剑峰;“影像与文学是邻居,,一个大门自由进出”[N];东方早报;2012年
6 徐健;一份影像化的创作手记[N];文艺报;2012年
7 章红雨;图书嫁接影像能否开启营销之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8 本报资深记者 邵岭;影像深度与思想深度可否得兼[N];文汇报;2012年
9 记者 徐佳;文学经典的影像注脚[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10 张建珍;现实世界的表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连颖;影像与真实[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3 孙承健;论影像表意及其接受与情绪的关系[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王镇富;影像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静;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参与式影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晓东;试论视像与图像的情感表述[D];吉林艺术学院;2015年
3 靳羽晨;浅析影像化时代对中国油画未来发展的影响[D];沈阳大学;2016年
4 姚亚敏;以情感体验为导向的傩文化互动影像装置设计[D];湖南大学;2016年
5 刘雅;媒介影像塑造丝绸之路社会记忆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6年
6 刘敬;影像书写的赋形思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宝;论中国当代DV影像的多元化表达及其现实意义[D];重庆大学;2011年
8 李华;参与式影像在中国的发展与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9 于洁;自媒体影像的视觉表达与功能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
10 谢靖;影像阅读:读图时代语文教育的新亮点[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30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43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