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中国崛起与文化本真性:当代华语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

发布时间:2019-03-28 12:34
【摘要】:感受主体与当下存在的想象关系,需要借助对往昔的建构。面对深度全球化、数字媒介化时代的人事全非,当代华语电影及其相关批评同样分享了这一思想原则。不约而同地努力追寻一个真实的、未被污染的、非拟像的"血肉中国"主体,作为民族文化再出发的原初起点,成为"中国崛起"时代华语电影构建国家形象的主要策略。然而,这个过程暗含着一个自反的权力运作过程:通过将旧事物排斥、放逐出某个共同体,以达到刻意遗忘历史,找到一个纯粹当下的目的;但只有已经存在的事物才能够被陌生化为"真实"的新起点,那么这里的"真实"就只能是一个幻象,因为它早已被历史因果律所消解,从来都无法独立于被刻意遗忘的历史而生成。
[Abstract]:The imagi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eling subject and the present existence needs to be constructed with the help of the past. In the face of deep globalization and digital media,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s and their related criticism share this thought principle. Trying to pursue a real, unpolluted, unimitative "flesh and flesh China" subject, as the original starting point of national culture re-departure, has become the main strategy to construct the national image of the Chinese-speaking films in the era of "China's rise" as the origin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re-departure of national culture. However, this process implies a reflexive process of power operation: by rejecting the old things and banishing them out of a community, to deliberately forget history and find a purely present purpose; But only existing things can be defamiliarized as a new starting point of "reality," then "reality" here can only be an illusion, because it has long been dispelled by the law of historical cause and effect. It can never be generated independently of a history that has been deliberately forgotten.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游记中的亚洲形象研究”(项目编号:15BWW011) 2015年福建省教育厅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近代早期欧洲的亚洲知识状况研究”
【分类号】:J9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迈;秦立彦;;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的新视野[J];电影艺术;2007年03期

2 张智华;;华语电影中的“大片”现象评析[J];中国电影市场;2008年10期

3 颜纯钧;;性问题、性角色、性场面 华语电影的新景观[J];电影艺术;2008年05期

4 黄式宪;;华语电影:世纪性文化整合及其当下的现代性抉择——兼论21世纪初全球化与本土化之抗衡及其必然的历史走势[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虎维尧;;华语电影与主流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黄式宪;;华语电影:世纪性文化整合及其现代性抉择[J];艺术评论;2010年08期

7 郑焕钊;;“世界华语电影:诗学·文化·产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10年09期

8 沈鲁;;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品牌的观念、内容与渠道建设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9 聂伟;;构建华语电影研究共同体——“华语电影工业:历史、当代与方法”国际学术会议述评[J];电影艺术;2011年05期

10 王艳云;;把握电影新机遇,聚焦研究新方法——“华语电影工业:历史、当代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电影新作;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郭越;;台湾“新电影”对华语电影的主要贡献[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宇清;;“华语电影”视野中的中国电影史书写[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陈旭光;;悖论与选择——“全球化”语境中华语电影现代化/民族化问题之省思[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4 黄式宪;;与世界对话:华语电影跨界的历史性荣耀与当下生存焦虑[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5 陈林侠;;论当下华语大片的文化消费及其意义[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孔莉萍;操办英国国际华语电影节的太原女孩[N];太原日报;2010年

2 王一川 第九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华语电影三义及相关问题[N];中国艺术报;2011年

3 苗春;华语电影期待新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赵卫防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华语电影:语言之外的内在统一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毛俊玉;做强华语电影 需整合全球资源[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全国政协委员 王兴东;华语电影力量将在世界独树一帜[N];中国艺术报;2013年

7 许波;“歌武片”开拓华语电影新类型[N];中国艺术报;2013年

8 记者 陈朝霞;华语电影工业后期制作“航母”诞生[N];宁波日报;2013年

9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万像电影节升级为欧洲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N];北京商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王庆凯;海峡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在瓮安揭晓[N];黔南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邵雯艳;华语电影与中国戏曲[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陈辉;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之现代性与文化认同[D];苏州大学;2009年

3 边静;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话语[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4 徐文明;论华语电影中的清代历史表述、想象与意义生产[D];上海大学;2010年

5 周营;新时期以来华语电影中的反面人物形象类型及其流变[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修扬;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国际影响概况及文化探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2 刘梦洁;奇观性与两极化[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燕;新时期以来华语电影中的复仇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悦;重造华人身份[D];复旦大学;2014年

5 刘四芳;华语电影与跨文化传播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刘蔚然;华语电影两岸票房差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卫姚伊;新传播背景下内地华语电影市场“烂片大卖”现象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8 韩帮文;论华语电影的命名逻辑[D];暨南大学;2010年

9 李俊;2000年以来华语电影的国际传播和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10 海晓虹;近五年华语电影的传播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48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448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3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