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从美学视角看贾樟柯电影的坚守与转变

发布时间:2021-07-31 23:59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一员,拥有独特的美学视角,他以故乡为起点,不断地出走和回归。影片始终坚持纪实美学,将镜头对准自己的故乡,记录底层边缘人物的生存境况,用自己独特的“看”的方式演绎故乡的风土人情,实现乡愁乌托邦的审美化表达。之后贾樟柯在创作中慢慢转型,更加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展现出暴力美学的一面,增强影片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并加入现代化元素,注重异托邦空间的呈现。贾樟柯关注当下的现实社会,在当代语境中书写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他以自己的个体经验为我们呈现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化进程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现实境遇。本文绪论就贾樟柯电影美学特质与转变的选题来源和研究目的以及研究现状进行相关论述;第一章对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特质进行阐释,主要从追求纪实美学、坚持底层叙事和乡愁乌托邦的审美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论述贾樟柯电影的美学转变,从暴力美学的展现、艺术电影商业化、异托邦的呈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探讨贾樟柯电影的美学价值,从中国经验的书写、中国审美现代性的表达、艺术商业化的审美追求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贾樟柯通过个体经验记录山西县城的人与物,描绘底层小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的艰...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特质
    第一节 追求纪实美学
        一、纪实美学
        二、纪实美学的体现
        三、纪实中的诗意
    第二节 坚持底层叙事
        一、底层叙事
        二、底层群众的生存境况
        三、底层叙事的着眼点
    第三节 乡愁乌托邦的审美表达
        一、何为乡愁
        二、何为乌托邦
        三、乡愁乌托邦的审美表
第二章 贾樟柯电影的美学转变
    第一节 暴力美学的呈现
        一、暴力美学概况
        二、暴力美学的符号化
        三、暴力美学与传统文化
    第二节 艺术电影商业化
        一、使用职业演员
        二、现代元素的引入
        三、增强故事性
    第三节 异托邦的呈现
        一、阐释异托邦
        二、“他者”的物质空间
        三、精神空间的展现
第三章 贾樟柯电影的美学价值
    第一节 中国经验的书写
    第二节 电影审美现代性的追求
    第三节 艺术商业化的审美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底层情怀到底层叙事——在中国文化的整体环境中考察当代中国独立纪录片[J]. 王庆福.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8(03)
[2]乡愁乌托邦: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情感结构[J]. 古世仓,桂尽贤.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3]《八月》与乡愁乌托邦[J]. 惠恭健,焦竞.  东方艺术. 2018(12)
[4]贾樟柯电影叙事时空变革[J]. 段文英.  电影文学. 2018(12)
[5]革命与乡愁:文化记忆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J]. 王杰,何艳珊.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8(03)
[6]贾樟柯:底层现实的持续书写与精神反思[J]. 程奇芳.  电影评介. 2018(06)
[7]声像蒙太奇:多重语境中的审美形式及其意义——以电影《城南旧事》《老炮儿》和《路边野餐》的美学分析为例[J]. 周晓燕,王杰.  探索与争鸣. 2018(02)
[8]论电影《乘风破浪》中乡愁乌托邦的建构[J]. 平方园.  电影文学. 2018(01)
[9]当代语境下戏剧中的“乡愁”美学意蕴——以现代戏《丹水情深》为例[J]. 楚惬.  当代戏剧. 2017(06)
[10]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J]. 章伟文.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7(03)

硕士论文
[1]“乡愁乌托邦”的影像化表达[D]. 黄筱茜.浙江大学 2018
[2]贾樟柯电影叙事研究[D]. 徐琦.湖南科技大学 2017
[3]伤城、消费之都、异托邦[D]. 李潇潇.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2016
[4]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特征[D]. 周爱华.山东师范大学 2009
[5]艺术的自律与人的解放[D]. 孔翔鸿.曲阜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14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314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f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