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域下《哈利·波特》系列魔幻电影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1 22:46
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所归纳总结的精神分析理论为精神层面的学习做出了巨大贡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治疗的方法,而是更全面的延伸至心理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领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意识与潜意识的理论基础之下,系统的阐述“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以愿望满足机制为主的梦的理论以及性本能理论中的生本能与死亡本能等,此外还有唯乐主义原则、病态人性分析、性学三论等基础理论架构,不断丰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原理建构。并为以后的拉康镜像理论与麦茨第二符号学做出了理论导向和研究基础。电影艺术,虽然年轻,但电影的主题就是精神的传递和愿望的建筑,因此电影早以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上升为指导思想。《哈利·波特》系列魔幻电影作为当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魔幻电影之一,由克里斯·哥伦布、阿方索·卡隆、迈克·内威尔、大卫·耶茨四位著名的导演分别拍摄,每部电影在自身故事情节之上也融入了不同导演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这也是《哈利·波特》系列魔幻电影的优势看点之一。虽由多名导演共同完成,但其独特的魅力并未因风格的变化而消淡,归根到底就是心理与精神实质的统一,电影主题...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导演简介及《哈利·波特》魔幻电影概述
第一章 潜意识与《哈利·波特》电影魔幻主题的表达
第一节 潜意识外化的精神世界塑造
一、前意识、潜意识与有意识
二、潜意识下精神世界的塑造
第二节 “魔幻主义”的母题表达
一、爱的母题表达
二、英雄的母题表达
三、死亡的母题表达
第二章 人格理论与《哈利·波特》电影叙事要素的建立
第一节 人格结构理论对电影人物形象的初步构成
一、本我—压抑下的原始生命
二、自我—理性化的本能意识
三、超我—道德化的自我表达
第二节 人格动力理论对电影故事情节的潜在推动
一、压抑“本我”设置悬念
二、自我的现实求同引导叙事
三、反能量作用发泄制造矛盾
第三节 人格发展理论对人性的心理叙事动机挖掘
一、求同机制迫使人性驱向
二、移置机制促进人性升华
第三章 梦的理论与《哈利·波特》电影叙事创作表达
第一节 梦与魔幻电影叙事形式的共同特性
一、拥有精神层面对等
二、需求物质环境相似
三、设置愿望满足机制
第二节 梦的工作解释电影叙事创作原理
一、凝缩与电影的压缩叙事
二、移置与电影隐意表达
三、意象与电影视像转化
四、润饰与电影故事塑造
第三节 梦的隐意揭示电影隐喻叙事特点表达
第四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在魔幻电影中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精神层面剖析电影“乌托邦”的叙事价值
一、导演的“白日梦”造就个性化叙事
二、“自我”压抑魔法臆想造就真实情节结构
第二节 精神分析对电影艺术受众的心理价值
一、受众与电影的梦幻性
二、受众受性本能驱使
第三节 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理论的演进价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哈利·波特》:从文学到电影[J]. 董璐. 电影文学. 2017(21)
[2]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看希区柯克作品[J]. 林悦. 电影文学. 2017(06)
[3]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在现代中国的批评实践论略[J]. 危磊. 南方文坛. 2014(03)
[4]浅析精神分析批评的局限性[J]. 张雪. 神州. 2012(32)
[5]浅谈《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里主角的本我、自我与超我[J]. 侯嘉媚,葛咏. 电影评介. 2012(19)
[6]解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电影创作意识——以影片《爱德华大夫》、《沉默的羔羊》为例[J]. 关冬霞. 电影评介. 2012(02)
[7]作为电影修辞的“凝缩”与“移置”——兼论麦茨电影符号学的精神分析语义学基础[J]. 程波,辛铁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8]大卫·耶茨:从“菜鸟”到“黑暗使者”[J]. 苗渲明. 大众电影. 2011(20)
[9]《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死亡主题探索[J]. 刘艳.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0(09)
[10]从“替代性满足”看个体对大众传媒的精神性依赖[J]. 王怀春.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0(04)
博士论文
[1]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D]. 杜瑞华.苏州大学 2008
[2]精神分析与电影[D]. 曹海峰.上海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符号学研究[D]. 马继超.山东大学 2017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视域下的希区柯克电影研究[D]. 王松慧.四川师范大学 2015
[3]新世纪好莱坞魔幻电影中女巫形象的建构[D]. 扈亚蕾.陕西师范大学 2015
[4]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大卫·林奇电影研究[D]. 王亚静.山东师范大学 2015
[5]电影与梦的运作[D]. 张玉颜.上海师范大学 2014
[6]解码《哈利·波特》小说中死亡隐喻的意义[D]. 赵倩.河北师范大学 2013
[7]魔幻电影的叙事学分析[D]. 李文月.云南师范大学 2013
[8]以魔幻现实主义解读童话《哈利波特》[D]. 赵阳.辽宁大学 2013
[9]结合两希文化解析《哈利波特》中的人物刻画[D]. 杨惠琳.辽宁大学 2012
[10]神话思维下好莱坞魔幻电影的“家园”意识[D]. 赵曦.陕西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16380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导演简介及《哈利·波特》魔幻电影概述
第一章 潜意识与《哈利·波特》电影魔幻主题的表达
第一节 潜意识外化的精神世界塑造
一、前意识、潜意识与有意识
二、潜意识下精神世界的塑造
第二节 “魔幻主义”的母题表达
一、爱的母题表达
二、英雄的母题表达
三、死亡的母题表达
第二章 人格理论与《哈利·波特》电影叙事要素的建立
第一节 人格结构理论对电影人物形象的初步构成
一、本我—压抑下的原始生命
二、自我—理性化的本能意识
三、超我—道德化的自我表达
第二节 人格动力理论对电影故事情节的潜在推动
一、压抑“本我”设置悬念
二、自我的现实求同引导叙事
三、反能量作用发泄制造矛盾
第三节 人格发展理论对人性的心理叙事动机挖掘
一、求同机制迫使人性驱向
二、移置机制促进人性升华
第三章 梦的理论与《哈利·波特》电影叙事创作表达
第一节 梦与魔幻电影叙事形式的共同特性
一、拥有精神层面对等
二、需求物质环境相似
三、设置愿望满足机制
第二节 梦的工作解释电影叙事创作原理
一、凝缩与电影的压缩叙事
二、移置与电影隐意表达
三、意象与电影视像转化
四、润饰与电影故事塑造
第三节 梦的隐意揭示电影隐喻叙事特点表达
第四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在魔幻电影中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精神层面剖析电影“乌托邦”的叙事价值
一、导演的“白日梦”造就个性化叙事
二、“自我”压抑魔法臆想造就真实情节结构
第二节 精神分析对电影艺术受众的心理价值
一、受众与电影的梦幻性
二、受众受性本能驱使
第三节 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理论的演进价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哈利·波特》:从文学到电影[J]. 董璐. 电影文学. 2017(21)
[2]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看希区柯克作品[J]. 林悦. 电影文学. 2017(06)
[3]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在现代中国的批评实践论略[J]. 危磊. 南方文坛. 2014(03)
[4]浅析精神分析批评的局限性[J]. 张雪. 神州. 2012(32)
[5]浅谈《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里主角的本我、自我与超我[J]. 侯嘉媚,葛咏. 电影评介. 2012(19)
[6]解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电影创作意识——以影片《爱德华大夫》、《沉默的羔羊》为例[J]. 关冬霞. 电影评介. 2012(02)
[7]作为电影修辞的“凝缩”与“移置”——兼论麦茨电影符号学的精神分析语义学基础[J]. 程波,辛铁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8]大卫·耶茨:从“菜鸟”到“黑暗使者”[J]. 苗渲明. 大众电影. 2011(20)
[9]《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死亡主题探索[J]. 刘艳.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0(09)
[10]从“替代性满足”看个体对大众传媒的精神性依赖[J]. 王怀春.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0(04)
博士论文
[1]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D]. 杜瑞华.苏州大学 2008
[2]精神分析与电影[D]. 曹海峰.上海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符号学研究[D]. 马继超.山东大学 2017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视域下的希区柯克电影研究[D]. 王松慧.四川师范大学 2015
[3]新世纪好莱坞魔幻电影中女巫形象的建构[D]. 扈亚蕾.陕西师范大学 2015
[4]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大卫·林奇电影研究[D]. 王亚静.山东师范大学 2015
[5]电影与梦的运作[D]. 张玉颜.上海师范大学 2014
[6]解码《哈利·波特》小说中死亡隐喻的意义[D]. 赵倩.河北师范大学 2013
[7]魔幻电影的叙事学分析[D]. 李文月.云南师范大学 2013
[8]以魔幻现实主义解读童话《哈利波特》[D]. 赵阳.辽宁大学 2013
[9]结合两希文化解析《哈利波特》中的人物刻画[D]. 杨惠琳.辽宁大学 2012
[10]神话思维下好莱坞魔幻电影的“家园”意识[D]. 赵曦.陕西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16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316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