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类纪录片《寻梦中国》的创作阐释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类纪录片《寻梦中国》的创作阐释
【摘要】:鉴于目前国内对于跨文化纪录片并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本文中所提到的跨文化纪录片,其内涵主要界定为:“所表现的主体人物或主体环境(对象文化)与制作者所设定的目标观众(目标文化)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的纪录片。”从跨文化纪录片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经典案例来看,由于受到文化差异维度的制约,跨文化纪录片在传播时被大打折扣,这其中的文化差异维度主要包括语言、历史与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差异等等。跨文化纪录片《寻梦中国》是以中罗建交六十五周年为契机拍摄,讲述了6个罗马尼亚人在中国的不同城市长期生活、学习、工作的故事,呈现了他们作为普通民众的缤纷梦想。跨文化纪录片《寻梦中国》系列共六集,历时拍摄11个月,包括《奔梦路上》、《北京放歌》、《书写梦想》、《与梦同行》、《筑梦上海》、《爱在苏州》,其中包含了体育明星、歌手、曲艺爱好者、公益爱好者、时尚资讯师和书法学博士。从不同职业、不同城市、不同领域选取的6名罗马尼亚人颇具代表性,其中既有体育、音乐、公益事业等世界范围内共通的文化意义空间,又有对于中国民族特色的凝聚力与吸引力表达,比如相声、书法。在文化差异维度中求同存异、向海内外受众展现一个生机勃勃、包容接纳的多元化中国、传播“中国梦”的正能量……这些正是《寻梦中国》创作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本纪录片在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播出。此设计说明以本人亲自参与的跨文化纪录片《寻梦中国》为论述对象,对该片的制作方法和理论依据做出了说明。从前期调研到中期拍摄,再到后期剪辑,详细说明了每一步制作的要点,并结合当下同类题材的创作优点,力图使跨文化纪录片《寻梦中国》有一定的价值和深度。在本片的制作中,本人参与了前期拍摄场地走访、中罗资料搜集、中期采访拍摄、后期剪辑等主要制作过程,承担了一些重要的编剧、拍摄、导演助理等工作,所做出的成果得到了剧组领导的肯定,同时也按学校的规定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从中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 纪录片 寻梦中国 创作阐述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5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跨文化纪录片的概念解读10
- 1.2 文献综述10-12
- 1.3 本作品的项目依托与主要内容12-14
- 1.3.1 项目依托12-13
- 1.3.2 本片主要内容13-14
- 1.4 工作流程14-17
- 1.4.1 前期准备阶段14-15
- 1.4.2 中期拍摄阶段15
- 1.4.3 后期剪辑合成阶段15
- 1.4.4 送审播出15-17
- 第二章 纪录片《寻梦中国》前期调研与主人公确立17-22
- 2.1 纪录片《寻梦中国》的主题确立17
- 2.1.1 成立拍摄团队17
- 2.1.2 主题确立17
- 2.2 六位主人公的确立17-19
- 2.3 分镜头脚本的撰写19-22
- 第三章 纪录片《寻梦中国》中期拍摄22-46
- 3.1 设备的选取22-25
- 3.1.1 摄像机选取22-23
- 3.1.2 录音设备选取23
- 3.1.3 辅助设备选取23-25
- 3.2 人物采访25-36
- 3.2.1 采访场地选取,营造良好气氛25
- 3.2.2 了解采访对象,设置问题25
- 3.2.3 人物采访部分内容25-27
- 3.2.4 主人公同期采访——以《北京放歌》为例27-36
- 3.3 人物采访镜头的拍摄36-42
- 3.3.1 构图38-39
- 3.3.2 拍摄角度的选择39-42
- 3.4 本片中长镜头的拍摄于运用42
- 3.5 本片中空镜头的拍摄与运用42-43
- 3.6 本片中声音的录制与运用43-46
- 3.6.1 人声——真实的同期声43-44
- 3.6.2 音响——多元化呈现44-45
- 3.6.3 音乐——锦上添花45-46
- 第四章 纪录片《寻梦中国》的后期剪辑与合成46-60
- 4.1 素材可用性分析与选取46-49
- 4.1.1 视频素材的整理47-49
- 4.1.2 采访稿件的整理49
- 4.2 剪辑大纲的形成49-50
- 4.3 纪录片的初编50-51
- 4.4 精剪51-58
- 4.4.1 画面剪辑点的确立51-52
- 4.4.2 镜头画面的组接52
- 4.4.3 镜头画面的连贯性52-53
- 4.4.4 纪录片的剪辑节奏53-55
- 4.4.5 景别的选择55-58
- 4.5 成片输出58-60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0-64
- 5.1 纪录片《寻梦中国》的社会意义60
- 5.2 纪录片《寻梦中国》的政治意义60-61
- 5.3 创作阐述61-64
- 致谢64-66
- 参考文献66-70
- 附录A:项目参与证明70-72
- 附录B:部分纪录片剪辑脚本72-86
- 附录C:六位主人公罗文介绍86-88
- 附录D: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目录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键;从《人与熊》看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J];电视研究;2000年10期
2 孙曾田;纪录片的价值与创作[J];电视研究;2000年12期
3 刘波;纪录片创作方法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4 刘颐静;纪实与艺术表现──纪录片的两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5 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6 刘通国;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7 王庆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8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王慰慈,方方;台湾纪录片创作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刘宇鲲;对纪录片本质的再认识──兼议纪录片创作中若干认识误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讲用;;从《体育人间》看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2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3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4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6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8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85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785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