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地理学视域下“长江”在央视大型纪录片中的呈现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23:38
本文关键词:媒介地理学视域下“长江”在央视大型纪录片中的呈现史研究
【摘要】: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全长6397公里,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纵观历史,似乎任何一个民族的起源与发展都离不开一条大河的孕育。对中国人来说,长江与黄河同为中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在这里生息,中华文明在这里孕育;对于纪录片来说,“长江”题材更是早在1952年便开始不断出现,尤其是在央视大型纪录片当中。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纪录片当中,长江有着怎样的呈现?本文结合媒介地理学的相关概念以及空间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在“长江”呈现史的“变与不变”中追寻“长江”背后所蕴藏的民族心路与时代隐喻。第一章是对于本文的研究背景、现状、意义以及基本研究问题和方法的阐释。第二章则是针对长江及长江题材纪录片的概说,通过历史学以及地理学两个意义纬度来阐释长江本体,通过“长江”母体与子体纪录片的两种分野对央视长江题材纪录片进行概述。第三章则是对媒介地理学中基本概念的解读,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其中,按照媒介地理学的观点,长江作为空间呈现,又分为物质实体层面的“再现”以及精神建构层面的“表现”,这是本文的基本思维方式;长江作为景观呈现,又可以分为1983年《话说长江》万人空巷的媒介外景观以及2006年《再说长江》沧桑巨变的媒介内景观。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是对“长江”在央视纪录片中呈现沿革的历史梳理,从1952央视新影制片厂生产的第一部“长江”题材纪录片《荆江分洪》开始,本文依据“长江”在不同时期的呈现特点,将60余年的长江呈现史划分成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52~1965)中“亢奋不安”的长江,第二阶段是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7)中被“政治捆绑”的长江,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激情澎湃”的长江,第四阶段是经济建设时期(1991~2000)“抗议怒吼”的长江,第五阶段是新世纪新时期(2001~2010)“历史巨变”的长江,第六阶段是大众文化起兴时期(2011至今)作为“游记线索”的长江。在每个阶段中,本文着重阐释的内容有:阶段的时间节点,包括时代背景以及纪录片创作背景、代表作品中的空间分析,包括实体的再现层面、精神的表现层面以及对于作品内部视听手法运用的分析与对比。本文的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本研究认为,长江在央视纪录片的呈现史中发生了一系列“变与不变”,不同时期的“长江”都带有时代的印记,长江呈现史是中华民族在不同特殊历史时期心路历程的表征;央视纪录片中不断出现的不同面貌的“长江”,被中国人当下的道路探索与文化自信等困扰所唤醒、所激活。
【关键词】:长江 央视大型纪录片 呈现史 媒介地理学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5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一、研究背景10-12
- (一)理论背景10-11
- (二)现实背景11-12
- 二、研究问题12
- 三、研究现状12-15
- (一)媒介地理学研究现状12-14
- (二)长江题材纪录片研究现状14-15
-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15-16
- (一)研究目的15
- (二)研究方法15-16
- 五、研究意义16-18
- (一)理论意义:媒介地理学在纪录片研究中的有益尝试16
- (二)现实意义:在“长江”呈现史中探究民族心路历程16-18
- 第二章 长江及长江题材纪录片概述18-20
- 一、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概述18-19
- (一)广阔的延展面——地理学意义中的长江18
- (二)悠久的纵深感——历史学意义中的长江18-19
- 二、“长江”母体与“长江”子体纪录片的分类19
- 三、基于本文的分类法对长江题材纪录片的概述19-20
- (一)“长江”母体的纪录片概述19
- (二)“长江”子体的纪录片概述19-20
- 第三章 央视大型纪录片中“长江”呈现的空间与景观20-24
- 一、媒介地理学的基本学科概念与“长江”的纪录片呈现20-22
- (一)基本概念:空间、时间、地方与景观20-21
- (二)空间:纪录片传播环境中的材料21
- (三)景观:纪录片媒介对地理的呈现21-22
- 二、空间的两种属性之于纪录片中的“长江”呈现22
- (一)物质实体层面上的“长江”再现22
- (二)精神建构层面上的“长江”表现22
- 三、央视纪录片内部与外部的“长江”景观22-24
- (一)媒介外景观:1983 年《话说长江》的万人空巷22-23
- (二)媒介内景观:2006 年《再说长江》的沧桑巨变23-24
- 第四章 “长江”在央视纪录片中的演变沿革24-41
- 一、1952~1965 年: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亢奋不安”的长江24-26
- (一)时间起点:《荆江分洪》(1952)的出现24
- (二)时间节点:中共八大召开(1956)与“大跃进”(1958)24-25
- (三)时代“亢奋”与纪录片中长江“不安”的同奏25-26
- 二、1966~1977 年:十年文革时期“政治捆绑”的长江26-28
- (一)减产:十年一部《南京长江大桥》(1969)26
- (二)地理:“长江天堑”的险要地势与地理阻隔26
- (三)异化:《南京长江大桥》中被“政治捆绑”的长江26-28
- 三、1978~1983 年:改革开放初期“激情澎湃”的长江28-30
- (一)“长江”母体纪录片:《话说长江》(1983)28
- (二)“长江”子体纪录片:“葛洲坝”题材28-29
- (三)时间节点: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的“双新”29
- (四)空间分析:《话说长江》中的空间“再现”与“表现”29-30
- 四、1984~2005 年:二十年间“一声怒吼”的长江30-33
- (一)时间节点:1998 年长江特大洪水爆发30-31
- (二)地理突变:《挥师三江》(1998)中“抗议怒吼”的长江31-33
- (三)人、地理与媒介:长江责难与考验的思辩33
- 五、2006~2010 年:新世纪新时期“历史巨变”的长江33-37
- (一)“长江”母体纪录片:《再说长江》(2006)33
- (二)“长江”子体纪录片:“三峡”题材33-34
- (三)时间节点: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的“更新”34
- (四)空间分析:《再说长江》中的“空间-景观”转向34-37
- 六、2011 年至今:大众文化兴起时期作为“游记线索”的长江37-41
- (一)大众文化中“纪录”与“娱乐”之间的相互渗透37
- (二)空间分析:《江河万里行》(2014)作为“游记线索”的长江37-39
- (三)大众文化渗入:《江河万里行》(2014)中人与水的融合39-41
- 第五章 “长江”呈现史中的“变与不变”及其时代隐喻41-47
- 一、“长江”呈现史中的“变”41-43
- (一)媒介内的“变”:技术手段与创作观念之“变”41
- (二)媒介外的“变”:长江发展与电视受众之“变”41-43
- 二、“长江”呈现史中的“不变”43-44
- (一)媒介内的“不变”:以地理为呈现材料的思维方式之“不变”43
- (二)媒介外的“不变”:生生不息奔流中母亲河的隐喻之“不变”43-44
- 三、“长江”在央视大型纪录片呈现史中的时代隐喻44-47
- (一)“长江”呈现史凝结着国人的心路历程44-45
- (二)“长江”呈现史隐含着国家的道路抉择45
- (三)“长江”呈现史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自信45-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1
- 后记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小丽;;变之魅力——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看国产纪录片的风格演变[J];当代电视;2006年11期
2 方玲玲;;媒介地理:文化图景的媒介再现[J];东南传播;2008年06期
3 陈小娟;;浅析央视纪录片《大三峡》的艺术特色[J];新闻界;2010年02期
4 王启超;;从媒介地理学的角度关照我国纪录片的发展[J];现代视听;2011年01期
5 蔡天然;;中国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及艺术表现手法的变革——基于《话说长江》与《远方的家》的对比[J];宿州学院学报;2014年10期
6 王国凤;;耕耘在媒介与地理的融合地带——读《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王迎迎;;人文地理纪录片借力地方旅游发展市场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玲玲;媒介之城[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滕露璐;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进;《远方的家》系列纪录片中的城市意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胡佃鹏;对纪录片栏目《远方的家》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14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914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