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应要为文化产业的创新作贡献
本文选题:colleges 切入点:and 出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鹏城五月,多彩缤纷。群贤毕至,荔园飘香。来自国内外高校文化产业研究界、实业界的30多名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齐聚深圳大学,共同探讨新世纪高校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成为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大学分会场一道独特的学术风景。深圳大学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是文博会目前30个分会场中唯一设在高校的分会场。近年来,深圳大学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全校有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300多人,开设了美术、设计、建筑、广告、动漫、音乐、表演艺术等多个专业,积极推进各类原创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开发。以"学术.高端.原创"为特色,以"创新.创意.创业"为定位,深圳大学的文化产业已逐步形成由美术部落、设计部落、传媒部落、建筑部落、演艺部落、影视部落等为主体的创意集群。去年深圳大学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院,一年来,研究院先后承担了省市一批项目,举办了多次论坛、演讲活动,申报获得了深圳市文化产业教学与培训基地,目前正协同相关学院积极建设文化产业管理的硕士方向及本科专业,并全力打造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科研创新平台",力争在华南地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版图上占有重要一席。今年文博会期间,深圳大学分会场举办了以"创新.创意.创业:高校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论坛,集中研讨新世纪以来国内外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发展路向,特别是就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应该说,这既是一个理论话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及深圳市打造"文化产业龙头大市"等战略举措的实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创新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怎样看待高校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高校应该如何为文化产业的创新作出贡献,如何培养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如何推动文化产业与大学生创业的结合,如何走出富有校本特色的文化产业和学科发展之路,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并非一朝一夕,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交流与对话,必将为推动我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宝贵启示。我们整理出部分专家的发言,刊发于此,以飨读者,同时也期望聆听更多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新见解。
[Abstract]:In May, more than 30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ies gathered at Shenzhen University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century. The 6th China (Shenzhe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Expo Fair Shenzhen University is a unique academic landscape. Shenzhen University is rich in cultural industry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Shenzhen University has actively promote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whole university has related disciplines related to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More than 300 professional teachers have set up art, design, architecture, advertising, animation, music, performing art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actively promote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ll kinds of original outstanding works of art, with "academic, high-end. Original" as a feature, With "Innovation,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its orientation, the cultural industry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by art tribes, design tribes, media tribes, architectural tribes, performing arts tribes. Last year, Shenzhen University set up a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In the past year, the institute has undertaken a number of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projects, held many forums, and delivered speeches. The applicant has obtained the Shenzhen cultural industry teaching and training base, and is working with the relevant colleges to build the master's degree and undergraduate major in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And make every effort to create a "cultural industry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latform"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strive to occupy an important sea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disciplines in South China. During this year's Cultural Expo, Shenzhen University held an academic forum with the theme of "Innovation, creativity, entrepreneurship: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ocus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the new century. In particular, extensive and in-depth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should be said that this is both a theoretical topic. It is also a practical propositio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Plan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strategic measures a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ally strong province"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 creation of a "leading city in cultural industry" in Shenzhen,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How to treat the statu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ies, how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innov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how to train talents of innovative cultural industries, How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how to walk out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discipline with school-based characteristics, these problems may not be solved overnight, but the exchange and dialogue between academia and industry, It will provide valuable inspiration for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We have sorted out some of the speeches of experts and published them in order to provide dinner to the readers and hope to listen to the new opinions of more scholars on this issue at the same time.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党委;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
【分类号】:G124-4;G6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述卓;;高校理应要为文化产业的创新作贡献[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魏鹏举;;基于特色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之意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范周;;学科与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首部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图书问世[J];新闻研究导刊;2010年05期
5 ;文化产业研究所[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欧小芳;;“朝阳产业”要有理论创新——欧阳友权主编《文化产业概论》出版[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范周;;文化产业的振兴催生文化产业学科的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王少明;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理论问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林琳;;丹增:文化创意产业之路是走出来的[J];中华文化画报;2010年03期
10 杨丽 ,小河 ,秦子龙;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学——访《文化产业学》作者、长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吉发教授[J];今传媒;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国华;段志云;吴效良;;适应“两场”需要 加强产品技术学科建设[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王永炎;;中医药学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的思考[A];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张莉萍;陈宏础;任国胜;;建立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搭建学科建设基础平台[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4 靳高风;;犯罪学学科规训与中国犯罪学的发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刁本恕;刁灿阳;;试论中医外治学科建设的必要性[A];全国中医外治发展论坛暨全国第六次中医外治学术年会与技术展示论文集[C];2009年
6 史培军;李京;潘耀忠;陈军;刘慧平;王平;;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探讨[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沈国弟;;论建立高校学科建设的文献保障体系[A];新世纪的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付磊;毛英军;;从国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科建设得到的几点启示[A];青岛市医学工程第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献水;李雪峰;陈平;张心彬;;浅谈加强煤层气学科人才培养[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专辑[C];2007年
10 滕志妍;;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孟君;文化产业教材拉动学科建设[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徐宁;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成立[N];新华日报;2011年
3 向敬之;文化产业学科的理论建构[N];文艺报;2007年
4 记者 黄华 李开义;我省上半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N];云南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赵瑾;慈善商人——胡荣强[N];经理日报;2006年
6 文化广场评论员 杨青;文产低端集群需要升级[N];深圳商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轲真;产业“扎堆”要讲求“聚变”效应[N];深圳特区报;2007年
8 张三夕;谈谈学科建设的非学术化问题[N];文艺报;2004年
9 记者 张策;本市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N];天津教育报;2007年
10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王学全;强化特色优势 实现行业高校的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煜辉;中医情志学科建设及情志病证临床防治框架构建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刘小强;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D];厦门大学;2008年
3 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左兵;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冲锋;领导教育学的学科自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晓龙;价值论视野中的体育哲学[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8 韩伟表;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孔祥立;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王梅;基于生态原理的学科协同进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班武;医科大学学科建设动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综合评估软件系统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2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3 李小晖;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回顾与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婷婷;钢琴即兴伴奏学科建设雏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杜丹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于文波;研究型学院学科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7 栗新;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乔宏刚;1987年-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概述[D];内蒙古大学;2009年
9 何杨;追求“史”的分量 写“史”意识的灌注[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程艳峰;对成人教育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当代反思[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92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1592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