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比赛电视直播广告观众的辨识率研究
本文选题:广告曝光频次 切入点:广告辨识率 出处:《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体育产业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体育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课题更为关注,而对于体育赛事背景广告的研究也逐渐获得了广泛的重视。 对于体育赛事背景广告和专题广告的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属于比较新颖的课题,研究者们都力求用更新、更准确的方法来突破传统广告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并因此而催生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打破了过去非实证主义和商业化的研究倾向,而开始更多地考虑体育比赛自身特点和广告心理学研究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充分发挥两个专业领域的专业所长,用应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体育训练学的有关知识,更为全面和客观地解决体育赛事广告的实际需要。广告心理学和体育赛事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体育运动领域以及广告心理学领域都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本研究的实验部分采用内隐态度测验和外显再认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兼顾广告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特点以及应用心理学研究的严谨性。采用2×2×3×6的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自变量为:广告曝光频次、性别、广告内容、广告类型; 因变量为:广告再认正确率,广告内隐态度分数D值。 以探究影响广告再认效果和内隐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并探索商业和经济领域实际应用的可能性。 结果显示:1.广告类型和广告内容的不同会对再认正确率产生显著影响; 2.广告类型和内容的不同也会对内隐态度产生重要影响;3.图形广告能在较少的曝光次数下首先先提升观众的内隐态度,而文字广告对于观众内隐态度的提升效果最为持久,字母广告对于观众内隐态度的提升效果并不显著;4.由于语义的不同,汉字广告在辨识率和内隐态度上都显著好于字母和图形广告;5.以曝光频次、广告类型和广告内容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可以对专题广告和背景广告的再认效果转换进行有效预测,具有一定商业意义;6.性别因素对广告辨识率和内隐态度变化没有显著作用。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the background advertising of sports event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e research on background advertising and special advertising for sports events is a relatively new topic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researchers are trying to update it.More accurate methods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advertising psychology in the process of various drawbacks, and thus gave birth to a lot of beneficial attempts.To a large extent, it has gradually broken away from the past tendency of non-positivism and commercialization, and began to consider more comprehensive methods of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competitions with the research field of advertising psychology.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pecialty of the two professional fields and use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sports training to solve the actual needs of sports events advertisement in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way.Advertising psychology and sports events are more and more closely linked, providing a useful attempt for the field of sports and advertising psychology.In the experiment part of this study the implicit attitude test and explicit recognition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tising and consumer behavior and the rigor of applied psychology.A 2 脳 2 脳 3 脳 6 multi-factor mixed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re: advertising exposure frequency, gender, advertising content, advertising type;The dependent variables are: correct recognition rate, implicit attitude score D value.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ect of advertising recognition and the change of implicit attitude, and explore the commercial and economic field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possibilities.The result is 1: 1.The difference of advertising type and content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recognition accuracy;2.Different advertising types and content will also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implicit attitudes.Graphic advertising can first improve the implicit attitude of the audience with less exposure, but the effect of text advertising on the implicit attitude of the audience is the most lasting, and the effect of alphabetic advertising on the implicit attitude of the audience is not significant.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semantics, the recognition rate and implicit attitude of Chinese character advertisement are better than that of alphabetic and graphic advertisement.The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equation established by exposure frequency, advertisement type and advertising content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recognition effect conversion of special ad and background advertisement, which has certain commercial significance.Gender factors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hange of advertising recognition rate and implicit attitud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80-05;G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丹;;电视广告中男性新形象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2 周晓庆;;浅析名人广告[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2期
3 刘泽权;;产品广告的英译技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4 池佳;;广告营销中文化的作用[J];华章;2009年18期
5 张娜;;广告语中模糊语言的顺应性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6 ;与“电话王子”何润东相约“梦想的开始”[J];音乐世界;1999年02期
7 ;许茹芸秀发终于派上用场[J];音乐世界;1999年11期
8 ;“名人显形图”[J];音乐世界;2002年07期
9 周晓;;广告英语中的语用预设分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赵秀杰;兰彩玉;;论广告中的前提和会话含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昝胜锋;朱文雁;;嵌入式广告、文化暗合与电影票房[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2 丁俊楠;赵蔚;;提升用户粘性的移动广告联盟管理研究[A];融合与创新——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第29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娜;;教育广告的经济效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白贵;闪晓宇;;浅析中国近现代回族报刊中的广告[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5 安圣慧;陈姜;;网络视频广告应用[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靳岩钦;张敏;刘奕群;马少平;;搜索引擎用户查询的广告点击意图分析[A];第六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邓理峰;;广告主导型报刊体制的形成——19世纪美国的工业革命、大众营销与大众化报纸的分化[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8 张忠礼;;对《广告法》第38条之我见[A];维护广告市场秩序之我见征文活动获奖论文选编[C];2002年
9 曹莉萍;吴继霞;;考试作弊内隐态度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翁智刚;王萍;琚珏;;慈善与赞助:“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基于动态双重态度理论的比较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男人装》主编 瘦马;谁在看你的杂志[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2 索蒙;“网赚”——免费掘金进行时[N];财会信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杜思梦;“4+1计划”:“植入广告”新思路[N];中国电影报;2010年
4 林楚馥;从“不买广告商品”说起[N];广东建设报;2006年
5 孙荣欣;效果待考量 监管呈空白[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实习记者 马行超;揭开乐视网的神秘面纱[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袁舒婕;《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和纸媒齐头并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朱凯;健身媒体形成新格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9 ;艾德思奇 IT改变万亿美元广告市场格局[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10 Andrew Wallenstein 翻译 杨一晨;ABC向广告商做出让步[N];中国电影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军;广告舆论传播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于林洋;广告荐证的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3 杜积西;1978-2008:广告审美意识的流变[D];西南大学;2012年
4 翁世华;快餐文化对内隐态度及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彭茗玮;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认知解释[D];浙江大学;2012年
6 张妍妍;美国的商业言论自由[D];山东大学;2012年
7 马伟娜;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飞珏;中国大陆生活类周报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李钢;基于赞助搜索的关键字广告最优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肖爽;基于TAM/TPB整合模型的移动广告用户使用动机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佳婧;SNS广告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钟华;证言广告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童强;搜索引擎关键字广告点击率与保留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文军;后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下广告的困境与出路[D];兰州大学;2011年
5 郑荃文;广告语言的美学效果对受众广告审美趋向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轶男;吉林电视台广告产品营销策略的优化方案[D];吉林大学;2010年
7 温小勤;酒类广告中的口部和手部动性词语研究[D];广州大学;2010年
8 蒋琛;蜕变—杂志广告的创意途径[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张璐;广告中模糊语对消费行为的提升模式[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谢磊;品牌符号化现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1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169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