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6 11:31
本文选题:语言转述 + 认知分析 ; 参考:《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摘要】: 过去人们对语言转述现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其进行语法描述,重点放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关系上。在语法书和语言教科书里语言转述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不需定义的语言学现象。然而,语言转述的非典型用法证明这种描述方法过于简单,对包罗万象的转述行为难以给予全面而充分的解释。近年来随着文体论,语用论和谈话分析的兴起,有关转述语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与传统上只关注句法变化的研究方法不同,最近的研究者逐渐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转述语言的修辞和语用功能上。其中代表人物有Leech Short(1985) , Coulmas(1985),Tannen(1989),Baynham(1996),Thompson(1996),申丹(1991)徐赳赳(1995),辛斌(1998),李战子(2000)贾中恒(2000)等。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转述语做了深入的讨论, 但是目前鲜见有人运用认知理论全方位地对转述语进行专项研究,以探讨与此现象有关的认知方面的特征。 Tannen 探讨的是口头会话中转述语的功能。 Baynham 建议我们的研究应建立在具体的语篇和语境上。申丹研究的是文学作品中引语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辛斌主要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新闻报道中转述语的语篇语用功能和新闻语言结构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利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报道者是如何使用转述语言来传达自己的观点的。贾中恒关注的仅仅是对转述内容起着引导和介绍作用的转述导引语及其语用功能,但其中提出:引语本身......只要具备一定的语境因素,其潜在的某些言语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可见,他注意到了语言转述过程中与认知心理有关的方面,但他并没有从理论上做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探讨。 语言交际实际过程实质是一种认知过程。我们完全有理由从认知角度重新考察和解释语言转述现象。本文的主要课题就是研究转述语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认知方面的特征和规律。特别是探究语言转述的性质和认知因素是如何影响转述语言的生成和使用的。比如,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的方式是如何影响人们对转述语的使用的?特别是在同样符合语言规范的条件下人们该如何选择不同的转述语句来表达非客观的意义?转述语言的意义在大脑中究竟是怎样构建的?等等。 我们针对过去国内外研究中的对转述语认识的局限性(第二章),在第三章 WP=14 我们尝试着从认知角度对“语言转述”这一术语进行了重新界定。本文把所有设计“另外一种声音” 的任何语段都视为语言转述。换言之,衡量某一语段是否是转述语主要考察它是否来自另一种声音,而这种声音可能由语言图式激活,,也可能由其他知识结构激活。所以我们把转述语看成是一种特定形式的语篇,转述者想以人类大脑共有的知识结构在听者/读者大脑中激活另外一种声音,最终实现自己特定的交际意图。 第四章在结合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成果基础上运用认知理论对语言转述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它不再局限于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研究,转向了人类认知和言语事件的再现形式的互动关系上。即人类的认知影响和制约着转述语言的使用和解释,后者反映前者。语料分析表明,语言转述行为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只有在语用知识的有关理论框架内才能得到有效而合理的解释。转述语言的意义及其意义结构可以通过认知机制来加以解释。 第五章主要运用认知科学中又一新的理论---连通理论对语言的隐型转述现象做出解释。连通理论是研究以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在模拟大脑神经元及其连接力度基础上)解释人的认知能力的新兴理论。在现实交际中,语言转述行为并非总是由传统认定的转述信号来表明的。相反,它们有时以某种模糊或隐蔽的方式而存在的。我们可以把类似隐型转述视为一种特殊的引述方式,由于经常被引用,或借用连通理论的术语,由于得到了良好的训练,所以一经提及,属于特定语言群体的人就会在自己的大脑中激活相应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转述内容的来源是间接指称的。隐型转述语通常是用于某一特定情景的较短语段,该文化所属成员早已形成默契,因此无需使用明显的转述信号。 第六章探讨语言转述的功能及其在不同交际语境下发挥的作用。语境包括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听说双方的关系,话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场景,和其他有关的背景知识等。在特定的语境中,转述语可以用来表示人的评价,操纵距离,表明态度,加强表达力和亲和力,表达情态,传递嘲讽,表达间接言语行为和增强说服力等。 第七章选择三类若干较长的文本,包括学术语篇,新闻语篇和广告语篇,并分析其中转述语在不同语篇中的用法和特点,例如转述的场合,使用转述语的理 WP=15 由和所选择的转述形式等。 第八章是全文总的结论,包括结论和启示。通过前面几章的讨论,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 1) 转述语段表征的是另外一个声音。 2) 语言转述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如隐喻、常规知识和心理因素)的互相作用的结果。它们的意义及其意义结构均可以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得到充分而有效的解释。 3) 判定某语段是否是在转述应依据以下三条;(1)转述信号和转述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结构上是如何实现的;(2)信号本身的性质与位置;(3)与语?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H0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闫素芬;;交际中引语的语用功能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陈红梅;;话语引述现象研究综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友;转述话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高小丽;汉英报纸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建平;中外英语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对比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晨丽;从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研究新引语导入语be like[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3 万丹;英语新闻语篇中转述引语的互文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4 高湛茱;新闻发布会交替传译的语义转述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5 赵韶珍;信息和焦点理论下转述分句的主谓结构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58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1758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