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本文选题:波普艺术 + 大众传媒 ; 参考:《美术观察》1999年09期
【摘要】:正 波普艺术是60年代一个国际性的艺术潮流。它在50年代中期首先出现于英国的伦敦,60年代初盛行于美国纽约和西海岸的一些城市当中,几乎与此同时,欧洲的一些大城市中,尤其是法国巴黎,也出现了波普艺术的创作倾向。 “波普”即“Popular",是通俗的、广受欢迎的、流行的意思。“波普艺术”,即英文“Pop Art”,是“Popular Art'’即“流行性艺术”的缩写。“波普艺术”这个名称是1954年由英国艺术批评家阿洛威(Lawrence Alloway)首先提出使用的,用来指称主要由大众媒介制造和传播的流行性文化艺术。后来随着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流行文化中的各种形象,这个词转而被用来指称那些大量使用流行文化题材和形象的艺术创作。因此大众媒介和广告与波普艺术的发生、发展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开从两个方面来展开讨论和剖析。首先,在消费文明时代大众媒介和广告逐渐建立起对社会的文化统治;其次,对大众媒介和广告所创造和传播的文化艺术的回应是波普艺术发生的内因。 20世纪中期的西方社会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西文文明越来越演变成一种消
[Abstract]:The art of positive pop is an international art trend in the 60s. It first appeared in London in the middle of 50s and in some cities in New York and west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early 60s. At the same time, some big cities in Europe, especially in Paris, France, also appeared the creation tendency of pop art. "Popular" is popular, popular and popular. "Pop art", the English "Pop Art", is the abbreviation of "Popular Art'", "pop art". The name "pop art" was first proposed by the British art critic Alloway (Lawrence Alloway) in 1954, to be referred to mainly by the public. The popular culture and art produced and spread by the media. Later, as artists use a lot of images in popular culture in their works, this word is used to refer to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popular cultural themes and images. Therefore, the mass media and advertising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p art. This article tries to make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is issue and open up a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from two aspects. First, the mass media and advertising in the era of consumption civilization gradually set up a cultural rule for the society; secondly, the response to the cultural art created and spread by the mass media and advertising is the internal cause of the pop art. In twentieth Century The western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mass consumption.
【作者单位】: 文化艺术出版社
【分类号】:J2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莉;;解读波普艺术[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5期
2 李斌;;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美学:波普艺术的形态革命[J];艺术探索;2010年03期
3 李振宇;;图像的再现——波普艺术对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0年05期
4 娜仁花;;美国波普的明星梦工厂——安迪·沃霍尔作品简析[J];美术观察;2007年05期
5 宋蒙;宋颂;;波普艺术与流行文化景观[J];艺苑;2005年03期
6 杨乃乔;大众艺术的媚俗性与波普艺术的人文主义精神[J];东方论坛;1994年01期
7 孟景;;论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摄影创作[J];新闻世界;2010年06期
8 刘媛妹;张玲潇;;包装设计中的波普语言[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吕杰章;;大众化的自我——从罗伊·利希滕斯坦的招贴看其艺术[J];世界美术;2010年03期
10 王红媛;波普艺术与大众传媒的关系[J];美术观察;199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玮;;大众传媒与俄罗斯语言文化的变迁[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刘东建;;解构、整合与重建——大众传媒时代的公民教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丹;;大众传媒与性别塑造[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利云;邓敏;;论现代大众传媒的八大德育功能[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侯健;李丽娜;程丽丽;;大众传媒在城市文化价值潜能释放中的作用[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张晓非;;大众传媒对大众心理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红秀;;新世纪文学与大众传媒[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黄金娟;彭望清;张流祥;邝海沙;;医院与大众传媒合作树立形象初探[A];第十九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纪新青;;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与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10 孙玮;;以大众的名义——当前大众传媒的文化民粹主义倾向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谭洪安;“波普艺术之父”的中国回响[N];中国经营报;2010年
2 朱文;波普艺术 走在时尚最前沿[N];吉林日报;2005年
3 晓寒;波普艺术创天价[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4 含唐;罗恩:从草根涂鸦人到波普艺术大师[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 张书彬;“超美学、超艺术”的波普艺术[N];美术报;2007年
6 本报驻奥地利特约记者 王娟;波普艺术大师里奇登斯坦的“黑与白”[N];中国文化报;2011年
7 孙菱 整理;他们是明星 也是影响一代艺术家的先锋[N];第一财经日报;2004年
8 王平(作者系市青年宫主任);大众媒介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N];大同日报;2006年
9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徐媛媛;波普艺术运动对英国设计的影响[N];美术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孙菱;消费主义对我们的冲击是巨大的[N];第一财经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媛;波普之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2 邓庄;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众传媒[D];武汉大学;2010年
3 梁庆婷;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陈建胜;转型农民的大众媒介使用[D];南京大学;2012年
5 曹磊;当代大众文化影响下的艺术观念与景观设计[D];天津大学;2008年
6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7 龙运荣;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海阔;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性[D];浙江大学;2006年
9 刘卫军;我国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互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10 陈华明;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隐私话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帅;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亮;当代图形设计中的波普态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宁;消费文化视野下的波普设计[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4 董建伟;波普艺术与建筑的波普化[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5 王原;文化嬗变中的艺术[D];东南大学;2005年
6 何韵潇;现代流行服饰中波普艺术的应用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7 张盒文;中国“红色波普”艺术的时代性和视觉语言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8 赵静;生活·波普·艺术[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木子;中国式的波普艺术[D];重庆大学;2004年
10 王大志;波普艺术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069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2069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