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世俗化的形态演变与特征解析
本文选题:审美文化 + 世俗化 ; 参考:《山东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伴随着中国全面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历了理想信仰的幻灭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对世俗生活的关注和对个人欲望的满足,活在当下、快乐至上的人生态度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于是,充满世俗性的大众文化,开始迅速崛起,并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而精英文化则日益式微,不断边缘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下,审美文化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世俗化。面对当代审美文化出现的这一新的特征,很多学者纷纷大加批判,但笔者通过对审美文化世俗化形态演变的具体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认为世俗化是审美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再通过几种具体的文化形态,对审美文化的世俗特征进行了细致的解析。最后得出对于审美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应该以一种一分为二的态度去看待,既要看到它对于文化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也要意识到它带来的消极影响,警惕世俗滑向低俗和恶俗。这样就能更好地引导审美文化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不断发展。 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章分别对“审美文化”和“世俗化”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 第二章从世俗文化的典型形态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入手,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进行研究,从而对审美文化走向世俗化的形态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整体地、历史地把握审美文化的世俗化特征。 第三章在前一章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有两个因素,即电子媒介和消费文化,在审美文化向世俗化形态演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证明世俗化是审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第四章通过对电视娱乐节目、商业电影、网络恶搞和山寨文化、广告以及实用艺术等几种具体的审美文化实践活动进行分析,一一呈现并解析其所具有的世俗化特征,力求在各种不同媒介的文化现象中对审美文化世俗化特征的具体表现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把握。 第五章是对审美文化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比如关于审美文化发展中的雅俗论争问题,如何对待审美文化世俗化等。提出应以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审美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即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其带来的文化的民主化,也要看到其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比如会成为低俗文化滋长的温床。审美文化原本的“雅”与大众文化的“俗”,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完全可以兼容并蓄,取二者之长,从而使审美文化既能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又能保持自身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Abstract]:With China's overall entry into the commodity economy society, people's thinking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fter the disillusionment of ideal belief,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ecular life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personal desire. Therefore, popular culture, full of secular, began to rise rapidly and occupi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culture, while the elite culture declined day by day and was constantly marginalized. In such a soci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context, aesthetic culture inevitably towards secularization. In the face of this new feature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many scholars criticize it one after another, but the author sorts out and summarizes the concret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eculariza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It is considered that secular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development trend of aesthetic culture in today's society and it is reasonable to exist. Through several specific cultural forms, the s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aesthetic culture are analyzed in detail.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culariza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should be viewed in two ways. We should not only see it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but also realize its negative influence. Guard against the secular sliding to vulgarity and vulgarity. In this way, we can better guide the aesthetic culture to the healthy and benign direction.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distinguishes and defines the two concepts of "aesthetic culture" and "secularization",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 and their chan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second chapter sta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typical form of the secular culture, divides it into three stages to study separately, thus combing and summariz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aesthetic culture towards secularization. Historical grasp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ulariza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two factors, electronic media and consumer culture,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volu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into secularization. It is further proved that secular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aesthetic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fourth chapter through the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program, the commercial movie, the network joke and the village culture, the advertisement and the practical art and so on several kinds of concrete esthetic culture practice activit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ne by one presents and analyzes its has the secu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tries to grasp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seculariza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in the cultural phenomena of different media. The fifth chapter gives some deep thoughts on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culture, such as the debate about elegance and vulgar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culture, and how to treat the seculariza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eculariza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should be viewed in a two-pronged manner, that is, it should not only see its positive side, such as the democratization of its culture, but also its possible negative impact. For example, it will become a breeding ground for vulgar culture. The original "elegance" of aesthetic culture and the "vulgarity" of popular culture are not completely opposed to each other. Can also maintain oneself toward healthy and benign direction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南;;明代北京审美文化的生成[J];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03期
2 吴琼;陈璐;张福昌;;梳篦的形态演变[J];艺术·生活;2002年03期
3 黄怀璞;徐玉玉;魏微;;关于当代文化转型及审美文化的思考——兼论西部电视剧的审美创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马文君;;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冲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5 邓欢;杨洪林;;广告审美文化的审美嬗变与美学走向[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李震;;良渚审美文化中的玉陶、徽饰、墓葬及其江南特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季荆菁;;从传统手工艺美术(宋、元、明、清)看中国人普遍的审美心理特点[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8 柯汉琳;;德性审美文化的人性论基础与审美选择[J];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9 刘超;;论广告审美文化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消解[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10 刘萍;;电视科教节目中的媒介文化传播[J];文化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黄汉雄;李晓静;黄有发;;单螺杆挤出机沿程PP/PA-6共混物的形态演变[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学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邹浩;熊华伟;张琴;傅强;;蒙脱土引起的聚苯硫醚/尼龙66共混物相反转[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邹嘉佳;苏琳;何冠松;陈光顺;郭少云;;DOP用量对PVC颗粒在加工过程中形态结构的演变及制品动态流动行为的影响[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8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叙事——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张玉钧;旅游形态演变扫描[N];中国旅游报;2004年
5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6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薛永武;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8 张玉能;当前审美文化的症结点[N];文艺报;2004年
9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王小舒;清代的审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谭德生;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4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7 应继儒;PP/POE共混体系的微结构与性能[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9 尹波;PC/PE共混物加工过程中的形态演变与控制及其结构与性能关系[D];四川大学;2007年
10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靳雅茜;浅析后现代景观中的电视审美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游建荣;消费时代的意义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毕京贞;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世俗化的形态演变与特征解析[D];山东大学;2010年
7 黄晶晶;审美文化视野中的电视剧艺术[D];厦门大学;2008年
8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卢宁;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莉;论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82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2082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