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广告艺术论文 >

试论媚雅广告的表达机制——兼论其对社会排斥的隐性表达

发布时间:2018-07-05 18:36

  本文选题:媚雅广告 + 符号赋值 ; 参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摘要】:媚雅广告是指以感性诉求为主、强调典雅情调、营造尊贵品位的广告形式。它通过对艺术、运动、地域和源语符号进行意义嫁接,完成符号赋值,一方面鼓励社会中上层进行精英反叛式的主动排斥,与社会普通大众保持距离;另一方面试图赋予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以合法性,故意通过差异化设置文化界限和社会区隔,导致了社会下层的被动排斥。从表面看,媚雅广告是一种新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的表征;往深处究,不难发现它巧妙地利用了文化资本为之效力,是竭力追逐利润的商品生产者和试图扩张文化话语权的社会中上层两者合力的结果。
[Abstract]:Meiya advertisement is a form of advertising with sensual appeal, emphasis on elegance and noble taste. By grafting the symbols of art, movement, region and source language, it accomplishes the assignment of symbols. On the one hand, it encourages the upper and middle class of society to carry out the elite rebel active exclusion and keep a distance from the general public. On the other hand, it tries to give legitimacy to the inequality among the social strata, and deliberately sets up cultural boundaries and social divisions through differentiation, which leads to passive exclusion of the lower social strata. On the face of it, Meiya advertising is a sign of a new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way of lif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it makes use of cultural capital ingeniously to serve it.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commodity producers who strive for profit and the upper and middle class who try to expand cultural discourse.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传媒研究中心;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南帆;广告与欲望修辞学[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2 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J];社会学研究;2002年03期

3 王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社会学研究;2001年01期

4 陶东风;;广告、谎言与意识形态[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包鹏程;《奥德赛》的结构与潜结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朱红文;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和文化理念[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7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进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8 徐敏;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邹吉忠;现代制度与自由秩序的形成[J];北方论丛;2002年02期

10 骆建建,聂家昕;符号消费理论研究——解析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书乐;;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介市场行为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李明伟;;“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宋妍;;“大众传媒时间”观与实现休闲理想的悖论[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夏晓春;;设计创意是企业品牌化发展的原动力[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丁亚平;;批评策略:对个性的坚持与贯彻——论郁达夫文学批评的价值世界[A];创造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黄庐进;唐怡;;当代中国知识女性消费观探究[A];2008年国际会计与商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徐明宏;;夫妻同悦的理想与现实——论女性的性和家庭角色的转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春秀;《三联生活周刊》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胡亚敏;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梁栋;网络组织的兴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何红;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产生的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强;余华《兄弟》流行现象解读[D];同济大学;2008年

2 段恺;论作为现代艺术表现的反讽[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戴建生;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杨新光;试析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权威现象[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巧兰;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山小琪;大众文化批判的批判[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秦海英;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错位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有贵;制度创新机制论[D];中南大学;2002年

9 陈俊峰;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角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10 吕晓玲;休闲、现代性与自我认同[D];苏州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薛富兴;美学三题[J];思想战线;2004年01期

2 王宁;关于消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几点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本文编号:2101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2101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e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