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地方普通话”的基本特点
本文关键词:闽台“地方普通话”的基本特点
更多相关文章: 闽台方言 地方普通话 闽南话 客家话 语言接触
【摘要】:闽台"地方普通话"主要特点是,吸收闽南话、客家话等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成分,吸收一部分地域文化特点明显的地名读音,一部分误读引起却以讹传讹的字音,部分外来语的处理不同于普通话。两岸"地方普通话"在读音、语调、词语、语法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两岸语言互相吸收、互相影响,语言差距将会逐步缩小。
【作者单位】: 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 闽台方言 地方普通话 闽南话 客家话 语言接触
【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147)
【分类号】:H102
【正文快照】: 一、闽台“地方普通话”的基本定位福建“地方普通话”可以理解为是福建人所说的带有福建各地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成分的二级乙等以下的普通话(汉语“次标准语”),它是以“汉语标准语”为模仿对象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可以分为闽东地区、闽西地区、闽南地区和闽北地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兴;评马重奇著《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姚同发;;两岸闽南话以及客家话的渊源[J];黄埔;2008年03期
3 陈垂民;;闽南话的“去”字句[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4 林宝卿;闽南方言若干本字考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5 陈正统;;《闽南话漳腔词典》的编写缘由[J];政协天地;2005年07期
6 郑继娥;胡明亮;;雷州话与厦门话中外来词的异同及其根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林颂育;;试论闽南话持续体标记的来源[J];语言科学;2010年04期
8 山泉;我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的几点体会[J];语文建设;1965年10期
9 陈法今;闽南话的“AAA”式重叠词[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0期
10 李如龙;闽南方言的结构助词[J];语言研究;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萍;;关于莆仙人“地方普通话”中的语音错误和对策的探讨[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爱军;王霞;殷治纲;;汉语普通话和地方普通话的对比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3 李宁;孟子厚;;长治普通话双字词的调形结构分析[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胜梅;;方言的语用特征与普通话训练——以江西人所说地方普通话为考察对象[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水龙;;传承吟诵技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是怎样走上吟诵之路的[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7 黄英湖;;从民间俚语看闽南民风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林华东;徐贺君;;闽南地区双言现象与语言生活和谐问题——以泉州市区市民语言使用状况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向柠;;广州“地方普通话”单字调的声学实验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建强;;略论中介语理论与PSC[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梦婕;《闽南话漳州腔辞典》编订完毕[N];福建日报;2006年
2 韩士奇;闽南话 古中原活化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3 本报记者 姚兆羽;拯救古汉语“活化石”[N];闽南日报;2006年
4 佘峥;厦门着手推出闽南语“范本”[N];厦门日报;2007年
5 张振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陈正统;《闽南话漳腔辞典》对文化遗产记忆保护的尝试[N];闽南日报;2007年
7 何池;俚语通两岸 乡音诉亲情[N];闽南日报;2007年
8 辛明;上海语委叫停地铁服务用多种方言[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记者 林世雄;中央台闽南话节目《祖地乡音》昨开播[N];福建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宋智明;方言专家细说闽南话的“前世今生”[N];厦门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曾德万;龙岩闽南方言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庐静;福建永安地方普通话共时变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戴黎刚;闽语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5年
4 林颂育;论汉语方言的文白异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钱芳;香港普通话教学研究新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云龙;粤西闽语音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袁碧霞;闽东方言韵母的历史层次[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咏梅;关于地方普通话的产生动因、价值及未来趋势的探讨[D];广西大学;2012年
2 谢雅乐;语言接触背景下宁乡地方普通话中的语气词变异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3 廖新玲;闽南话否定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陈恒汉;从词汇互借看英语与闽南话的语言接触[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高山;“武汉普通话”语音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邵鹏飞;方言普通话和普通话的韵律比较及评测系统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静静;基于语料库的上海话—普通话中介音韵母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冯丰钜;汉泰语音义近似词的分析比较[D];厦门大学;2008年
9 周鸣之;基于语料库的上海话—普通话中介音声母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冯丰钜(Mr. Udom Tongcumpdung);汉泰语音义近似词的分析比较[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20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20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