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场域—惯习”论下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17-10-13 16:37

  本文关键词:“场域—惯习”论下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


  更多相关文章: 场域 惯习 鲁迅 翻译选材 翻译策略


【摘要】: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场域"与"惯习"的引入有助于分析翻译场域和译者惯习的互动形态关系。本文以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为个案,通过考察鲁迅早、中、晚期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嬗变剖析译者惯习与翻译场域的关系以及鲁迅的翻译活动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场域 惯习 鲁迅 翻译选材 翻译策略
【基金】:2013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场域视角下的鲁迅翻译活动研究”(13SKH14)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1.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自然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这种以语言为媒介的交流与互动在本质上正是人类走向社会化的过程,翻译活动鲜明的社会属性便由此产生(王洪涛,2011:15)。作为一项社会活动,翻译既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又因为翻译活动和翻译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国华;场域与实践: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胡春光,杨宁芳;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除魅——作为符号权力的文化[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雯;;广告学教学中网络实践课程的设计策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易佳;张淑萍;;论农村妇女的文化资本[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3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谢毓洁;评郑观应的商战思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袁素平;;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鲁迅译介活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朱小会;;关于王国维选择文哲之学的审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7 沈素珍;;中国近代建设的伟大先行者——重温孙中山《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的演说》[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李中原;;中世纪罗马法的变迁与共同法的形成[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9 赵蕾;郝江波;;论五四文学论争中胡适角色的转变[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卢毅;;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任南南;;元话语:八十年代文化语境中的“救亡压倒启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刘应争;;想象与反思:多副面孔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论学校组织的人为性——基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林炊利;;教化欲望~*的悲剧——李贽的教育话语抗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2006)[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文;;试论和歌的翻译与再创作——以《新撰万叶集》上冬17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卢家银;;章太炎的出版自由观[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曾少聪;汪鲸;;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居住国的政治关系——以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云立新;;孙中山开放思想的当代诠释[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昊;村上春树在我国的译介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4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曾淑军;语言教育与社会区隔的生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锐;场域结构的主体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9 赖天能;农村土地经营场域中的农户行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岳川;布迪厄的文化理论透视[J];教学与研究;1998年02期

2 徐贲;教育场域和民主学堂[J];开放时代;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志华;;试述鲁迅生存心态对其翻译选材的影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段国超;鲁迅赴陕途经渭南地区纪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3 吴允锋;;鲁迅在中国挖了一口井[J];诗刊;1989年09期

4 张大友;鲁迅诗歌修辞探微[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5 孟悦朴;理性的光辉与浪漫的风采鲁迅、郭沫若女性观比较[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6 张衍芸;鲁迅与中国现代女作家[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7 杨洪承;世纪元年鲁研学术新走向——2001年鲁迅研究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09期

8 陈漱渝;法国有大作家,好作品——鲁迅与中法文学交流[J];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09期

9 散木;我看"《人言》事件"[J];书屋;2005年04期

10 陈越;鲁迅:越“名士文化”之个案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迅与烟[A];全国烟草系统纪检监察专卖管理财务审计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黄轶;;言文之分与身份之别——以鲁迅语言观为中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曾镇南;;鲁迅是谁?——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4 王铁仙;;关于科学评价鲁迅的若干思考——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5 史挥戈;吴腾凰;;严谨的文风 科学的论证——重读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卓恺返;;鲁迅的历史教育思想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谢清风;;鲁迅审稿思想浅探[A];论稿件的审读和加工——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选[C];1998年

8 崔银河;;鲁迅与蒙古族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苏挺;;苏南新四军的鲁迅文艺社[A];老兵话当年(第三辑)[C];2002年

10 王惠敏;;鲁迅生平陈列的设计特色[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涌豪;日常的鲁迅[N];文汇报;2002年

2 何满子;重读鲁迅《写于深夜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董阳;《鲁迅的艺术世界》看到不同的鲁迅[N];西部时报;2009年

4 奉少廷;先生不厌百回读[N];人民日报;2010年

5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张梦阳;鲁迅文艺理论批评的现实启悟[N];文艺报;2011年

6 父舟;张广天要发掘个性的鲁迅[N];北京日报;2001年

7 李钧(教师);“不打折扣”的鲁迅[N];中国邮政报;2003年

8 ;今天我们怎么关注鲁迅[N];解放日报;2005年

9 孙伟科;鲁迅身后不寂寞[N];文艺报;2000年

10 新华社记者 张乐;鲁迅的抬棺人,,又走了一个……[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符杰祥;“道”与“路”[D];复旦大学;2003年

3 武红羽;司法调解的生产过程[D];吉林大学;2008年

4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袁同成;量化考评制度与学术人的著作权惯习[D];上海大学;2010年

6 曹禧修;抵达深度的叙述[D];河南大学;2002年

7 靳新来;“人”与“兽”的纠葛[D];复旦大学;2004年

8 汤浩;媒介排斥论[D];浙江大学;2009年

9 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方Q趾

本文编号:1025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25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b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